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论文拾粹】进展期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器官/组织间隙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分层

2022-03-14 16:24

进展期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器官/组织间隙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分层

来源:PUMCH麻醉大讲堂 

【协和麻醉大讲堂】

论文拾粹 

本期介绍北京协和医院 麻醉 科 裴丽坚 教授等人于2021年11月发表于

Web of Science数据库Q2区杂志“Frontiers in Oncology”上的文章“Risk Stratification for Organ/Spac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 Advanced Digestive System Cancer”

进展期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器官/组织间隙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分层

影响因子“ 6.244 ”

70141647212760902   进展期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器官 / 组织间隙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分层

孙琛(第一作者),高卉,张越伦,裴丽坚(通讯作者),黄宇光(通讯作者)

论著摘要

1.     背景及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进展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围麻醉期潜在危险因素,识别并建立术后器官/组织间隙手术部位感染(organ/spac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O/S SSI)的风险分层方法,旨在提前识别高危人群。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2项随机对照试验(NCT02715076, ChiCTR-IPR-17011099),纳入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根治性切除术的进展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主要结局为术后30d内出现器官/组织间隙SS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识别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个数对术后器官/组织间隙SSI进行分层,并估计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

3.     主要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39例进展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其中51例(6.1%)在术后30d内发生器官/组织间隙SS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种手术类型——胃癌根治术(OR=8.22, 95% CI: 2.71~24.87, P<0.001)、结直肠癌根治术(OR=8.65, 95% CI: 3.13~23.85, P<0.00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R=7.72, 95% CI: 2.95~20.21, P<0.001),以及麻醉时间>4h (OR=2.38, 95% CI: 1.08~5.27, P=0.032)、ICU观察时间>24h(OR=4.10, 95% CI: 1.67~10.10, P=0.002)是术后器官/组织间隙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图1,图2)。危险因素个数与术后器官/组织间隙SSI风险显著相关(P<0.001)。具备0~1个危险因素时器官/间隙SSI发生风险为2.8%(RR=0.20, 95% CI: 0.11~0.35),具备2个危险因素时为13.0%(RR=3.64, 95% CI: 2.14~6.20),具备3个危险因素时为35.7%(RR=6.41, 95% CI: 3.01~13.65),见表3。

50091647212761313   34171647212761755   59981647212761998  

4.     结论

作为一项初步探索,本研究为进展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术后器官/组织间隙SSI风险分层方法。

评论

      随着腹腔镜技术、手卫生、切口保护、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的推广与普及,浅表SSI的发生率下降了约50%,然而器官/组织间隙SSI仍处于高风险状态,逐渐成为SSI的主要类型,其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与浅表SSI有很大不同。

      本研究旨在加强对器官/组织间隙SSI的关注,为识别高危患者提供简便易行的方法。以期在未来,针对高危人群提出有效的术中麻醉管理方案。

      本研究纳入了择期根治术的进展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涉及的手术种类包括食管癌根治术、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段/肝部分切除术等,属于二类切口、非心脏大手术(non cardiac major surgery)。然而本研究结果发现,尽管这些手术均属于二类手术切口,属于“major surgery”,但其术后发生器官/组织间隙SSI的风险并不相同,其中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现器官/组织间隙SSI的风险较高,而食管癌根治术、肝段/肝部分切除术的风险较低,属于“保护性”术式。

      这一结果提示我们不能简单地通过手术切口分类和是否属于“major surgery”进行风险判断,对于真正术后器官/组织间隙SSI高风险的术种应进一步建立针对性风险预测方法、密切监测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

      我们的研究表明,所具备危险因素数量与术后器官/组织间隙SSI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与总体人群相比,具备0~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风险较低,2个或更多危险因素的患者风险显著增加。

      尽管存在一定局限性:(1)基于两项随机对照试验的二次分析,限制了基线变量的选择,不能全面反映真实的临床情况;(2)样本量尚不满意,无法进行不同手术种类的亚组分析。但本研究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变量指标简单易行且集中在术后24h内,给临床医生识别术后器官/组织间隙SSI的高危患者打了“提前量”,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预判和监测,有助于实现术后积极处理和治疗。由于本研究是一项初步探索,未来还需要在更广泛的人群中进行验证和推广。

第一作者

孙琛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25391647212762373

孙琛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博士研究生,导师黄宇光教授。本科就读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就读于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导师裴丽坚副教授。曾获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优秀住院医师

通讯作者

裴丽坚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19431647212762718

裴丽坚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临床麻醉质量管理学组(麻醉安全及改善术后转归学组)工作秘书,国际麻醉与患者预后研究联盟委员。临床特长:①肿瘤患者的麻醉与术后快速康复;②肿瘤患者急慢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

通讯作者

黄宇光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1071647212762992

黄宇光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

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培训学院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麻醉医师学会联盟(WFSA)常务理事

图文:孙琛

编辑: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手术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麻醉,研究,SSI,风险,患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