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CCI | 马骏:“六有”CCI赋能睿心产品闭环
CCI星火起步,蓬勃发展,在所有参与者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创新领域的标杆。为传播CCI创新精神,发挥CCI创新价值,特开设“我与CCI”专栏。专栏将通过专访与CCI有浓厚渊源和情谊的专家,分享他们与CCI同成长、共进步的故事。
本期访谈嘉宾为CCI四期学员、睿心医疗联合创始人&CTO马骏。
创始“三剑客”集体加入CCI
CCI汇聚了多位心血管医疗器械的创业者。与众不同的是,睿心医疗“三剑客”——郑凌霄、兰宏志、马骏以创业团队的形式,集体加入到CCI的大家庭中。
从左至右:马骏、郑凌霄和兰宏志
在创立睿心医疗之前,三人均在各自领域有十余年的耕耘与积累。CEO郑凌霄一直在生物仿真领域深耕,本科毕业于北航工程力学,博士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席科学家兰宏志是清华大学本硕、杜兰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毕业后在斯坦福大学心血管仿真实验室做研究员,一直从事心脑血管计算流体力学的工作。CTO马骏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生物医疗专业,博士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先后任职于GE、西门子、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医疗器械公司,专注于研究人工智能算法、影像引导手术等尖端技术。
时间回到2017年,全球医疗AI方兴未艾,尤其是肺结节检测、眼底糖网筛查等细分领域的医疗影像AI公司如“雨后春笋”兴起。郑凌霄、兰宏志、马骏认定国内的心血管疾病领域大有人工智能拓展的空间,CT-FFR有足够高的技术壁垒,且能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有诊疗价值的产品。三位博士一拍即合,决定回国创立睿心医疗。
回国伊始,三人便拜访了葛均波院士。马骏聊起,因三人当时都是刚回国,故而对于如何在国内做医疗一无所知。虽然“去见葛院士时有一些紧张”,但在当天的长谈中,三人很快就被葛院士的学识魅力所折服。马骏说,葛院士学识渊博,有很多让人大开眼界的洞见。“既被他的学识和真知灼见所折服,又很享受整个聊天的过程,如沐春风。”
最让三人钦佩的是葛院士的情怀。“葛院士一直希望,由中国的年轻人做中国自己的医疗器械,把中国的医疗器械做到世界顶尖水平。”马骏说。
三人最终决定加入CCI,是在与CCI秘书长沈雳教授的一次会面之后。那天,三人走在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走廊上,看到墙上贴着记录CCI发展历程的照片,沈教授向他们介绍了CCI的组织、理念、学员构成,以及在做的事。细致的讲解引起了三人对CCI的浓厚兴趣,“我们可以加入CCI吗?”
“沈雳教授说太可以了,CCI非常需要你们这样的海归博士,一起做中国的医工结合。”此后,三人分批加入了CCI——郑凌霄成为CCI第三期学员,兰宏志、马骏成了CCI第四期学员。
“六有”CCI让收获远超预期
说起加入CCI的感受,马骏先用了六个带“有”字的词形容CCI——有理想、有情怀、有温度、有友情、有收获、有成长,并说在CCI的收获远超他的预期。
首先是在方法论层面。在马骏看来,之前包括他和郑凌霄、兰宏志在内的三人均是做研发出身,做创新研发的思路相对比较简单——出现一个技术问题,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但在CCI吴轶喆老师所教的Biodesign课程中,思路和方法就很不一样。他先是从临床需求出发,然后深入临床去探索客户(医生和患者)的需求,再对这些需求进行筛选和分析,最后想实现方法。在找寻实现方法的环节里,不是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法去把它实现,而是通过乘法级的‘头脑风暴’。”
马骏回忆起在一次课程上,吴老师要求他所在小组的八九位学员去设计一个用于鼻腔的医疗器械。尽管被鼓励构思尽可能多的方案,但当时马骏想,能输出10个方案已经算是“了不起了”。
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通过“头脑风暴”和各种思路的发散相乘,他们组最终提供的方案有近100个之多。“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体验。有了这么多方案以后,我们再根据各方案的收益和可实现性进行筛选,最终得到相对最优的方案。”
上述训练过程对于马骏来说非常重要——让他从工程师思维真正转变为做医疗创新的思维。他指出,之前在国外的时候,虽从书本上了解过Biodesign的相关知识,但由于没能把其付诸实践,因而也没办法将它内化成自己的认知。
在CCI学习的收获比方法论更近一步的是知识系统的构建。“比如在课程中学到的临床和工程方面的知识,相关法律法规,比如除了吴轶喆老师的课程外,还有其他几位老师讲授的临床方案设计与统计、创业实践分享等。这些课程教给了我做医疗创新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方法论,帮助我构建了完整而实用的知识系统。”
除上述两点外,在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中,马骏也受益匪浅。他不仅多次被他们的思想闪光点所点燃,获得了理解问题的新角度及思维方法,还“被这样的热情和氛围所感染,想要和老师与同学们一道,去开发更好的器械,让医生和患者受益。所以说CCI已成为我们学员一个非常引以为豪的标签。”
CCI持续为睿心创新实践赋能
