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路手术中尽量减少器械对脊髓的挤压,推荐采用大角度椎板咬骨钳(130°)或者超声骨刀进行减压。
郭川1, 2,宋心月1,孔清泉2,王玉2,伍椰1, 2,李韦龙1, 2
1.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成都 610041)
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成都 610041)
通信作者:孔清泉,Email:hxkongqqspine@163.com
关键词:颈椎减压;C5麻痹;神经根;脊髓
引用本文: 郭川, 宋心月, 孔清泉, 等. 颈椎减压术后C5麻痹发生原因研究进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2, 36(3): 376-379. doi: 10.7507/1002-1892.202111072
摘 要
目的 总结颈椎减压术后C5麻痹发生的可能原因。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C5麻痹研究文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C5麻痹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 目前C5麻痹发生原因主要包括神经根拴系和脊髓损伤两种学说,但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前者不能解释颈椎前路手术后C5麻痹的发生,后者无法解释C5麻痹的发生往往表现为上肢部分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结合临床实践分析颈椎前路手术后C5麻痹的发生与术中器械损伤脊髓前角有关,颈椎后路手术后C5麻痹的发生与减压后脊髓后移导致的神经根拴系有关。
结论 针对颈椎减压术后C5麻痹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倡减少手术器械对脊髓的挤压,以降低该并发症发生风险。
正 文
C5 麻痹是颈椎减压术后独特的并发症,据统计发生率为7% [1]。既往Machino等[2]将其定义为患者出现三角肌瘫痪,伴或不伴肱二头肌受累,不存在其他肌肉力量下降。但随着临床研究深入,学者们发现C5麻痹患者不仅表现为运动障碍,也可以同时表现感觉麻痹症状,因此将其定义为单侧或双侧三角肌或肱二头肌肌力下降,伴或不伴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感觉障碍[3-4]。
目前C5 麻痹发生原因尚未明确,神经根拴系和脊髓损伤为两种主流学说[5-7],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因此,深入探讨C5麻痹发生原因,对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回顾近年相关文献,结合本团队临床实践,对C5麻痹发生的可能原因进行系统分析。
1
C5麻痹介绍
1961 年,Scoville[8]首次报道颈椎椎板切除术后存在运动障碍发生风险, 但没有对其进行明确定义。1965 年,Keegan[9]将该并发症描述为“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分析为神经根受压所致。国内研究大多将该并发症命名为“C5神经根损伤”或 “C5神经根麻痹”。但深入研究发现C5 神经根受损不是其发生的唯一原因,还可能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有关[6-7]。因此,我们认为上述命名不准确,本文将其称为“C5 麻痹”。
虽然既往研究表明C5 麻痹好发于颈椎后路减压术[10],但近期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前路手术C5 麻痹发生率与后路手术相似[11]。C5麻痹患者中,92%为单侧发病,仅8%为双侧同时出现[12]。从发病时间看,大部分患者在颈椎减压术后3 d内出现症状[13];临床表现往往以1~2 个肌群运动障碍为主,严重者可以有感觉障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离性运动障碍不仅会发生在C5节段,还会发生在C6~T1 节段。
虽然C5麻痹预后通常较好,一般只需保守治疗,70% 以上患者在术后4~5 个月即可恢复,但会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对手术的满意度,因此需要积极研究有效防治方法[14-16]。
2
C5麻痹发生原因研究
2.1 神经根拴系学说
20世纪70年代,主流观点认为C5 麻痹主要发生于颈椎后路减压术,分析与后路减压后脊髓后移导致的神经根拴系有关。这一学说主要是基于C5节段解剖学特点提出。Sakaura等[12]和Kim等[17]研究发现C4、5节段较其他节段前凸,故C5 神经根较其他节段神经根短,游离度差。在椎板成形术中,由于C5 节段常位于颈椎前弓顶点,减压后该节段脊髓后移距离最大,过度牵张引起神经根拴系,进而导致C5麻痹。Baba等[18]报道脊髓后移距离达3.6 mm时,可引起C5 麻痹。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脊髓后移程度和椎板打开角度相关,角度越大,允许脊髓后移距离越大,发生C5麻痹风险也越高。Zhang等[14]根据椎板打开角度将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分为>30° 组及15°~30° 组,比较发现15°~30° 组术后C5麻痹发生率明显低于>30° 组。Tsuji等[19]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结论。
