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麻慕课·精粹】黄绍强教授《如何做好分娩镇痛》
黄绍强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麻醉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委员
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学会常委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麻醉分会常委
上海市麻醉学会委员,第十届妇产科麻醉学组组长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与疼痛学分会常委
上海市麻醉医师协会委员
古麻慕课·精粹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2017年榆林产妇跳楼事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2018年底,国家发布《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分娩镇痛工作正式开展。
开展分娩镇痛工作的实质是逐步在全国推广分娩镇痛的诊疗工作,进一步规范分娩镇痛操作技术,提高分娩镇痛的覆盖范围,普及镇痛条件下的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增强医疗服务舒适化程度、提高孕产妇就医满意度。加强产房医师团队的急救能力,进一步保障孕产妇安全,降低孕产妇死亡,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幸福感。
做好分娩镇痛,科室工作层面需要:领导支持、多学科团队合作、制定规范和流程、科室的绩效分配、定期对分娩镇痛工作分析总结。针对具体个体分为椎管内镇痛不全的管理、全产程镇痛、分娩镇痛转剖宫产三个方面。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椎管内镇痛不全常见原因有四个:1.解剖障碍(如硬脊膜与黄韧带之间的纵向结缔组织带)2、导管尖端位于硬膜外腔腹侧或椎旁间隙3、药液从腰段硬膜外导管注入,首先向头侧分布,可能会导致"骶尾部阻滞不全"4、局麻药浓度低。镇痛前应告知镇痛失败与重新放置硬膜外导管的可能性。
镇痛不全的评估、管理
评估产科问题,排除其他爆发痛原因。评估麻醉问题,导管是否在硬膜外,如无感觉阻滞平面,重新置管。导管在硬膜外,但感觉阻滞不完善《没有达到T10-S4),10~20ml稀释的局麻药,如仍阻滞不完善,重新置管。导管在硬膜外,但感觉阻滞不对称,侧卧于阻滞不完善的一侧,将导管向外拔1cm,10~20ml稀释的局麻药,若感觉阻滞仍不对称,重新置管。导管及阻滞平面均正常,但产妇仍疼痛,推注更高浓度的局麻药。
预防镇痛不全
预防镇痛不全有两种热门方式:间断硬膜外注射(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IEB)和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镇痛(Dural Puncture Epidural Analgesia, DPEA)。
IEB可以减少爆发痛的发生,降低疼痛评分。
关于DPE的优、缺点目前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显示DPE有益效果的2项研究来自同一机构,需要其他团队的研究结果来证实。下方肥胖产妇应用DPEA研究显示分娩镇痛在两种技术间没有差异,不支持DPE常规应用。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在2017年,妇产科杂志曾发表过来自南京妇幼保健院的一项大样本临床研究,每组200例产妇。研究中分娩镇痛使用了0.08%罗哌+0.4ug/ml舒芬,诱导剂量10ml,输注速度8ml/h,PCA 8ml。宫口开全后,产妇随机分为2组,统一更换硬膜外输注药液。第一组镇痛组:输注与第一产程相同配方和浓度的药物;第二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产科处理不受到研究影响,产科医生及助产士根据临床观察决定是否停止硬膜外药物的输注。研究结果表明,两组第二产程时间没有差异,第二产程中,产妇硬膜外镇痛泵不需要停止。
应对潜伏期镇痛,椎管内镇痛开始的时机早期观点认为宫口开至3cm,即产程进入活跃期后较为合适。
产程早期镇痛不增加剖宫产率
2005年的一个大样本研究探讨产程早期镇痛是否增加剖宫产率。750例宫口小于4.0 cm的初产妇RCT:一组按需进行CSEA,一组静注氢吗啡酮,至宫口开4cm后再行硬膜外镇痛。
结果显示,剖宫产率两组无差别(17.8% :20.7%),镇痛开始至宫口开全时间按需组短于静脉组(295 min:385 min),第一次镇痛后的VAS评分按需组2:静脉组6,1min Apgar 评分<7的发生率:静脉组高。
另有一项研究,449例要求镇痛的初产妇RCT,221例立即进行镇痛,宫口均小于3cm(平均2.4cm),228例延至宫口4cm后(平均宫口4.6cm)再行硬膜外镇痛。结果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其他不良反应无差异,早期硬膜外镇痛可缩短第一产程,提高镇痛满意度。
第339号指导意见中,指南推荐初产妇宫口开到4至5 cm再开始实施硬膜外镇痛,但大量证据显示硬膜外镇痛并不增加剖宫产的风险,硬膜外分娩镇痛不必等到宫口扩张到什么程度。
超前分娩镇痛
