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传孟子,孟子传阳明,传承千年,心传
作者:孙新颜
中国历史上大家公认的 “两个半完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还有半个完人是曾国藩。
孔子传孟子,孟子传阳明,儒家心传,教外别传……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属于“形而上”,何为“形而上”,启蒙思想大家王夫之曰:“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精义入神以致用,穷神知化德之盛。需悟入本体,才能通入精妙;破除积习,才能拔本塞源。
《易经》:反复其道,一阳来复,执中抱一,一贯之道,复见天地之心。
君子思不出其位。不能遂。洗心退藏于密。
《孟子.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尽心知性,知性知天,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尽心筑基,知性鄞鄂,知性知天,养性事天,无思无虑,修心养性。
《大学》六证心法:
知止而后有定,知为后天识神;
定而后能静,寂然大定才能心静;
静而后能安,心静则神安;
安而后能虑,困于心,衡于虑;
虑而后能得。不用脑而用心才能感而遂通天下。
孟子逝后,儒教心学丧失殆尽,王阳明重整心学,并将其发扬光大,开创新学风。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 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 不思而得 不勉而中 虚静空灵 一阳来复 何思何虑 勿忘勿助 吾性自足 内在超越
孔子传孟子,孟子传阳明,儒家密宗,教外别传,心传教化,正法眼藏。
儒家心传重建人的身心性命,帮助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知行合一去履行立言,立德,立功之人生三不朽……
阳明先生文武双全。在文的方面:创立心学,开宗立派,三教合一,立言立德。在武的方面: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战无不胜,立功无数。
英明豪迈、文武双全,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右手抚剑叱咤三军,旷世罕见的 大圣人、大豪杰、大儒学家王阳明最终没能逃过疾病的魔爪,迎来了和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永别的那一刻。 明嘉靖六年(1527)五月,五十六岁的王阳明受朝廷委任,不得不拖着病躯 前往酷暑难耐、恶疫肆虐的南方戡乱。平定盘踞各地的贼寇之后,他又采取了一 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强治安,施以教化。但是,终日的劳累诱发了他的肺病顽疾。次年十一月,完成使命的王阳明在回乡途中病情加重,且又出现了痢疾腹泻 之症。当王阳明乘坐扁舟抵达江西南安(今江西大余县)境内时,他已经病得卧床不起了。 当时,王阳明的弟子周积正在南安为官,听闻恩师抵达南安,急忙前去迎 候。周积来到船舱,见恩师卧病在床剧咳不止,急忙上前请安。王阳明勉强坐起 来,问他:“近来进学如何?” “有所长进。如今政局大体平稳,恩师道体如何?”周积答道。 王阳明回答说:“病势危急,所未死者,元气而已。”两三天后,王阳明自觉生命之灯将尽,便让家童叫周积到船舱来。周积躬身 侍立在恩师枕边,神情悲怆,静静地看着恩师消瘦的脸庞。王阳明徐徐睁开眼 睛,把头转向周积一侧,对他说:“吾去矣!” 周积抑制不住悲痛,眼泪夺眶而出,泣不成声。
孟子逝后,儒教心学丧失殆尽,王阳明重整心学,并将其发扬光大,开创新学风。其学为万世之师表,其德受万代之敬仰。在这静肃的一瞬间,圣哲的魂魄 已脱离身躯,向着幽冥飞去。 “恩师,有何遗言?”周积压抑着呜咽,问道。
王阳明张开嘴唇,微笑着回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然后,静静地闭上 眼睛,撒手人寰。
王阳明遗言中的“此心”,指的就是良知。王阳明晚年所作的诗歌《中秋》 (《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中有如下词句:“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光明”指的就是良知的光辉。王阳明在晚年才开始提倡“致良知”说,此学说 可以说是他历经千难万险之后才悟出的智慧结晶。
在王阳明看来,无论圣人还是凡夫,无论贤士还是愚人,无论学者还是白丁,只要是人,心中皆有良知,这是永远不灭的光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 西。只要在万事万物上都“致良知”,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只要听从良知 的命令,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轻松克服,并且不会误入歧途。
王阳明的“良知”说振奋了弱者的心灵,给那些深陷权势和名利的旋涡而不能 自拔,遭受现世重压而不能逃脱的世俗中人指出了一条正大光明、强而有力的快 乐生存之路。“良知”说不仅鼓舞了知识分子,也鼓舞了不通文墨的平民百姓,于是迅速传播开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