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肾脏日】关注心肾共健康
3月10日是第17个“世界肾脏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关注肾脏健康-吾爱吾肾,知识强肾”,呼吁每个人都应关注肾脏发出的“呼救信号”,及早干预,守护“肾健康”。
一起来了解 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排污厂”和“过滤器”,它的健康关系到全身各脏器能否正常运转。然而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慢性肾病患病率高达10.8%,即每10个人中就有一名患者。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CK-NET)发布的2016年的年度数据报告显示:在全国三级医院的2040万住院患者中,4.86%患有慢性肾脏病;在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中,慢性肾脏的患病率更高,分别为13.9%和11.4%。
患者心提问
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阜医生解答谈到肾病,就不得不提到它与心血管病之间“相爱相杀”的关系。肾脏和心脏是人体重要的两个器官,在生理功能上,二者相互依存(相爱)。在病理状态下,两类疾病又有诸多共同病因和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及抽烟等不良习惯,且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杀),最终威胁人们的全身健康。
患者心提问
既然“心肾相杀”,那肾病对心血管影响有哪些呢?
阜医生解答
心肾相杀的典型为“心肾综合征”,即心脏和肾脏其中之一发生急性或慢性功能障碍,另一个也会出现功能障碍。当然,心肾相杀的表现远不止“心肾综合征”。肾功能异常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如贫血、铁缺乏、高血压、尿毒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异常、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及血脂血糖代谢异常等,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许多人谈“尿毒症”(即终末期肾病)变色,以为这就是慢性肾脏病最糟糕的结局,殊不知在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病的路上已有更多人因心血管病而死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得了“尿毒症”是“幸运”的,因为至少还活着。如果“有幸”活到了“尿毒症期”,心血管病这一达摩克利斯之剑更是高悬头顶——50%以上透析患者会死于心血管病。
患者心提问
心血管疾病对肾脏的影响有哪些?
阜医生解答
心血管疾病及其诊治也可导致或加重肾病,如:冠脉造影和冠脉增强CT可发生造影剂肾病;心外科手术可引起围手术期急性肾损伤;急慢性心衰可引起肾脏损伤,约27%~47.6%的急性心衰患者会发生急性肾损伤,而高达63%的慢性心衰患者合并肾脏损伤。
患者心提问
肾病或肾病合并的心血管疾病有哪些症状呢?
阜医生解答
肾病很隐匿,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略;即使有症状、也多不特异。如大家关注的腰痛、水肿、泡沫尿、尿色加深等都不是肾病独有的表现;而乏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胸闷气短等看着和肾不沾边的症状,可能恰恰是肾病导致的。另外,肾病合并的心血管疾病也往往表现不典型,如慢性肾脏病合并的心肌梗塞更多表现为胸闷憋气而不是胸痛。因此,有心肾共同危险因素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同时关注心肾疾病的筛查和防治;有心血管疾病者,要关注肾病的筛查和防治;有肾病者,也要关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筛查。肾病的筛查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肾功能、泌尿系统超声等。但若担心、怀疑或发现肾病,请务必到正规医院、在有经验的肾内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诊治;切忌不当回事听之任之而错失良机,也切忌道听途说盲目用药或过度用药。
患者心提问
如何防治心肾疾病?
阜医生解答
要做好心肾疾病的防治,建议至少做好以下几点:
1.增强对心肾及心肾疾病的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2.坚持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低脂低盐饮食、保证足够的热卡。肾病患者不宜过多摄入蛋白;如果已有肾功能低减(慢性肾脏病3期或以上),则宜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摄入为0.6~0.8克/公斤体重。
3.建立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坚持力所能及的运动和锻炼(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和强度)。同时,注意调整情绪,避免出现过度紧张以及情绪剧烈波动,出现负面情绪要及时通过正确的方式发泄出来。
4.积极控制或纠正心肾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心肾损伤药物等,以防止心肾疾病及其进展。
5.若已有心肾疾病,请遵医嘱进行诊治并定期专科随诊监测病情变化、药物疗效和副作用、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供稿:肾内科
审核:肾内科主任 蔡建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