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Wiltse入路支点复位技术治疗AO-A型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研究
温干军1, 2,江帝钦1,周植森1,滕范文1,赵云芳1
1. 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骨科(广东东莞 523573)
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
通信作者:温干军,Email:413697236@qq.com
关键词:Wiltse入路;支点复位技术;胸腰段骨折;内固定
引用本文: 温干军, 江帝钦, 周植森, 等. 经Wiltse入路支点复位技术治疗AO-A型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2, 36(3): 310-314. doi: 10.7507/1002-1892.202110030
摘 要
目的 探讨经Wiltse入路支点复位技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AO-A 型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9月—2019年1月采用Wiltse入路支点复位技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6例AO-A型胸腰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9例,女7例;年龄38~60岁,平均50.7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9例,交通事故伤3例,摔伤3例,重物压伤1例。骨折节段:T11 2例,T12 5例,L1 7例,L2 2例。AO骨折分型:A1型6例,A2型3例,A3型5例,A4型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取出内固定物时间。术前、术后即刻、取内固定物术前及术后,于侧位X线片上测量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tic angle,LKA)、骨折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骨折椎体后缘高度(posterior vertebral height,PVH);术前、术后3 d、取内固定物术前及术后行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
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50~95 min,平均70.7 min;术中出血量50~230 mL,平均132.9 mL;术后18~30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平均23.6个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32个月,平均25.6个月。均无切口感染、血肿等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及内固定物断裂残留等并发症发生。16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复位效果,术后即刻LKA、AVH、PV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取内固定物术前LKA、AVH、PVH均较术后即刻有一定程度丢失,其中LK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H和PVH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内固定物术后,LKA、AVH、PVH较取内固定物术前均有一定程度丢失,但仅A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KA和PVH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腰背部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取内固定物术前较术后3 d进一步改善(P<0.05);取内固定物术后疼痛较取内固定物术前有所加重, 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椎弓根下椎体椎间隙截骨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是治疗陈旧性OVCF继发胸腰段后凸畸形的有效方式,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和生活质量。
正 文
脊柱骨折占全身骨折的5%~6%,最常见的是胸腰段骨折,约占所有脊柱骨折的75%[1]。目前,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是胸腰段骨折的主流治疗方法[1-3]。1968年Wiltse等[4]首次描述了最长肌和多裂肌肌间隙入路,通过该入路可以最大程度保护后方肌肉软组织结构及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Wiltse入路较传统手术入路优势明显,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5-6]。AO-A型胸腰段骨折大部分仅涉及椎体前中柱,表现为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明显下降及局部后凸,后柱韧带复合体、关节囊等结构完整,行后路手术复位时无需撑开后柱,仅需恢复前中柱高度及局部生理曲度。目前临床后路复位技术很多,大部分是通过撑开椎弓根螺钉恢复椎体高度及脊柱曲度,同时依靠后纵韧带张力来复位突向椎管的骨块以解除神经压迫。于是我们设计通过预弯棒,采用支点复位技术复位此类型骨折。现回顾分析2013 年9月—2019 年1月于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采用支点复位技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的AO-A型胸腰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该复位技术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临 床 资 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 单节段AO-A型胸腰段骨折;② Load-sharing评分≥4分,有明显的后路手术指征;③ 采用经Wiltse入路支点复位技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④ 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 有明显骨质疏松;②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③ 胸腰段陈旧性骨折;④ 伴有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者。2013 年9月—2019年1 月共16 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
