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莅和王黎教授等证实血清IL-13升高与DLBCL不良预后相关
IL-1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肿瘤微环境对于免疫化疗的疗效和临床预后必不可少,其中的恶性细胞、免疫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均可单独或联合作用影响淋巴瘤进展。Treg细胞是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的负调控因子,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出,肿瘤微环境中Treg细胞增加则预示着实体瘤和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因此,靶向Treg细胞是癌症治疗的一种有价值的干预措施,且开发一种可预测Treg细胞活性的生物标志物也同样有意义。
IL-13属于Th辅助(Th)2家族细胞因子,由Th2细胞、NK T细胞、先天淋巴和免疫细胞产生,导致慢性炎症;也可由Treg细胞分泌,从而促进M2巨噬细胞极化。在多种癌症中均发现血清IL-13水平升高,如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IL-13可促进肿瘤增殖、转移,并与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以及霍奇金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和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和王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的一篇文章中,探索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IL-13水平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致力于为风险分层和潜在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见解,近期发表于《HEMATOLOGICAL ONCOLOGY》。
研究设计
作者分析了瑞金医院2015.6-2017.7治疗的166例新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均接受R-CHOP治疗,组织学诊断和缓解评估为WHO标准。
研究结果
诊断时患者血清IL-13的中位水平为1.63 pg/mL,根据血清IL-13的中位水平将患者分为高和低IL-13组(高IL-13组 IL-13≥1.63 pg/mL,n = 83,低IL-13组 IL-13 < 1.63 pg/mL,n = 83)。高和低IL-13组之间性别、年龄、体能状态、血清LDH、Ann Arbor分期、BM受累、IPI和起源细胞无统计学差异(表1)。134例CR患者中, 37例(包括高IL-13组的18例)接受二甲双胍维持,97例(包括高IL-13组的42例)未维持治疗。
患者统一接受R-CHOP方案治疗,高IL-13组患者的CR率(60% vs. 74%,p = 0.0059)和进展率(43%vs. 23%,p = 0.0051)显著低于低IL-13组(图2A和2B)。
缓解与IL-13:91例患者(其中CR n = 80,PR n = 2,未缓解n = 9)在诱导治疗结束时可存在血清IL-13结果,其中达到CR的患者在诱导治疗结束时血清IL-13水平显著降低(治疗前血清IL-13:1.08± 1.41 pg/mL,治疗结束时血清IL-13:0.45± 1.03 pg/mL,p = 0.0046),而未达到CR的患者无显著差异(治疗前血清IL-13:1.87± 2.57 pg/mL,治疗结束时血清IL-13:2.05± 4.41 pg/mL,p = 0.6235,图2 C)。
生存期与IL-13:中位随访55个月,与低IL-13组(2年PFS率78%,2年OS率92%)相比,高IL-13组患者的生存期明显更差(2年PFS率63%,风险比2.16,95%CI:1.23-3.77,p = 0.0078;2年OS率75%,风险比3.40,95%CI:1.53-7.57,p = 0.0027,图2D和2E)。
单变量分析显示, Ann Arbor晚期(PFS p < 0.0001,OS p = 0.0005)、血清LDH升高(PFS p = 0.0005,OS p = 0.0007)和血清IL-13水平升高(PFS p = 0.0078,OS p = 0.0027)均与PFS和OS较差显著相关,骨髓受累与PFS相关(p = 0.0069),ECOG(p = 0.0370)和年龄(p = 0.0394)与OS相关。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参数放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 Ann Arbor晚期(PFS p = 0.0018,OS p = 0.0158)、血清LDH升高(PFS p = 0.0334,OS p = 0.0305)和血清IL-13水平升高(PFS p = 0.0297,OS p = 0.0104)仍是P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图2F和2G)。
肿瘤微环境: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与低IL-13组相比,高IL-13组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值(CD25 + FOXP3 + 细胞/CD4 + T细胞)发生上调(2.29± 1.29% vs. 1.93± 0.90%,p = 0.0335,图3A);并且IL-2(细胞因子启动Treg活化的必需成分)在高IL-13组中也显著上调(0.85± 3.02 pg/mL vs. 0.40± 1.36 pg/mL p = 0.0272,图3B)。相应地,Treg趋化相关基因(CCL17、CXCL2、IL22、CXCL14、CCR4、CCL19和CCL21)同样在高IL-13组中上调(图3 C)。TIP分析显示,高IL-13组患者的Treg细胞募集活性高于低IL-13组(p = 0.0116,图3D),而其他免疫细胞亚群在高IL-13组和低IL-13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包括单核细胞、NK、CD8 + T、CD4 + T、巨噬细胞、单核细胞、Th1和Th2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中Treg细胞募集一致,CCR4、CCL19、CCL21和CXCL2的表达水平与Treg募集评分呈正线性相关(分别为p = 0.0007、p = 0.0008、p = 0.0005和p < 0.0001,图3E)。
