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严谨、负责、低调这就是哈佛医学院
差一点
我们就擦肩而过了
有趣
有用
有态度
本期受访者:
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
谢国强教授
我零三年大学毕业以后从事临床工作到现在已经将近20年了,基本上从工作到现在一直从事神经外科这个专业,目前主要负责神经重症监护室,一些神经危重症的病例急诊抢救这方面的工作。
我比较喜欢谈数字神经外科,因为对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可以让我们医生所见到的颅脑影像从二维转化为三维空间结构,尤其对于年轻大夫的专业学习非常有用。
很荣幸我们在这方面起步相对较早,也取得了一点成绩,在领域内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同时,为了进一步发挥数字神经外科在我们专业的影响,也为陕西省内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同道提供交流平台,我们已经在陕西省保健学会筹备成立了数字神经外科学组。
我做这个的初衷也是希望把这种技术服务于更多的病人,让更多的患者在治疗预后的过程中收益。
如果要我描述一下哈佛医学院,我的概念就是:认真、严谨、负责、低调……
从我个人的浅显理解程度,我只能用这几个词去概括的解释一下,他们的严谨程度有时候超乎我们的想象。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当时呢是在SPL实验室访学,主要是针对医学影像数据的后期处理,就是数字化处理。在分析很多的医学影像的时候,我们平常看到的这种CT、磁共振图像都是二维的片子,很多时候大致看一下,这是什么占位,大概是什么情况;
但是他们怎么研究呢?他们针对到这一幅图像的每一个像素或者细节去探索,这个像素它包含了哪些信息,这个细节包含了多少个信息,他们严谨的程度让我挺佩服的;
第二个,我们跟Golby实验室有个合作,主要是针对一个标本去做一些课题的研究设计,在开始做这个标本研究之前,我们每个礼拜五会开一次组会,这个组会内容就是把涉及到神经外科、医学影像、数字化处理、病理科等相关领域的人请过来一块商讨。
他们认真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我们这个组会一次不落的开了将近两个月,针对这个标本研究计划还没有启动。我后来问了我的导师,导师的意思是我们在将近两个月的讨论中还没能将这个标本的利用度达到顶高峰的程度,就是说我们应该还有更多可以挖掘的地方,让我们继续应用这个标本做更深的研究,在对标本达到顶峰利用度之前,我们尽量不要轻易启动,因为要十分珍惜每一个标本。
还有一个守时,也是让我不得不佩服的优点。我们每个礼拜三早上有一个学术讨论,大概是早晨六点半,七点左右开始,不论你的职位高低,年龄大小,大家就很随意,很平等的在会场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完全可以提出来。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教授,已经退休了,而且走路也不是很利索,但是他每次能坚持,六点半到达会议室。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内很多医生或者专业人需要学习、汲取的一个优点和态度。
还有就是自律,比如我们八点钟要去做一件事情,八点之前所有的人员肯定会到齐,大家各司其职,各按各所负责的任务去主动完成,不需要别人催促。其实大家就是靠一个自觉去做工作或者做研究,我觉得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是挺多的。
还有,我记得当时麻省总院(MGH)发表了一篇关于神经外科方面的论文,因为麻省总院和我当时所在的布莱根妇女医院(BWH)属于平行关系。
因为这篇文章的观点非常有意思,然后实验室就把这篇文章拿出来放在大屏幕逐句逐句研读,一个字一个字的去理解研究他们做的哪些东西是我们可取的,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点,因为国外论文数据都是开放的,我们可以把他们数据拿过来验证,也会得到和文章相同的结论。我想这个也是国外很多杂志或文章影响力比较高的原因之一吧。
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已经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不要做一个手术匠……
这个匠不是指的工匠,就是手术的熟练工,我们要提高我们专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个是需要一些沉淀,一些积累,一些总结的。我认为我们不能仅仅是口口相传谁做什么,做的怎样,做了多少例,更是把每一台手术做成精品,要经得起推敲与考验,要能够讲出他的道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方面也是我们以后要注意的地方,我们现在也在朝这方面努力。
做文章就像培育一株植物,土壤是基础……
我个人认为做一个医生,还是要踏踏实实的做一些事情的,不要太急功近利,比如我没有给我自己一个设定,必须一年出一个文章或者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我觉得学习是慢慢积累的过程,我把我的资料或者是病人的数据以及所有的基础资料留下来,到最后肯定会有成果出来。
就相当于我们要先有土地有土壤,日常专业知识积累就是土壤,其次要有一个好的idea,好的idea就相当于种子,然后你还需要浇灌,这个浇灌的过程,我理解的就是阅读大量的中外文献,最后才可能开花结果,这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蹴而就的是论文工厂出的东西,不是我们做出来的东西。
一篇文章如果是自己写出来的,它更像自己的下一代或者孩子,你可以拿出去到处去展示,与更多的同道分享,你用我的这个主意,用我的方法,你同样可以得到一样结果,这样的文章才能被人认可,才能站得住脚,或者你出去讲的时候,别人提出问题,你也可以很好的去回答,告诉他们你是怎么做的。论文工厂出的文章你去发表,其实你自己本身就自信心不足,关键时候会让人下不来台。
希望我们的年轻医生也有发表见解的机会……
据我了解,国外医生培养比我们国家还要难一些,他们的MD是四年,之后要进行resident,接下来是fellowship,然后才可能进入临床,最少需要将近六年的时间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医生。
大家都知道,在美国医生属于白领阶层,他们从学校出来以后上临床非常辛苦,每天四五点钟可能就去查房,八九点钟之前就需要完成所有的查房,病历,化验单这些东西,然后九点左右就开始进手术室去做手术,包括刚才早晨的学术交流,他们也非常乐意参与,大家都去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很年轻的医生上去讲了一个很简单的脑出血病例,然后底下就展开了非常激烈的讨论,这个真的出乎我的意料,我们在国内更多的是大专家讲课,年轻医生听着,很少见年轻医生侃侃而谈的情景。
咸阳市的神经脑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刚刚获批了,这不是我先提出来的,只是占取先机......