适合超前分娩镇痛的高危产妇类型有:疤痕子宫、子痫前期、困难气道、病态肥胖。对一些高危产妇,产程启动后,即使尚无明显疼痛,推荐尽早留置硬膜外导管以备用。试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紧急情况,需立刻剖宫产事先留置的硬膜外导管可迅速提供有效麻醉。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麻醉方式的选择
按照剖宫产的紧急程度分为非紧急手术和紧急手术。非紧急手术常规使用硬膜外麻醉,紧急手术使用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特殊情况下可使用腰麻。
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应首先考虑硬膜外镇痛转硬膜外麻醉。药物选择可以使用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添加芬太尼有利于加速起效。给药时机有三个,产房,产房+手术室,手术室,其中更推荐产房+手术室。
镇痛转硬膜外麻醉失败的危险因素有三个:
积极的镇痛管理至关重要:
腰麻
腰麻的实施中,单次腰麻不推荐,CSEA需降低腰麻剂量,经评估后必要时通过硬膜外导管补充,连续腰麻适合分娩镇痛时意外硬脊膜穿破者。
全麻
产科全麻适应症
产科全麻适应症有四种,
1、濒死的胎窘是所有产科认为需要争分夺秒进行手术的情况,可局麻开始手术,麻醉医生应尽快做好全麻准备,尽早实施全麻。
2、活动性大出血、低血容量休克、产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3、椎管内麻醉绝对禁忌:颅内压增高、凝血障碍、穿刺部位感染、昏迷、产妇拒绝。
4、椎管内麻醉相对禁忌: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脊灰)、脓毒症、严重心脏疾病、血小板50~75×109/L尚未有明显凝血病体征等。
预防反流误吸
为预防反流误吸,饱胃患者决定急诊手术后应尽早口服枸橼酸合剂30ml ,静脉注射胃复安10mg+雷尼替丁50mg。
正确的全麻诱导技术需要快速顺序诱导。充分预氧合,吸纯氧3min,情况紧急时改为60s内进行8次或30s内4次深呼吸,新鲜氧流量应不低于10L/min。按顺序注药,肌松起效后气管插管。整个诱导过程不进行面罩正压通气。环状软骨压迫使用Sellik手法,直至插管成功、套囊充气为止。
产科全麻诱导药物
常规使用丙泊酚+琥珀胆碱。低血容量休克时使用氯胺酮或依托咪酯+琥珀胆碱。琥珀胆碱禁忌是非去极化肌松药。阿片类镇痛药使用上,胎儿娩出前不建议常规使用,以免造成新生儿呼吸抑制。子痫前期或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产妇除外。对新生儿影响最小的阿片类药物是瑞芬太尼,一旦使用了阿片类药物,应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
即刻剖宫产
即刻剖宫产手术环境一般在产房-手术室(经典)或者产床边(备选)。临床情形分为脐带脱垂、子宫破裂、子痫、急性心衰、胎心严重减速、胎盘严重早剥、产妇心跳骤停(包括AFE)。涉及人员包括产科医生、麻醉科医生、产房/手术室护士、新生儿医生。即刻剖宫产手术的默契配合需要多学科医护人员反复演练。
提问
&
解答
Answers
齐晓非
深圳市
妇幼保健院麻醉科
硬膜外穿破头痛是如何处理?预防处理还是出现症状再处理?另外,细针腰麻也会发生头痛,需不需要血补片?最近流行的硬脊膜打孔法,到底适不适用?
课件中有提到,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镇痛的优、缺点目前都缺乏足够的证据,不支持DPE常规应用。
硬脊膜穿破后头痛较为少见,即时出现也较轻微,持续时间也比较短暂,对于此类头痛,通常用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即可解决问题,不需要考虑用血补丁治疗。也可以采用氨茶碱,用葡萄糖稀释,输注单支时间超过半个小时。保守治疗手段无效,才考虑用血补丁这类有创的方式进行治疗。
目前预防的手段是使用氨茶碱,一旦硬脊膜外穿破,无论是顺产还是顺产,都可以使用氨茶碱。分娩镇痛结束后两小时,在静脉里输注氨茶碱。
黄绍强
徐国斌
武汉市新洲区
妇幼保健院麻醉科
开展分娩镇痛以来,我院主要进行椎管内分娩镇痛,有时因胎位不好、胎心异常等原因,需进行紧急剖宫产,大多数使用留置硬膜外导管注入局麻药完成手术,有少数硬膜外麻醉效果不佳,计划改全麻,产科医生在3-5分钟内又无法保证手术取出胎儿,此时作为麻醉医生该怎么办?
产科全麻规范操作下来对新生儿影响非常小。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不论是单纯的吸入麻醉维持,或用瑞芬泰尼持续输注维持,对新生儿影响是较小的。新生儿窒息或者新生儿受到抑制的这种情况少有发生,如果出现此类情况,可能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产科医生没有及时娩出新生儿,影响到子宫胎盘循环的灌注,导致的这个胎儿一定程度缺血缺氧,出现窒息。
若无法与产科医生解释清楚这种关系,麻醉医生还有另外一种选择,不实施全麻,实施硬膜外麻醉,做分娩镇痛只要达到胸十组织平衡,但是剖宫产手术组织平面至少达到胸六,最佳状态是在胸六和胸四之间。如果平面始终无法提高,可以稍微辅助用少量氯胺酮。也有很多的证据表明这种辅助镇痛用的氯胺酮剂量,不会对新生儿产生明显的影响。
黄绍强
(内容来源于黄绍强教授2022年3月12日《古麻慕课》,有改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