Treg相关信号通路:GO分析显示,细胞因子相关信号(IL-2产生的正调控、趋化因子产生的正调控和IL-13产生的正调控)以及T细胞免疫信号(调节性T细胞分化的调控、T细胞增殖的调控、T细胞分化的调节)方面,与低IL-13组相比,高IL-13组均发生上调(图3F)。此外GSEA基因分析揭示,高IL-13组参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Treg调控的通路,如JAK-STAT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也发生上调。
二甲双胍维持治疗:有报告认为二甲双胍可下调IL-13的水平。本研究中,在淋巴瘤细胞系(LY-10或LY-7)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共培养系统中,可发现上清液中IL-13浓度显著增加(LY-10:0 pg/mL vs. 7.91± 1.17 pg/mL,p < 0.0001,LY-7:0 pg/mL vs. 5.22± 1.15 pg/mL,p = 0.0002,图4A)。同时发现,与单独PBMC相比,共培养系统中Treg细胞比值(CD25 + FOXP3 +/CD4 + T细胞)也上调(LY-10:3.46± 0.96% vs. 0.29± 0.07%,p = 0.0288;LY-7:3.32%± 0.23% vs.0.29± 0.07%,p = 0.0002图4B)。当二甲双胍加入到共培养系统中时,上清液中IL-13的浓度显著降低(LY-10:7.91± 1.17 pg/mL vs.4.16± 0.18 pg/mL,p = 0.0013;LY-7:5.22± 1.15 pg/mL vs. 2.23± 0.16 pg/mL,p = 0.0038,图4 C),Treg细胞比值也显著降低(LY-10:3.46± 0.96% vs. 0.61± 0.28%,p = 0.0282;LY-7:3.32± 0.23% vs. 0.47%± 0.34%,p = 0.0003,图4D)。
高IL-13组18例二甲双胍维持,42例未二甲双胍维持,达到完全缓解后。其中完全缓解时及缓解后6个月可获得血清者31例,其中二甲双胍维持者9例,未维持者22例。与未接受二甲双胍维持治疗的患者(从0.63±1.49 pg/mL降至0.66±1.68 pg/mL,p = 0.7112,图4E)相比,接受二甲双胍维持治疗的患者血清IL-13水平降低(从0.92±1.41 pg/mL降至0.02±0.07 pg/mL,p = 0.0294)。与IL-13下调一致,高IL-13组二甲双胍维持患者的2年PFS:89%和2年OS:100%倾向于长于高IL-13组无二甲双胍维持患者(2年PFS:79%,p = 0.8219和2年OS 93%,p = 0.4552,图4F)。高IL-13组18例达到CR后二甲双胍维持治疗,42例未维持;有31例存在CR时及CR后6个月的IL-13数据,包括9例二甲双胍维持,22例未维持,与未接受二甲双胍维持治疗的患者(从0.63± 1.49 pg/mL降至0.66± 1.68 pg/mL,p = 0.7112,图4E)相比,接受二甲双胍维持治疗的患者血清IL-13水平显著降低(从0.92± 1.41 pg/mL降至0.02± 0.07 pg/mL,p = 0.0294)。与IL-13下调一致的是,高IL-13组二甲双胍维持患者的2年PFS为89%,2年OS为100%,具有长于高IL-13组无二甲双胍维持患者的倾向(2年PFS率79%,p = 0.8219和2年OS 率93%,p = 0.4552,图4F)。
讨论
本研究表明,血清IL-13水平升高与DLBCL的低缓解率、高进展率和不良预后显著相关,且高血清IL-13水平与DLBCL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中Treg细胞比值增加相关。从而证实,IL-13是DLBCL患者的不良生物标志物。
本研究还发现高IL-13组患者JAK-STAT通路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活化,导致患者肿瘤微环境和外周血中Treg趋化因子表达增加和Treg的募集。
大量证据证实二甲双胍在调节肿瘤微环境、减少M2巨噬细胞&Treg细胞蓄积和免疫检查点表达中具有价值。临床上,二甲双胍可降低乳腺癌、结肠癌、肝癌、胰腺癌和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在之前的II期研究中,CR的DLBCL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维持治疗的预后优于未使用二甲双胍维持治疗的患者。在体外研究中,二甲双胍可降低共培养系统中的Treg细胞并抑制初始CD4 + T细胞向可诱导Treg细胞分化。本研究也发现二甲双胍治疗后IL-13减少,与Treg细胞比率下降一致。
总的来说,血清IL-13可能是DLBCL中Treg细胞的一种方便且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血清IL-13水平升高预示着R-CHOP免疫治疗应答患者的临床结局较差,可通过二甲双胍靶向治疗,为血清IL-13水平较高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靶向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Xiao Li ,et al.Elevated serum IL-13 level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Treg cells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Hematol Oncol . 2022 Mar 18. doi: 10.1002/hon.2993. Online ahead of print.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