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切实提高单位时间内人员及设备工作效率的同时,兼顾设备科学使用,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随着就诊人次和预约CT/MRI检查患者数量逐年攀升,候检时间长、检查流程复杂等问题普遍存在。国内外关于CT/MRI运行优化方案的研究多集中于管控意义、环境改善及设备效率提升等方面,如何将绩效考核手段与流程优化相结合,提高医学影像科运营效率是医院面临的新课题。2020年-2021年,湖北省ZN医院基于目标绩效与流程管理,构建了新的绩效激励模式,优化了CT/MRI工作流程,取得良好成效。
该院运营管理部在优化排班制度、增加工作日托班人员和非工作日工作人员基础上,制订了CT/MRI超额工作绩效考核方案。将“放射检查质量”纳入考核体系,保证激励与奖惩并行。同时兼顾国家对放射人员的劳动保护要求,合理控制放射人员连续工作时长。超额工作绩效按月核算发放,运行满1年重新评估和反馈。设立的超额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包括项目单价、人员单价、工作日基础任务量。
由于CT和MRI在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上具有较大相似性,因此对CT和MRI进行一体化流程管理。具体做法包括:(1)合理分配资源,细化预约时间段。各部位的检查例数占比×平均检查时间比例(头部:腹部:心脏:骨肌=1.2:2:0.7:1),并以此作为预约时间分配的参考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CT/MRI设备平均每天运行时间核定各部位每天最佳预约数量。(2)做好检查前准备,提高衔接效率。该院通过制定各项控制措施、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保证患者在检查前做好充分准备,减少设备空置时间;(3)调整设备检查项目,优化检查流程。根据设备特点,规定相同项目或部位集中检查,以有效提高设备使用率,缩短待机时间。另外,把各项目合并规则、顺序规则及互斥规则全部录入系统,同时对医生进行培训,以制定最优检查顺序。
方案实施后,CT/MRI工作量(工作日+节假日)分别增加19.0%和11.5%,患者候诊时间和术前等待时间分别缩短15 min和0.46 d,误诊率由2.5%下降至1.3%,废片率由0.14%下降至0.06%,检查时准备完好率由89%提升至96.7%,患者满意度由75.5%提升至93.5%。
该方案实现了绩效管理闭环和流程优化,建立了调研-绩效双向反馈机制,可提升医学影像科工作效率,实现医院和患者双赢,为公立医院提质增效提供借鉴。如何切实提高单位时间内人员及设备工作效率的同时,兼顾设备科学使用,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作者来源: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刘艳等
全文拟发表于本刊2022年第5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