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手术时间长、风险高的患者,应该采取多种主动保温措施;所有保温措施都需建立在体温监测的基础上。
麻醉与体温保护
体温与体温异常 体温:机体代谢和器官活动产生热能形成体温; 核心体温:37℃; 核心体温与外周体温存在温度梯度
体温的生理性波动,波动一般不超过1℃; 昼夜波动: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性别:女性高于男性0.3℃,女性月经后期体温升高; 年龄:小儿体温高且不稳定,老年人体温低; 肌肉活动:剧烈的肌肉活动使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 其他:情绪、进食、环境温度等;
1997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提出围术期低体温,并将核心体温低于36°C定义为围手术期低体温。围术期以非有意低体温(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IPH)。发生率高达50%~90%。
体温调节中枢——Hypothalamus:
体温调控三大组成:1.感受器 2.中枢调节 3.自主防御调节
体温调节通路:
自主行为调节阈值:
Sessler DI. Perioperative thermoregulation and heat balance. Lancet 2016; 387: 2655–64
自主调节:出汗、毛细血管舒张、血管收缩、寒战;
围术期低体温(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IPH) 围术期低体温定义为体核温度小于36℃,常见于全身麻醉下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在全国调查中,术中低体温发生率高达44.3%,诱导后1h、2h、3h、4h平均低体温发生率分别为17.8%、36.2%、42.5%和44.1%。
全麻所致低温的特征模式:
全麻后1h(快速下降期):平均核心温度降低1.5 ℃,主要因为热量由核心至外周再分布,被称为“再分布温度降低”;
全麻后2~3h(缓慢下降期):热量丢失>代谢产热;
全麻后3~4h(平台期):温度达到阈值下线,机体血管收缩的主动性温度调节被触发。
Phase I: 核心至外周的热量再分布: 正常核心温度高于外周温度; 麻醉导致血管扩张; 较低温度的血液流向核心; 核心温度可降低1.0~1.5℃;
Phase II:热量的丢失超过产热: 外周血管收缩反应受损; 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对流:moving air removes heat; 蒸发:evaporation of water; 传导:direct transfer by contact;
Phase III:核心体温变化平台期:
麻醉手术开始后的2-4小时;
被动平台期:体温调节功能尚未激发;产热和散热达到被动平衡;
主动平台期:主动激发血管收缩(34~35℃);减少热量再分布;
椎管内麻醉对患者体温调节的影响:
血管扩张,热量丢失增加;
冷感觉信号传入受阻;
降低血管收缩阈值和寒颤阈值;
抑制了交感神经系统;
影响脑内的体温调节中枢;
交感神经阻滞的数量与寒颤阈值程负相关 有研究证据表示,腰麻平面每增加1~2个节段,核心温度低0.15℃。
围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血小板功能减弱,凝血物质活性降低;
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增高;
心脏负荷加重,心血管并发症增加;
静脉血淤滞,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
氧离曲线左移,溶解的氧增多,可利用氧减少;
寒颤,伴有肾上腺功能增强和不适感;
苏醒时间延长;
围术期体温保护与各项临床效益之间的关系:
ERAS:一系列围手术期措施的综合应用:
围术期预防低体温的措施
围术期体温保护指南推荐:
只要手术时间超过30min,就要采取主动的保温措施;
保温措施应该在麻醉诱导前开始实施;
对于手术时间长、风险高的患者,应该采取多种主动保温措施;
所有保温措施都需建立在体温监测的基础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