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 1/3 女性的疾病,与性别歧视有关
除自然死亡外,造成女性最大死亡的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都是乳腺癌、卵巢癌、子宫癌,这些传统上只属于女性的疾病。
然而以上都不是,女性最大的杀手其实是心血管疾病。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女性心血管疾病存在相同的问题:认识不足、研究不足、诊断不足、治疗不足。
心血管疾病女性患者都去哪了?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以及心肌病等。
2019 年有约 1/3 的女性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离世的女性患者人数,是因乳腺癌离世人数的 12 倍!心血管疾病依然成为女性死亡最主要的病因。
来自一项权威调查,中国从 1990~2016 年,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增幅2倍之多,由 4060 万增加至 9380 万,其中女性所占比例为 52%。
与患病率和死亡构成占比增高同时发生的,是女性心血管疾病规范诊治率、预后改善程度均低于男性。
在中国,一项历时3 年,跨越 7 省囊括 47841 名受试者的调查研究显示:
相较于男性,更多的女性心血管患者没有得到规范的药物治疗,血脂、体重等相关风险控制程度也显著差于男性。
面对女性心血管疾病诊治率无法提升的现状,让人不禁疑惑,到底是什么忽视了更多的女性心血管患者?
在临床工作中,存在一个现象,女性的就诊时间通常比男性晚 10 年。这是因为,在疾病刚开始,女性可能不会将初始症状视为器质性心脏病的表现,导致没有及时就医。
另一方面,对于以胸闷气促等非典型症状首次就医的女性患者,医生可能先入为主的考虑一些情绪心理因素,也因此不会在初始阶段进行评估以确认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所以,本该接受规范治疗的女性患者,不论是患者自己还是医生,可能都在疾病早期放低了警惕,那又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
正确认识女性心血管疾病
既然大家已经知道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但长期以来,在针对心血管的研究中,女性所占比例为什么还是很低?
据2020 年发布的一项回顾分析,来自2010~2017 年 740 个心血管临床研究数据,在参与研究对象的862652 例的成年人中,女性仅占 38.2%。
由于女性在心血管临床试验中代表性不足,可能直接导致衡量女性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循证依据不足。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来自传统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到的心血管疾病教育,弱化甚至隐去了女性视角,进而导致大多数的医疗保健提供者和患者,低估了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明确的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女性已拥有不同于男性的病理生理特点:
女性的生物学变异和遗传差异会导致特有的危险因素。
内源性和外源性的雌激素,通过对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影响,使得女性拥有特定性别的发病机制。
女性也更容易受到社会压力和逆境的影响,更易患急慢性心理障碍,如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这会增加缺血性心脏病发生风险。
有数据报道,负性心理情绪使女性患病风险增加 22%。
在某些地区,女性传统的角色和责任仍然存在,女性通常被认为是家务承担者和儿童的照料者,而男性则是医疗保健的决策者,女性可能因为负有照料责任,而失去尽早就医或寻求最佳医疗条件的机会。
对性别的忽视应该改变
在医学上,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女性和非人类的雌性哺乳动物一直受到轻视。
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了解主要来自对雄性细胞、雄性小鼠和男性的研究。
从历史上看,出于多种原因,包括所谓的妇女及其后代的安全,育龄妇女被排除在临床试验之外。
因此,医学研究和护理一直集中在男性生理学上,假设是雄性和雌性细胞和动物在生物学上是相同的,循证医学的定义主要是在男性中进行的临床试验。
这种研究的大前提是——将男性和女性视为生物学上的「等同体」,认为基于男性的结果适用于女性。
直到 20 世纪晚期,生物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还存在着被普遍接受的「男性标准」,以及针对这种标准的保护主义。
这种标准,忽略了在诸如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心理影响、疾病进展的各个领域里,和对治疗的反应方面都存在着性别的差异。
因为对某一个性别的笃信,而忽略了另一半人口的对应状况、或因为对性别特异性本身的忽略,而造成了健康的不平等——
但在疾病的病因、发病率、诊断甚至是治疗上,一个轻微的忽略,落在具体的人身上,不啻于一场灾难。
我们衷心希望这样的“性别歧视”可以尽快改观,让女性健康得到更多的关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