浙大二院副院长荣获得2021年度王正国创伤医学奖突出贡献奖
浙大二院副院长、急诊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张茂教授,荣获得2021年度王正国创伤医学奖突出贡献奖。王正国创伤医学奖,由上海王正国创伤医学发展基金会于2015年设立,两年评选一次,旨在推动科研创新、促进临床探索、鼓励基层实践,助力中国创伤医学事业发展。
张茂教授长期从事严重创伤救治和相关研究。作为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共同主席,开发了培训系列课程,建立急诊科主导的院内创伤救治体系,并成为国内典范。率先尝试5G在创伤急救体系中的应用。
近日,由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组织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网上推荐评议活动,经过群众推荐、集中展示、点赞评议等环节,共有20位优秀医务人员入选1月、2月月度人物。其中,浙大二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副研究员陆群上榜1月月度人物。
陆群长期奋战在感染防控一线,参加过多场疫情防控战疫。从2015年驰援西非抗击埃博拉,到2020年作为医疗专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从深入武汉抗疫67天,到转战新疆、辽宁、河北、云南、江苏、黑龙江等地抗疫;从突发创伤事件救治到援藏、援疆帮扶,她无畏逆行,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用专业与担当诠释着医者使命。
口腔矫形科 提前看到矫正效果?牙齿正畸有新武器啦!
正畸是通过将牙齿、颌骨的位置改变,使患者的面部及口颌系统达到美观、健康、功能、平衡的最佳状态。如果能够模拟出患者矫正之后的面型,那在正畸治疗前的医患沟通中,便非常方便医患达到对最终目标的统一。
近期,正畸期刊《Seminars in Orthodontics》发表了来自韩国延世大学正畸科的研究。该研究概述了利用机器学习自动创建三维VTO(Visual Treatment Objective,可视化结果目标)的最新进展。文中提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已经通过自动图像识别应用于头影测量描迹和模型分析,基于既往累积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模拟出患者正畸之后的软组织面型。
正畸诊断已经朝着自动化进程迈出了一小步。我们可以相信,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利用更具临床相关性的VTO,可以为正畸医师对众多拔牙与非拔牙、手术与非手术之间的临界病例提供有用的线索。
解读人 李伯休 浙大二院口腔正畸专科副主任医师
善于青少年早期矫正,以及成人美学矫正(舌侧隐形矫正及无托槽隐形矫正)。主持及主参省部级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共18项。拥有计算机软件专著2项。
口腔矫形科 牙釉质最“硬核”的仿生合成
牙釉质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物质,其硬度仅次于金刚石。同时牙釉质十分耐磨,正常情况下可以保证人类终生使用。部分人因长期酸性食物摄入、口腔细菌的破坏、夜磨牙等不良因素,会导致牙釉质快速消耗。由于牙釉质高度矿化且缺乏细胞在内的生物有机基质而无法再生。一旦牙釉质的防线被突破,整颗牙就像失去了保护伞,会快速磨损并出现酸痛、咀嚼无力等症状。因此修复牙釉质是一项迫切但十分棘手的工程,堪称是仿生领域一项最“硬核”的挑战。
2022年初,Science杂志报道了北航江雷院士领衔多学科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双向冷冻对齐组装形成了羟基磷灰石(HA)纳米线与聚乙烯醇交织的无定形晶间相涂层,成功设计出一种具有多尺度高度有序HA层次结构的人造牙釉质,实现了天然牙的成分、结构以及性能的完美复刻。该研究为人造牙釉质的宏观组装提供了一种新的工程设计方法和途径,也为人类牙釉质的修复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
浙大二院口腔医学中心是浙江省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口腔修复专科是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委会的常委单位及浙江省副主委单位,科室长期致力于牙齿保存治疗,牙齿磨耗的全口咬合重建,牙齿缺失的固定重建,种植牙修复,肿瘤等导致颌面部缺损的贋复体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多学科联合治疗等。
解读人 高 波 浙大二院口腔修复专科主治医师
第五届浙江省口腔修复专委会青年委员,专注于牙齿漂白,瓷贴面等美学修复,牙体缺损的微创保存治疗,冠桥及种植牙修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多学科联合治疗等。
审核 | 陈国忠 张茂 陆群 李伯休
责编 | 陈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