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医师的职责和使命是保障人民群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重要力量。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
自2017年起,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将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周确定为“中国麻醉周”,以增强宣传,推进科普,促进社会公众对于麻醉学科的了解。
在2022年“中国麻醉周”到来之际,带您进一步了解麻醉科医师的三项重要职责,使命和贡献。
一 麻醉科医师是急危重症救治的先锋和主力
当下,我国的麻醉科医务工作者除了肩负繁重的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工作,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并主导舒适化医疗实践,支撑更多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健康医疗服务外,与此同时,全体麻醉科医务人员“不忘初心”,在建设新型的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学科同时,一如既往地承担着急危重症救治的先锋和主力的重任与职责。急危重症救治既是麻醉科医师的日常工作,更是麻醉科医师浸入骨髓的特色和看家本领。
从麻醉科诞生初始,麻醉科医师基本的临床职责,就是肩负着抢救手术及危重病人的重任。麻醉学科的前辈们在初创时期,就率先建立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血气分析、心胸按压、脑复苏、人工冬眠、生命评估等急危重症抢救的基本技术,建立了ICU(重症监测病房),即现今重症医学的母体学科。即使到现在,在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如德国和法国,麻醉科的全称依然是“麻醉、重症治疗和疼痛医学科”。
在我国,自新中国建立后,麻醉学科拥有70多年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中所得到的丰富学术积累与临床经验积累。从1989年卫生部颁布的第12号文件,到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文件,都将急危重症抢救纳入麻醉科的工作范畴。麻醉科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拥有独立理论、技术、药物、器械和设备,这些决定了麻醉科相较于其它学科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更具优势和能力。
2020年初,在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战斗中,麻醉科医务人员在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中发挥了先锋和主力的重要作用,生动诠释了“麻醉科是急危重症救治先锋和主力”的使命责任。
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对于居高不下的新冠肺炎死亡率,各地驰援湖北的麻醉科医师于2月中旬组织建立了气管插管小分队,对所有危重症患者都施行全身麻醉下的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术,此后,麻醉科医师直接参与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使用肌松药物消除人机对抗,维持人工冬眠状态,这些麻醉救治措施对保证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彻底扭转了新冠病毒肺炎患者高死亡率的颓势,为疫情的快速控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于布为教授提出的“新冠病毒肺炎的麻醉科救治方案”建议也被相关部门采纳,在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担当急危重症救治职责的麻醉科医师一直都是急危重症救治的先锋和主力。
二 麻醉科医师打破传统束缚,创造挽救患者生命的奇迹
狂犬病,这个曾经,甚至现在还是戴着“一旦发病,死亡率将会是100%”魔咒的疾病,已经被麻醉科医师成功打破。麻醉科医师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人工冬眠的方法,维持狂犬病患者的生命体征,进一步通过支持治疗,降低病毒毒力,从而挽救生命。同样的方法在上世纪50年代已经被得到证实。1952年丹麦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丹麦麻醉科医师BjørnAage Ibsen坚持给患者气管插管实施正压通气,使死亡率从95%降低到25%,他于1953年在哥本哈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外科ICU。
约翰·斯诺(John Snow)作为世界上第一位学术型麻醉科医师,也是流行病学的开创者。1854年他通过研究证明霍乱是由被粪便污染的水传播的,并且通过干预,成功地控制了霍乱的进一步流行,成为流行病学之父。
1953年至1959年,中国麻醉科医师王源昶医生连续报道了用胸外心脏按摩(心脏按压)技术实施心肺复苏成功病例的报道,这也是全世界首先实施并报道的胸外心脏按压术。美国麻醉科医师Peter Safar于1960年代发明了心肺复苏技术,挽救了无数生命。Safer于1958年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ICU),Safer也被称为心肺复苏(CPR)之父。
中国麻醉科医师李德馨教授于1962年开始有针对性的开展了脑复苏的研究,提出了深低温、大剂量激素和连续脱水的综合措施成功救治了多例因高压电击伤、淡水溺死等患者,成为中国脑复苏领域的著名专家。
法国麻醉科医师Laborut及Huguenard于1940年代末发明了“人工冬眠”技术,成功救治了大量重症患者。1956,谭蕙英教授从法国回国,她带回来了人工冬眠抢救危重症患者的技术和经验,在其后多次的瘟疫流行期间患者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 麻醉科医师建立麻醉治疗学,探索罕见病、难治性疾病救治的麻醉方案
自出现伊始,麻醉与治疗就联系在一起。古人使用麻醉是为了治疗疼痛及其对应的疾病。现代麻醉注重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稳定与平衡,维护脏器组织功能,在对麻醉手术期间发生的意外及严重并发症治疗过程中建立了重症医学科。与此同时,麻醉后手术患者合并疾病(如重度银屑病)的改善甚至消失,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随着病例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实麻醉药物和技术对于部分难治性疾病和罕见病具有治疗作用。于布为教授据此提出了麻醉治疗学的概念:使用麻醉科特有的技术、设备、方法和药物,由麻醉科医师实施的、可以直接治疗患者原发疾病的一门亚专科技术。2018年,于布为教授率先成立了国内首家麻醉治疗科。在于布为教授,李启芳教授的推动下,麻醉科医师通过麻醉治疗的方法在重度银屑病、顽固性失眠、难治性抑郁症,脊髓侧索硬化症等疾病治疗中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如今,麻醉治疗科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多个地区相继成立,部分地区也成立了麻醉治疗学术组织和培训机构,麻醉科医师在上述难治性疾病治疗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麻醉治疗成为这些难治性疾病的一种值得尝试的创新方案,也受到了医疗主管部门的重视,相关内容也被纳入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文件中,麻醉治疗科也成为中国麻醉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指导目标,代表着中国麻醉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麻醉科医师不仅时刻保障着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麻醉科医师更是始终承担着急危重症救治的先锋和主力的重任;麻醉科医师一直在打破传统思维束缚,挽救患者生命,勇于探索,拓展难治性疾病和罕见病的麻醉科治疗创新方案。
麻醉科医师的职责和使命是保障人民群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