马骏加入CCI之时,正值睿心医疗处在起步阶段。他表示,在CCI的学习和成长,对于睿心现在的医疗创新及实践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作为睿心医疗的拳头产品,“睿心分数(RuiXin-FFR)”在诞生的最初阶段主要针对的是冠心病的精准诊断及无创功能学评估。“以AI人工智能、CFD流体力学仿真和云计算为技术底座,使得‘睿心分数(RuiXin-FFR)’的冠脉功能供血评估精准度达92%,能够实实在在为冠心病筛查诊疗提供价值,同时也已顺利获批国家NMPA创新三类医疗器械认证。”
而在CCI的学习让马骏将目光更多转到了产品的临床需求上。“对于临床而言,提供一个无创、功能学的指标诚然重要,但它还不是全部。在跟CCI同学的交流中,我们意识到应该去提供一个闭环,即一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以此为驱使,“睿心分数(RuiXin-FFR)”做到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据马骏介绍,该产品已从最初基于医学影像的智能后处理,到如今已囊括了无创功能学分析、手术方案设计、斑块风险评估及预后随访和风险预测等。
马骏同时提到了睿心医疗正在研发的血管介入机器人产品。他表示,该产品不仅融合了对于冠脉病变狭窄的分析,功能学的计算,模拟支架置入方案及手术规划等诸多元素,还兼具实时导航和自动化的手术操作等功能。“这样闭环的思路,就是践行在CCI学到的医疗创新方法论。”
甚至包括与公司团队一起学习的“四步创业法”,马骏也认为与在CCI学到的Biodesign课程具有内在一致性。“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我在CCI学到的知识会与我在持续学习中获取的心得相互印证,持续地给自己和团队赋能。”
在马骏看来,从CCI毕业绝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合作与征程的起点。2021年10月,睿心医疗和CCI共建血流动力学医工联合实验室,旨在更加深入参与医工合作,利用睿心医疗在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医学影像、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研发优势,更好地解决患者的需求、更好地实现医生的创新灵感,共同推进心血管领域的科技创新。
如今,作为CCI技术研发部执委,马骏也会时常参与CCI的各项活动,包括课程的辅导以及公众号稿件和白皮书的撰写等。“通过分享心得体会及专业方面的见解和知识,希望能更好地回馈CCI,帮助更多的新成员们。”
长期主义引领CCI行稳致远
创新的使命不只在于从1到N的应用转化,更在于从0到1的原始突破。在马骏看来,CCI已成为心血管领域创新的“黄埔军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关创新在CCI从0到1突破并成长。
想到此前CCI“五周年”活动的壮大场面,马骏称,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医生、工程师、企业家和投资人加入到CCI创新生态中,必然可以形成长期主义的积累,形成非常深远的影响。
谈及对CCI未来的发展建议,马骏谈及两个方面。一是希望有更多的线下沟通与交流。“许多思维的火花,会在面对面的过程中涌现”。
二是期待课程设计有更多的互动和实操。马骏表示,Biodesign课程效果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它具有实操性,包含了很多互动。“有很多事情,只有实际经历了才会真正地理解;有一些知识,只有切身实践了才会真正地掌握。”
马骏,睿心医疗联合创始人&CTO,CCI四期学员。
清华大学本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以全系第一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毕业,进入全美专业排名第一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两位世界级学者: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Micheal Miller教授和应用数学系主任Laurent Younes教授,进行医学影像、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毕业以后,马骏先后在GE、西门子等顶尖医疗器械公司工作,作为核心人员研发了多款世界领先的医学影像产品。随后进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公司,专注于架构设计并实现了新型机器人平台的人工智能和影像引导系统。在顶级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多篇专业论文,并握有多项中、美技术发明专利。
2017年成为睿心医疗的创始人之一并兼任CTO,致力于更早期、更精准、更无创地诊断心脑血管疾病。他领导睿心医疗研发了全球首个全自动化的“形态学 + 功能学”冠脉供血功能评估平台“睿心分数(RuiXin-FFR)”,该产品曾完成全球同领域内首个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睿心分数(RuiXin-FFR)”已获批NMPA三类证,并在六600多家医院落地应用。2021年底,在第23届高交会上,马骏正式宣布,睿心医疗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共同成立“血管介入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并发布全国首个诊疗一体化血管介入机器人。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期策划:沈雳
本文作者:丁丹
后期制作:凌武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