后路手术中椎板切除宽度与减压范围有关,也会影响脊髓后移距离。Radcliff等[20]通过在MRI上测量后路减压后椎板切除宽度,发现术后发生C5麻痹的患者其C5 节段椎板切除宽度明显大于未发生C5麻痹患者。分析原因为后路椎板切除宽度越大,减压范围越大,进而脊髓后移距离越大,更容易诱发神经根拴系。因此,控制术中椎板切除宽度和脊髓后移距离,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C5麻痹发生风险。
此外,椎间孔减压不充分也容易导致神经根拴系,进而导致C5麻痹的发生。据统计,由于减压不充分导致的C5麻痹发生率为6%~8%[21] 。减压术后脊髓旋转更易导致神经根栓系。Kaneyama等[22]的研究发现,单开门手术后C5麻痹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双开门手术,分析原因为与双开门手术相比,单开门手术后脊髓两侧压力不对称,导致脊髓旋转和后移,进而导致神经根拴系。
2.2 脊髓损伤学说
近年有报道颈椎前路减压术后也会发生C5麻痹[23],而神经根拴系学说不能解释这种C5麻痹的发生,加之术后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还可以发生在C5节段以外的其他节段,因而应该还有其他原因导致C5麻痹。
有学者提出了脊髓损伤学说,认为脊髓缺血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在C5麻痹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Hasegawa等[24]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857例颈椎前路减压术患者,结果表明发生C5 麻痹患者的脊髓前角均受到压迫。因此,他们认为脊髓慢性压迫解除后,前角细胞血流迅速增加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造成C5麻痹的原因。Chiba等[25]发现C5麻痹患者术后脊髓节段存在T2WI高信号改变,而该信号改变是脊髓损伤的影像学特征。Ikegami等[26]通过分析C5 麻痹患者MRI发现,大部分患者C3~5节段脊髓出现T2WI高信号改变。由此推断脊髓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可能是C5麻痹发生原因之一。
然而,Tsuzuki等[27]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MRI 进行分析,发现脊髓高信号大多为对称性分布。这一研究结论无法解释C5麻痹多发生于单侧, 且往往只有1~2个肌群受累的现象。脊髓内毛细血管网十分丰富,如果发生了缺血再灌注损伤,所涉及的区域应非常广泛,理论上单纯C5节段损伤发生概率应低于多节段损伤,因此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无法解释C5麻痹发生率高于其他节段。故脊髓损伤学说存在较大争议。
脊髓型颈椎病和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性颈椎病具有相似表现,包括运动障碍,伴或者不伴感觉障碍,也可表现为多根神经根损伤,因而分析C5麻痹的发生原因与该类颈椎病相似。脊髓前角挤压损伤是该类颈椎病发生原因,因此推测C5麻痹发生可能也与脊髓前角的挤压损伤有关。从解剖特点来看,C5~T1 节段为脊髓“颈膨大”处,该节段病变可分为中颈髓病变和下颈髓病变。其中,中颈髓病变位于C5~7 节段,以C5为中心,常表现为上肢肌肉与肩胛带肌肉无力和萎缩,有时伴神经根系疼痛,严重时会有感觉障碍症状。由于C5 节段为脊髓“颈膨大”节段,该节段发生狭窄时,椎管后壁与脊髓腹侧硬膜囊之间的潜在空间较小,因而颈椎减压术中减压器械更容易挤压脊髓前角,诱发C5麻痹。临床中我们发现使用小角度椎板咬骨钳(40°)进行椎间孔区域减压后,更容易发生C5麻痹;而使用大角度椎板咬骨钳(130°),C5 麻痹较少发生。近期,我们使用超声骨刀进行前路减压,术后C5麻痹发生率与使用常规手术器械相比进一步降低,分析与超声骨刀可减少减压过程中对脊髓前角的挤压有关。综合上述因素,我们认为颈椎减压术中器械对脊髓前角的挤压损伤可能是引起C5麻痹的主要原因。
3
小 结
综上述,颈椎前路减压术后C5麻痹的发生与术中器械损伤脊髓前角有关,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麻痹发生与减压后脊髓后移导致的神经根拴系有关。因此,我们提倡在前路手术中尽量减少器械对脊髓的挤压,尤其在椎间孔区域的减压操作中,推荐采用大角度椎板咬骨钳(130°)或者超声骨刀进行减压,以减少术后C5 麻痹的发生。
参考文献:略
CJRRS
中国修复重建
外科杂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