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干货】“钻石突变”ALK融合临床进展和检测方式选择探讨
以下文章来源于洞见分子 ,作者复旦中山分子病理
洞见分子之美,共赴未来之约。
Insight视频栏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分子病理中心纪元教授发起,栏目以靶点为核心,聚焦靶点前沿进展,邀请知名病理学专家及不同学科医学教授参与,旨在以权威学术交流节目,引发新的思考与尝试,助力分子病理事业新发展。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点击查看Insight视频栏目第一期????
随着二代测序(NGS)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普及,使临床上可以更加准确和全面发现ALK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更多患者提供接受精准治疗的机会。如何真正以精准的检测指导精准的治疗,做好患者的全程管理,靶点的检测方法如何满足临床的需求和让患者满意?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临床工作者共同探讨。针对以上热点问题,本期insight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刘天舒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以及分子病理中心纪元教授进行探讨。
如何通过临床特征识别
患者可能发生ALK融合突变
◾ALK融合晚期患者比例远高于早期患者,预示ALK患者进展较快,推测可能ALK融合发生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不断进化,但是由于ALK融合突变率低且患者基数小,发现时即晚期,因此并没有像EGFR突变在早期患者中发现,病理学上都是实性或进展期病灶。但随着NGS检测技术发展和患者不断发现,是否可以在早期患者中就有突变是值得关注的。
◾EGFR TKI不断应用于围手术期新辅助治疗或术后辅助治疗,但是由于ALK融合患者经常发现即晚期,围手术期ALK融合患者数较少,入组慢且难以开展。但ALK TKI效果比EGFR TKI效果好,因此推测ALK TKI应用在围手术期新辅助治疗或者局部晚期患者中效果更好,未来ALK TKI治疗前移也是值得期待的。
◾在纪教授分享的案例中,患者发生耐药并出现神经内分泌分化,推测可能是因为治疗过程中产生分子异常造成这一表型的出现。NGS检测方式可以识别不同ALK变异类型,发现新的融合类型,因此患者接受DNA+RNA双检的大panel的NGS检测,发现其携带罕见ALK融合变异并合并TP53突变,提示其他伴侣基因的存在可能是其耐药机制之一。对此需要积累更多病例也值得深入挖掘。
ALK融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方式
目前ALK融合主要采用免疫组化(IHC),荧光原位杂交(FISH),ARMS-PCR以及二代测序方式(NGS)。NGS检测方式可通过DNA+RNA双重检测,更有利于ALK融合突变的发现。而对于病理科医生和临床医生如何选择合理的检测方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纪元教授表示:不同检测方式各有优势互为补充,但是需要充分考虑样本可及性,检测时间结果紧迫性,患者经济情况等因素。
对于治疗时间不紧迫患者,且样本容易获取患者,可选择三步走策略:
✨免疫组化初步筛选;
✨阳性患者FISH/ARMS-PCR验证;
✨如果怀疑罕见融合发生或进行伴随诊断检测,可选择灵敏性更高且检测范围更广的NGS检测平台,通过DNA+RNA双检的方式可发现罕见或可疑融合。
对于治疗时间较紧迫,样本获取困难的晚期ALK融合患者,可选择几种检测方式并行的方式:
✨免疫组化方式获取病理分期(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或神经内分泌型);
✨PD-L1检测评估免疫治疗可能性;
✨NGS检测DNA+RNA双检获取罕见变异并进行疗效和预后评估。
因此不同患者综合考虑最合理的检测方式,使患者最大化获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补充到:合理的性价比和报告的时效性也是患者和医生关心的。
目前指南和共识都推荐进行多个靶点广泛性的检测,所以希望可以一次并行检测多个靶点,而且越早出报告,越及时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患者越早从中获益;与此同时,样本的利用率同样重要,尤其是晚期患者穿刺样本难,一种检测可以尽量节省样本确保样本最大利用率。胡教授也表示通过临床医生和病理科医生的不断合作肺癌患者的诊断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国内外指南和共识不断推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需要进行广泛性的基因检测,而NGS检测方式可以单次平行检出多靶点,甚至可以发现罕见变异。同时TP53等预后不良因子和MRD技术的不断应用也促进NGS技术更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精准检测中。
而对于更加复杂的ALK融合来说,通过DNA+RNA双重检测避免ALK罕见融合的漏检,实现更高准确度检测,指导患者的精准治疗。通过检测,治疗两手抓,使用精准的检测指导精准的治疗,做好患者的全程管理,更大程度满足临床的需求,使患者满意。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最初的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小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