这不是我们最先提出来的,只是占了一个先机罢了。
国内很多人都在提数字化神经外科,说简单一点,就是医学影像数据的三维化处理或者数字化处理,那么它涉及到神经外科临床、人工智能、计算机专业等很多领域,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但是所有的工作本质上都是为临床服务、为了保障病人的医疗安全。
比如:我在手术前,我可以通过我们的数字化技术,把病人颅脑内的病变进行重建,周围结构、周围纤维束结构重建出来,我就知道手术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做最安全,怎样对病人损伤最小,如何避免最重要的功能区。
另外,我也可以通过我们的技术,设计一个手术切口,通过这样的手术切口可以到达。 神经外科跟其他科不太一样,我们所见的脑子,只是一个局部的点,需要通过这一点去判断整个脑组织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术前多模态重建辅助,当然还有术后的评估,包括病人短期出现的并发症,会恢复成啥样子,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医学影像数字化处理看出来的,如果血管等都是好的,病人即便短期没有恢复,你也可以和病人说:术后康复是没有问题的。
作为病人,会很有信心!会更加相信大夫!康复锻炼也会更加卖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动态观察他的情况。现在我们在起步阶段,还需要和计算机专业等多沟通交流。
数字神经外科到底是什么?医学与计算机吗?
数字神经外科算是神经外科与计算机技术的一种碰撞和结合,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多,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平时看到的CT片,它是二维图像,黑白或者彩色的,但是你知道吗?在我们做的CT或核磁背后隐藏了很多信息,也就是很多隐藏参数,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提取出来,并进行进一步分析处理,包括3D结构重建、脑白质纤维束示踪等等。 我们临床医生和计算机专业结合还不够深,还需要更多更多的医生,尤其是神经外科医生,还需要多交流,和计算机专家学者多碰撞,在这块,我们还在深入研究......
20多岁的植物人,26岁可以正常上班……
这个病人是一个20多岁的小女孩,她是脑积水,在西安做手术,做完手术短时间内有缓解,出去旅游后发烧,人就昏迷了。昏迷之后来到西安的医院,医生告知生命垂危,下达病危通知书,这个家属找到北京301医院的教授,恰巧是我的老师。老师就推荐来我们医院,到时候他过来帮忙一起解决问题。在我们医院做了两次手术,术后也出现发烧,昏迷等一系列问题。 作为家属,一直没有放弃,我们作为医生,更不可能放弃,但这个病太罕见,当时做完手术影像结果的确好转了,病人却没有好转迹象,我们经验还是少,但随着时间延长,发现情况越来越好,在我们这儿基本是一个植物人,大概住了半年,又做了进一步的康复。 去年女孩父母专门来医院看我,说孩子已经正常上班了。回头想想,家属和医生真的很难熬,谁都不知道下一步会怎样,我们只能闷头往前走。 但是对于这个病人,任何医生内心深处都会很有成就感,能把病人从死亡边缘拉回到一个正常状态,非常难忘!
一心向好固然是好,但医学是科学,讲究事实......
我认为目前医患关系已经好很多了,主要归结于老百姓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和医生对医学知识的普及,另外,也归功于医患之间的沟通。总的来讲,就是医生的期望值和患者家属的期望值要在一个层面上。 一心向好固然是好,但医学是科学,科学要讲究客观事实,所以,任何风险要给家属讲清楚,尤其是具有针对性的,医生应该站在患者角度去考虑问题,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应急处理措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