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A官方期刊:奥妥珠和利妥昔单抗在初治边缘区淋巴瘤疗效无差异
GALLIUM 边缘区淋巴瘤
边缘区淋巴瘤(MZL)包括一组不同的B细胞恶性肿瘤,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8%。根据分子特征和受累部位将MZL分为3个亚型:结外MZL(也称为MALT淋巴瘤)、脾MZL和淋巴结MZL。有症状症状边缘区淋巴瘤的一线治疗因亚型和基础病因而异,但通常为抗CD20抗体利妥昔单抗(R)单药或联合化疗,联合化疗方案包括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R-CVP、R-CHOP等。
奥妥珠单抗(G)的III期GALLIUM研究中,评估了G加化疗后G维持与R化疗后R维持相比的疗效和安全性。GALLIUM研究共纳入了1401例患者,其中1202例为既往未经治疗的滤泡性淋巴瘤和199例为既往未经治疗的MZL患者。整体结果为阳性,含奥妥珠单抗方案在PFS显著优于含利妥昔单抗方案。
那么含奥妥珠单抗方案在边缘区淋巴瘤的疗效如何?
GALLIUM研究还进行了一项探索性分析,在初治MZL患者中对比了先G化疗后G维持治疗与先R化疗后R维持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文章近期发表于EHA的官方期刊HemaSphere。
先简单回顾一下GALLIUM研究。它入组了1202例既往未经治疗的FL患者和最多200例MZL患者。将MZL患者与FL患者以1:1的比例分别随机分配至诱导治疗组,包括G(1000 mg,第1周期D1、8和15天,后续周期D1),或R(每个周期D1 375 mg/m2)联合化疗,根据化疗方案治疗6或8个周期。由研究者为每例患者单独选择化疗方案,包括CHOP(每3周一次,共6个周期)、CVP(每3周一次,共8个周期)或苯达莫司汀(每4周一次,共6个周期)。诱导结束(EOI)时达到CR或PR的患者继续接受G或R维持治疗,每2个月一次,持续2年或直至疾病进展(PD)。
MZL患者的探索性临床终点:研究者评估的PFS、 OS、TTNT、EOI时的ORR和CR率、安全性;还按MZL亚型和化疗组探索了研究者评估的PFS。
研究结果
mITT人群共纳入195例患者,其中G组99例,R组96例。两组均有88例患者完成诱导治疗和57例患者完成维持治疗。总体而言,18例患者在诱导期退出研究(G化疗组n = 11,R化疗组n = 7),53例患者在维持期退出研究治疗(G化疗组n = 27,R化疗组n = 26);最常见的退出原因为不良事件。
研究组和化疗方案之间的基线特征大部分比较平衡(表1)。mITT人群中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3.0岁,50.3%的患者为男性。各化疗方案患者分布在治疗组间也相似,G-chemo和R-chemo组中,化疗方案比例分别为73.7%和68.8%(benda)、14.1%和18.8%(CHOP)、12.1%和12.5%(CVP)。
疗效
中位随访59.3个月,G化疗组与R化疗组的PFS无显著差异(4年PFS率:分别为72.6%和64.1%;HR= 0.79;95%CI,0.47-1.31;P = 0.35;表2;图1)。
此外,对于按MZL亚型划分的PFS,同样未观察到亚型之间存在差异。对于接受G化疗的患者,4年PFS率为:67.0%(脾)、75.6%(淋巴结)和76.1%(结外);对于接受R化疗的患者,4年PFS率为:70.7%(脾)、67.5%(淋巴结)和55.4%(结外)。
同样,未观察到各亚组间的PFS存在差异(4年PFS率:苯达莫斯汀,70.1%;CHOP,63.0%;CVP,62.4%)。
除了PFS,治疗组之间的4年OS率也相似(G化疗组:81.8%和R化疗组:78.1%)。总体而言,G化疗有19例(19.2%)患者和R化疗组有22例(22.9%)患者在试验期间死亡(HR=0.82;95%CI,0.44-1.51;P = 0.52;表2;图2)。
G-化疗的4年TTNT率略高于R-化疗(分别为74.8%和68.6%)。总体而言,G化疗组26例患者(26.3%)和R化疗组32例患者(33.3%)接受了后续抗淋巴瘤治疗(HR=0.75;95%CI,0.45-1.27;P = 0.29;表2;图2)。
安全性
安全性分析集包括G-chemo组101例患者和R-chemo组93例患者(表3)。由于AE事件数量较少,并且研究没有足够的安全性效力,因此无法对治疗组之间的AE(尤其是5级AE)差异进行统计分析。
总体而言,两个治疗组的所有患者均发生至少1例AE。G化疗组3-5级AE的发生率(86.1%)高于R化疗组(77.4%)。G化疗组最常见的3-5级AE为中性粒细胞减少(49.5%)、血小板减少(11.9%)和肺炎(10.9%),R化疗组最常见的3-5级AE为中性粒细胞减少(38.7%)、输注相关反应(11.8%)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9.7%)。
