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MDT治创新项目“疑难杂症”CCI创新学院第六期第四站纪实
从2021年9月16日开课以来,CCI创新学院第六期学员已经顺利完成第一阶段三站创新转化链相关综合培训和项目评选站的学习,其中43名学员带着16个优质创新项目进入第二阶段课程。
精准高效,加速项目提升和落地是CCI创新学院第六期开课以来的目标之一。虽然近期各地疫情反复,但CCI秉承创新的初心和理念,3月12日-13日,CCI创新学院第六期第四站(第二阶段培训)在线上“火力全开”,专家创新授课、创新项目门诊、创新沙龙、高校创新交流的课程设置从多角度为加速学员项目落地添了把“大火”。
专业创新授课
本站培训以导师创新授课开场。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梁栋科结合自己的创业和实践经验,用康德莱与医院共同开展的医工合作实例,详述了医工结合与医疗器械创新的方法。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Fellow、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苏州高等研究院讲席教授潘挺睿总结了国际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趋势,讲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医疗器械团队所做的创新实践以及中科大在创新机构上的设置,并用实际案例重点分享了智能传感、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英国物理学会(Institute of Physics)会士、国际光电工程学会(SPIE)资深会员徐晓嵘从手术的历史说起,重点分享了投射式影像与远程手术导航方向的创新研究和实践。
向下滑动查看专家创新授课
一对一创新门诊
CCI创新学院自第五期开始就升级了第二阶段的培训,以精准辅导、加强高校交流和加深学员融合为突出点。作为第六期的第二阶段培训,创新项目一对一门诊是必备环节之一。
根据评选项目的实际情况,本次创新门诊共设置政策解读、专利分析、临床意见咨询、动物实验咨询、样机制作等5大门诊。每个门诊邀请至少两位上述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导师对项目落地需求进行专业答疑和指导。
3月12日下午,创新门诊在线上火热展开,学员们积极阐述各自项目的疑难问题,近20位导师热情解答学员的疑问,解决项目的转化需求,辅导16余个项目。每个创新门诊讨论氛围浓厚,学员们收获颇丰,专业性一对一辅导极大助益学员创新项目的落地。
向下滑动查看门诊导师
向下滑动查看学员项目门诊瞬间(部分)
此外,本次培训设置了介入机器人趣味主题沙龙,沙龙由同济大学副教授齐鹏主持。齐鹏认为介入机器人越来越受到关注,将来也会是医疗领域一个重要创新方向。他从软件和科研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介入机器人创新研发的观点。沙龙分享嘉宾西门子医疗途灵业务负责人鄂冬、唯迈医疗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贺、睿心医疗联合创始人兼CTO马骏也分别讲解了各自公司的机器人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以及目前介入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并和学员们探讨了介入机器人的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给学员们带来了一场介入机器人“创新盛宴”。
沙龙主持人齐鹏,分享嘉宾鄂冬、杨贺、马骏
高校创新交流
为了促进医疗器械应用端与技术科研端的融合,加强医研企创新转化交流,本站培训还邀请了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竟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导孙安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陈行和北京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陈端端,四位分享嘉宾分别结合自己的创新研究实践与学员分享在医工融合促进创新方面的深入研究及转化成果。
其中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竟菁分享了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案例、成果,以及自己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方面思考和总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导孙安强从自己研究方向——心血管生物力学角度,分享了近期在主动脉覆盖膜支架设计及血管硬化评估新方法探索方面的医工融合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陈行则重点分享了微传感芯片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和创新链条,穿插讲解了该方向的产业状况和创新突破,以及医工结合的经验。北京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陈端端结合自己力学、计算机和医学的交叉背景,分享了主动脉夹层智能诊疗从研究到应用的创新转化路径和医工融合成果。
向下滑动查看高校专家授课
本站培训虽然全程线上,但丝毫未影响课程效果和学员们对创新转化的求知欲。创新门诊给予学员充分的时间进行一对一交流,“诊断、治疗”了创新项目的“疑难杂症”,整合了项目需求资源;专业授课和高校专家医工融合实践分享进一步促进了科研前沿与临床、产业应用信息的高效沟通;趣味沙龙加深了学员对介入机器人的了解,培训设置广受学员好评。CCI后期将继续对优秀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支持,真正惠及有创新热情、想法和行动的CCI-er们,加速赋能创新转化。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期策划:沈雳
本文作者:凌武娟
后期制作:凌武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