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教授:淋巴瘤治疗策略快速变化,知己知彼方能运筹帷幄
淋巴瘤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恶性血液肿瘤之一,近年来,研究者们对淋巴瘤的治疗策略也在进行着不断地探索与完善,其中治疗模式日趋成熟的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也备受大家关注。
在由中国女医师协会靶向专委会举办的“血液肿瘤高峰论坛·POST-ASH专题会”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杨萍教授进行了以“ASH淋巴瘤治疗进展”为题的主旨报告,为了帮助大家更好了解讲题相关内容,我们特邀杨萍教授进行专访,现整理内容如下。
1
您认为目前淋巴瘤的治疗进展如何?
杨萍教授:近两年,淋巴瘤领域研究进展迅猛,尤其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新药、新治疗手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BCL-2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PI3K抑制剂等药物一步步从临床研究走向治疗实践,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2
近年来淋巴瘤靶向治疗策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杨萍教授:淋巴瘤可以分为恶性程度较高的侵袭性淋巴瘤和恶性程度较低的惰性淋巴瘤。
惰性淋巴瘤的治疗目前越来越多地采取 “chemo-free”即无化疗的、以靶向治疗为主的治疗策略,比如在滤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使用单个靶向药物或者靶向药物联合治疗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同时在精准医学时代背景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代表的侵袭性淋巴瘤的治疗,也开始采用R-CHOP+X的方案,X往往代表靶向药物,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明确患者基因分型来指导靶向药物的选择。
3
目前复发难治DLBCL的治疗思路主要是什么?治疗情况如何?
杨萍教授:目前对于复发难治的DLBCL患者首先会采用挽救性化疗,包括使用以前没有尝试的二线、三线药物以及靶向药物。
对于挽救性化疗能够达到部分缓解或者完全缓解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者CAR-T作为巩固治疗的方式。
以临床实践情况来看,能够顺利缓解并且完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大概只占30%~40%;其他患者或是达不到缓解,或是缓解后没有足够的自体干细胞进行移植,对于这些患者,有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建议进行CAR-T治疗,若条件不允许,则可以使用靶向药物联合治疗。
4
您认为免疫治疗在淋巴瘤领域的应用前景如何?
杨萍教授:近两年,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和以CD19 CAR-T为代表的细胞疗法在淋巴瘤领域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国外临床研究结果我们看到,复发难治DLBCL患者经免疫治疗后有40%可以获得超过5年的完全缓解,这对于淋巴瘤的治疗来说还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除此之外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大家还比较关心CAR-T用在哪个阶段、哪个时机可以使患者获益更大,2021年ASH年会中也有不少研究在探讨二线治疗方案应该选择自体移植还是CAR-T治疗。
目前,国内专家普遍认为如果患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的话,后续尽量选择自体干细胞移植,CAR-T可以应用于二线或三线治疗无法缓解的复发难治患者。不过随着国产CAR-T产品的研发和上市进程不断加快,未来的淋巴瘤治疗格局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专家介绍
杨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北京整合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秘书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委员;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治疗专委会委员;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红细胞专委会委员;曾获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优秀青年医师。
长期从事血液科临床医疗工作,并致力于开展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
专业特长:对淋巴瘤、骨髓瘤等血液恶性病的化疗有丰富的经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