G化疗组的5级(致死性)AE更常见(14.9%;包括以下各一例:心力衰竭、一般身体健康状况恶化、中性粒细胞减少性脓毒症、肺炎、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的感染恶化、下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真菌性肺炎、脓毒症、胃癌、肺腺癌、食管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与R化疗组(9.7%;以下各一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性脓毒症、肺炎、胆管癌、胰腺导管腺癌、肺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脑血管意外、肺气肿)相比;但总体而言,G化疗组全因死亡的人数低于R化疗组(19.2% vs 22.9%)。感染(n = 7);呼吸、胸腔和纵隔疾病(n = 3);和继发性恶性肿瘤(n = 3)是G-chemo组最常见的致死性AE;R-chemo组中最常见的致死性AE则为继发性恶性肿瘤(n = 4)和感染(n = 2)。
两组中的一些致死性感染事件甚至发生在治疗中止后很长时间(G化疗组:中性粒细胞减少性败血症,D1333[约3.6年]和R-化疗组:肺炎,D1155[约3.2年])。此外在G化疗组中,40.0%发生致死性AE的患者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分为1-2,而R化疗组为22.2%。
G化疗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66.3%)高于R化疗组(51.6%)。G化疗最常见的SAE为发热和肺炎(分别为18.8%和12.9%),而R化疗组为发热和输液反应(均为7.5%)。无论化疗方案如何,与接受R-化疗的患者相比,接受G-化疗的患者发生的3-5级AE和SAE均更多。
特别关注的AE在G化疗组中的发生率也高于R化疗组(分别为85.1%和74.2%),第二肿瘤的组间发生率较均衡(分别为12.9%和11.8%)。
G化疗组和R化疗组因AE而中止治疗的患者人数相似(分别为25.7%和20.4%)。总体而言,G化疗组和R化疗组导致治疗中止的最常见AE均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分别为6.9%和3.2%)。并且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所有化疗组中最常见的3-5级AE,G组的发生率高于R组(G-benda,45.9%;R-benda,34.9%;G-CHOP,64.3%;R-CHOP,55.6%;G-CVP,58.3%;R-CVP,36.4%;增刊1)。与其他化疗相比,G-benda组(13例患者[17.6%])和R-benda组(6例患者[9.5%])的致死性AE更常见。
在维持阶段,G化疗组96.5%的患者和R化疗组95.1%的患者发生任何等级AE;其中分别有40.7%和45.7%的患者发生了3-5级AE,其中两组中最常见的是中性粒细胞减少(G化疗组14.0%;R化疗组18.5%)。每组各4例患者(G化疗组4.7%;R化疗组4.9%)发生致死性AE。
总体而言,G化疗组50.5%的患者和R化疗组46.9%的患者接受了预防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讨论
本研究是对比2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用于既往未经治疗的MZL患者免疫化疗的最大样本量研究。
总体而言,该研究针对MZL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9.3个月,在G化疗组和R化疗组之间未观察到PFS存在显著差异,且其他终点(OS和TTNT)也未观察到两组之间存在临床相关差异。
安全性方面,GALLIUM研究MZL患者的两个治疗组中3-5级AE、致死性AE和SAE的发生率均较高,且与R化疗相比,G化疗的患者发生率更高(3-5级AE,86.1% vs 77.4%;致死性AE,14.9% vs 9.7%;SAE,66.3% vs 51.6%)。尽管本分析中致死性AE的发生率较高,但原因可能在于进行了广泛和长期的随访,例如一些致死性AE发生在研究药物末次给药后很长时间,1例病例发生在D2254(约6.2年)。
总之,本项在既往未经治疗(或局部治疗的有症状)的MZL患者中开展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未显示治疗组之间的PFS存在差异,与既往在MZL患者中评估免疫化疗的试验相比,G化疗组和R化疗组的3-5级AE发生率均较高,且G化疗的耐受性低于R化疗。基于这些结果,作者不建议将G-化疗作为MZL患者的一线治疗;对于该患者人群,应将R单药一线治疗视为一种侵袭性较小的治疗选择。
目前,R化疗仍然是有症状MZL一线治疗的标准;而苯达莫斯汀作为化疗骨干应慎用,尤其是在老年或虚弱患者中,尤其是在新冠期间,并且老年或虚弱患者建议进行抗菌和抗病毒预防。
参考文献
Michael Herold,et al.Immunochemotherapy and Maintenance With Obinutuzumab or Rituximab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Marginal Zone Lymphoma in the Randomized GALLIUM Trial.Hemasphere . 2022 Feb 24;6(3):e699. doi: 10.1097/HS9.0000000000000699.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