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报案!医生用注射器扎我儿子的颈动脉…

2022-03-22 14:30

成也镜头,败也镜头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像“行车记录仪”一样,为医生安装一个“行医记录仪”,你支持吗?       为什么提到这个问题,源于知乎上一个“无理”的话题:如果怀疑医生术中,用注射器扎了儿子的颈动脉,我该向谁报案?     48601646867339679   

图源:知乎截图       

虽然只有一个标题,配有两张图片,但讨论度极高,“注射器”、“颈动脉”、“报案”三个关键词一度将此话题飚上了近乎榜首。       

从回答的留言中大致分为了两派,一边是客观理性的医生群体,一边是被话题带偏节奏的普通老百姓,中间还穿插着一些卖法律相关书籍的微商。       接下来,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        

  这个“针眼”到底通向了哪里?       首先,我们讨论一下这个“针眼”到底通向了哪里?       

颈动脉?       

颈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具体位置需要根据左右颈动脉走行决定,左侧颈总动脉起于主动脉弓的中部,右侧颈总动脉起源于头臂干分叉处。       

左右颈总动脉发出后,在气管的前方上行,到达颈部时向外斜方分别走行在气管两侧,左右颈总动脉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至舌骨大角之间的平面,分为颈内、颈外动脉两大分支,颈外动脉主要负责供应头面部的血供。       

而图中“针眼”的位置偏中偏下,所以由于位置不对,基本上可以排除了“颈动脉”。       27121646867340386   

图源:百度截图       

如果不是颈动脉,那么有可能是什么?       

从图中的疤痕来看,患者很可能经历了甲状腺的切除手术,并且术后还采用了引流管。       

甲状腺术后采用引流管的目的是往外引出甲状腺术后渗出的血液和渗出液,医生通过观察渗出量和颜色来判断患者的恢复程度,一般引流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少,颜色也会逐渐由深红变为浅红,最终变成淡黄色的渗出液。       

而图片中切口两侧并没有引流管穿出的痕迹,所以患者在术后应该采用的是两路引流:一路是在切口右侧使用的橡皮引流条引流,另一路是在切口上方使用引流管对甲状腺背侧引流。       

之所以有这样的猜测,是因为切口右侧血痂稍大,像是用橡皮引流条的特征。       

也就是说,这个“针眼”极大可能就是引流管留下的。

      95141646867340922   

图源:知乎截图       当然,所有的都只是推测,但“颈动脉”肯定是不对的。         

成也镜头:在镜头下行医,可还原真相       

理性分析完,我们再聊聊感性的:家属是在什么情况下问这个问题的?       

第一种可能:       

现在疫情还未真正宣告结束,很多医院都处于禁止家属陪护状态,尤其是危重症患者。       

一般引流管在3~5天后才能拔掉,但从图片看患者还留有疤痕,所以这张图片很有可能是家属在患者手术一周左右见到他时拍下的。       

第二种可能:       

如网友猜想,儿子手术,家长没有陪在身边,术后一周后见到了孩子脖子上的“针眼”,开始怀疑医生:用注射器扎了儿子的颈动脉。       

幸亏发现得及时,再发现晚点可能“针眼”就没了。       

不管如何,家属都不应该在不清楚真相的情况下,在网络上搬弄是非。       

有人在知乎上提到了一个很好的概念:为什么医院不实行镜头下行医?       25071646867341085  

 图源:知乎截图       

或许,如果有这样一个行医记录仪,记录着患者的整个手术过程和诊疗过程,家属就不会再问这样愚蠢的问题,也能够减少一场网络纷争。      

 这种事情并不少!就在这两天,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发了一条微博,关于某ICU主任在告知家属时第一次拿出手机录像的朋友圈,评论区一片唏嘘。           

事情是这样的:       

68岁的老人因晕厥、胸闷、心率慢、休克入院,入院时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正常,一个半小时后显示异常,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医生立即和家属沟通介入治疗,而其儿子要求给老人过完生日后再做手术。反复沟通,家属仍坚持先过生日。       

这位主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决定拿出手机告知家属如果坚持不做就要录音录像,最终家属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才改变了主意。     

  57111646867341306   

微博截图      

难道家属真的不想让老人快点康复吗?难道儿子真的想让老人先过生日吗?一切都是借口,归根结底,还是不信任医生。       患者真的不是医生的敌人,除了亲人,可能最不希望出问题的就是医生。       

“镜头下行医”这个想法,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或许会解决一些医患问题,这固然是好的。         

败也镜头:“杠精”无处不在,或出现新的问题       但执法部门可以通过执法记录仪来规避风险,医生靠行医记录仪却未必!       

还记得刚过去的“骨科医生发布敲骨视频”事件吗?       

@骨科高某某医生 在抖音上发布了一个短视频:在一个膝关节手术中,高医生一边说着“膝关节都磨坏了”,一边用手术刀在骨头上敲击,发出了声响。       

“这是人体骨,不是尸体标本!”   “医生就喜欢在手术室选择性摆拍!”       

高医生本是想着发挥专业特长传递健康知识,但网友就觉得这是医生在制造噱头吸引流量,没有保护好患者的隐私!       

这些患者,就是些神奇的物种——“杠精”。       53241646867341730   图源:视频截图      

 镜头下行医容易引发新的矛盾,除了这些,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医患信息的不对等。       

医生理解的手术直播:这个医生有两下子,手法真稳,切得真干净!      

  而患者理解的手术直播:这医生干什么呢?下刀怎么这么狠?把什么东西切出去了?是不是要贩卖器官?      

 一旦将这种手术直播放在网上,各种吃瓜群众的反应则可能会归纳成两个词:           

投诉!报警!       

表面上是在为患者“伸张正义”,表面上是医生受到了冤屈,但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行医处境只会越来越艰难,医生只会越来越少,做事只会越来越谨慎,那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的医患关系就形成了一种特别畸形的状态,“中国式医患关系”并不是一个好词。       

在网络上也流行着这样一张图片,估计会让所有医生破防:       

  1. 没做检查+没病=会不会看病,怎么可能没病   2.没做检查+有病=不做检查就说有病,你才有病   3.做了检查+没病=这就是骗钱   4.做了检查+有病+确诊=没机器就不会看病   5.检查+有病+确诊+治愈=花一堆钱尽是无关的检查   6.检查+有病+确诊+未治愈=医德败坏谋财害命(恶性事件就可能出现)         

  2. 概括一句话就是:无论何种情况,患者都觉得医生“有病”。      

  3. 其实,不是患者病了,也不是医生病了,是这个社会病了!      

  4. 成也镜头,败也镜头。      

  5.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如果给医生安装一个“行医记录仪”,你支持吗?

  6. THE END

  7. 来源:   医脉通   版权归原作所有,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颈动脉,注射器,记录仪,报案,针眼,患者,引流,截图,切口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