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科普】发现宝贝头面部包块怎么办?
门诊综合外科经常有患儿因头面部小肿物就诊,其中大多为良性小肿物,经检查明确诊断后若需要手术治疗,在综合外科门诊手术室即可手术,无需住院。但也有少数较严重病变需住院治疗。
头面部小肿物可分为头皮肿物及颅骨肿物。头皮肿物最多见的是皮样囊肿和淋巴结;颅骨肿物可以分为良性颅骨肿瘤、恶性颅骨肿瘤、颅骨类肿瘤样病变,发病率以骨纤维异常增生综合征最多见。
单凭局部触诊诊断头皮及颅骨的肿物,有时诊断较为困难。一般经门诊医生问诊、查体初步诊断后选择B超检查或摄颅骨X线片,必要时同时行全身性物理检查、血象检查、局部穿刺活检或切除活检,少数需做头颅CT、MRI及颅内血管造影检查进一步协助诊断。
今天小编邀请我院门诊综合外科的医生针对宝宝头面部肿物逐一介绍说明。
1 常见情况
0 1 淋巴结
无论是正常的枕后、耳后淋巴结,或是位置略偏的淋巴结,以及病变增大的淋巴结、常被家长视为异常肿物。淋巴结具有特定部位、扁形、光滑、可活动的特点,合并炎症是可有触痛,必要的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 枕后淋巴结肿大 >>
# 耳后淋巴结肿大 >>
0 2 皮肤皮下常见的肿物
血管瘤、皮脂腺瘤、皮样囊肿、淋巴管瘤(包括帽状腱膜下淋巴管瘤)、钙化上皮瘤等均可见到。
血管瘤
皮脂腺瘤
皮样囊肿
淋巴管瘤
面部及头皮钙化上皮瘤
0 3 头皮血肿
新生儿常见于产伤,幼儿常见于头部外伤。患儿常不能自诉或详细描述外伤史,常误诊为肿物,血肿肿物一般无触痛,一般呈囊性感,血肿形成膜性成骨时质地较硬,有乒乓球样触感,B超检查提示血肿,局部热敷理疗、持续观察肿物有逐渐吸收变小情况,可排除肿瘤。若血肿10-14天需明显缩小,需穿刺引流。
# 新生儿头皮血肿 >>
# 外伤头皮血肿 >>
0 4 神经纤维瘤
是头皮好发的肿瘤,源发于神经轴索鞘的雪旺细胞及神经束膜细胞的良性肿瘤,神经干和神经末端的任何部位都可发生。可呈圆或梭状硬韧肿物、多发性小结节,或局限性脂肪瘤样包块。质软硬兼有,多数较软,无明显疼痛。若肿块多发同时若存在皮肤牛奶咖啡色斑,注意鉴别神经纤维瘤病。
0 5 骨纤维异常增生综合征
局部肿物,质地有时偏软、固定于颅骨、不能移动;CT检查常可做出诊断。CT所见:颅骨板明显增厚,但密度减低,眼眶变小,蝶鞍变小,颅底凹变厚,穹隆变小,额窦、筛窦腔变小;病变侵犯范围可以是单发局限,也可能是多部位广泛状。
少数病例病变同时侵犯股骨或肱骨等骨骼,此类患儿常合并有智力低下、内分泌改变,如女性男性化表现,称为 Albright综合征。
2 少数情况
0 1 不典型脑膜膨出及颅骨缺损
局部有软性突起物,不位于中线,B超检查或颅骨X线片显示局部缺损。
0 2 皮赘
0 3 骨瘤或骨巨细胞瘤
发生于颅骨内、外板,偶合并癫痫。颅骨X线片:源于内板者板障增厚,并向颅腔内突入;发生于外板者常呈孤形向外突起,为圆形、光滑、包块密度均匀。
0 4 骨血管瘤或血管畸形
少见,X线片见颅骨透亮度增加,为圆形或卯圆形蜂窝状密度减低区。切线位则可见多数呈放射状排列的小骨折线,而无迁曲的血管压迹。
血管畸形导致的肿物,常在小儿憋气或低头时变大,B超检查发现血管发育畸形。
0 5 胆脂瘤
可见于乳突及额部,肿物生长缓慢,颅骨X线片可见囊样密度减少区。
0 6 蛛网膜颗粒
局部呈硬性突起,缓慢增大.部分病儿诉头痛。X线片局部有密度减少区。CT清楚地显示病变区。
0 7 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病灶可单发或多发,除颅骨外可累及肋骨、骨盆骨及椎骨。局部肿胀,微感疼痛,但无皮肤红热,压痛不明显,X线片或CT检查见颅骨有溶骨性虫蚀样破坏,形状不规则,边缘呈锯齿状,多位于顶骨。
0 8 绿色瘤
白血病过程中骨骼出现肿瘤侵犯病变。除白血病一般症状外,颅骨中额骨及眶骨易受侵犯,常导致病儿眼球凸出和局部隆起肿物。此种病儿多见于急性粒相胞白血病的M1、M2型。CT或 MRI检查有助于协诊。
0 9 恶性肿瘤转移瘤
神经母细胞瘤多见,可作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或尿香草基扁桃酸(VMA)定性实验协助诊断。
除以上情况,骨膜增生、缝间骨、软组织恶性肿瘤如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等亦需签别,颅骨慢性骨髓炎及头皮异物包块也在鉴别之列。
广而告之
我院门诊综合外科具备整形美容缝合技术,门诊手术室设备完善,同时具备基础吸入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浸润麻醉条件,具备麻醉复苏观察室。具备门诊手术条件的患儿无需住院,完善检查后即可预约门诊手术,可避免住院所带来的母婴分离焦虑、脱离家庭熟悉环境、生活不便等弊端。
综合外科门急诊24小时开诊,方便有门诊手术需求的患儿就诊。
THE END
推文创作
● 文字:门诊综合外科 苗峰
● 图片:门诊综合外科 苗峰、部分源于网络
● 排版:党办 赵鑫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