本组男9 例,女7例;年龄38~60岁,平均50.7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9 例,交通事故伤3例,摔伤3 例,重物压伤1 例。骨折节段:T11 2例,T12 5 例,L1 7例,L2 2例。AO骨折分型:A1型6 例,A2型3 例,A3 型5例,A4 型2例。患者均无明显神经症状。术前Load-sharing 评分4分3 例,5分8 例,6 分4例,7 分1例。受伤至内固定手术时间2~6 d,平均3.0 d。
1.2 手术方法
患者于全身麻醉下俯卧于脊柱骨折复位垫上(保证术中可正常透视),以骨折为中心作胸腰段后正中切口(长约10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沿皮下层向棘突两旁剥离1 cm,于棘突旁两侧切开胸腰背浅筋膜,用手指钝性分离找到多裂肌及最长肌肌间隙,沿两侧肌间隙找到两侧椎弓根螺钉的进针点(尽量避免破坏进针点周围肌肉的起止点);然后在骨折椎上、下各1个节段分别打入合适长度的长尾单轴椎弓根螺钉(椎弓根螺钉尽量平行上终板),量取合适长度的连接棒,根据需要恢复局部后凸角度的大小预弯后上棒;先锁紧尾端椎弓根螺钉的螺帽,然后于两侧棒上紧贴头端的椎弓根螺钉夹持一大力持棒钳(防止拧紧螺钉、螺帽过程中后柱短缩),并且以大力持棒钳和头端椎弓根螺钉的接触点为支点,利用连接棒的弧度进行骨折椎体前柱复位;逐步拧紧头端的椎弓根螺钉螺帽,拧紧过程中透视观察骨折复位程度,直至复位满意后停止拧入螺帽;折断椎弓根螺钉尾端,根据需要放置横联杆。见图1。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两侧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图 1 椎体骨折复位(支点复位技术)示意图
1.3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术后24 h内拔除引流管;术后3~5 d佩戴支具下地行走,3 个月内均需佩戴支具。术后指导患者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建议患者术后1 年半左右取出内固定物。内固定物取出标准:内固定术后1年以上,局部皮肤软组织条件良好,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影像学检查提示骨性愈合。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取出内固定物时间。术前、术后即刻、取内固定物术前及术后,于侧位X线片上测量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tic angle,LKA)、骨折椎体AVH、骨折椎体后缘高度(posterior vertebral height,PVH);术前、术后3 d、取内固定物术前及术后进行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个时间点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间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检验水准α=0.05。
2、结 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50~95 min,平均70.7 min;术中出血量50~230 mL,平均132.9 mL;术后18~30 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平均23.6 个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32个月,平均25.6 个月。均无切口感染、血肿等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及内固定物断裂、残留等并发症发生。16 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复位效果,术后各时间点LKA、AVH、 PV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内固定物术前LKA、AVH、PVH均较术后即刻有一定程度丢失,其中LK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H和PV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内固定物术后,LKA、AVH、PVH较取内固定物术前均有一定程度丢失,但仅A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KA和PV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腰背部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取内固定物术前较术后3 d 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内固定物术后疼痛较取内固定物术前有所加重, 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图2。
图 2 患者,男,38岁,高处坠落伤致T12椎体压缩性骨折(Load-sharing评分5分,AO分型A4型)正侧位X线片 a、b. 术前LKA为16.93°;c、d. 术后即刻骨折复位满意,LKA为1.23°;e、f. 术后2年取内固定物前AVH部分丢失,LKA为8.98°;g、h. 取内固定物术后3 d示LKA为9.83°
3、讨 论
胸腰段(T10~L2)处于稳定性好、活动度小的胸椎与活动度大的腰椎的交界区域,由于其特殊生物力学特性,胸腰段是脊柱最常见的损伤部位。AO-A型胸腰段骨折主要涉及前柱(椎体或椎间盘)损伤,有时也伴有无明显临床意义的横突或棘突骨折;严重的A型骨折主要表现为椎体爆裂性骨折,有时伴有骨折块椎管占位,但无明显后纵韧带复合体损伤及椎体滑移或脱位[7]。AO-A型胸腰段骨折最佳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议,许多综述及Meta分析对是否融合、微创或开放、前路或后路等手术策略选择进行了总结分析[8-11]。
对于胸腰段骨折,保守治疗不仅需要患者长时间卧床休息,生活质量较差且护理成本高,还可能导致骨折节段严重后凸畸形,甚至继发神经损伤[12]。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可加快病情恢复,使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生活[13]。传统手术采用后正中切口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14],但术中大范围软组织剥离增加了手术创伤、手术出血量,减弱了术后椎旁软组织的保护屏障,同时影响了脊柱稳定性,导致术后持续性腰背痛,还加速了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15-16]。与传统手术入路相比, Wiltse入路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优势明显,因为胸腰段多裂肌没有下腰部多裂肌粗大,且胸腰段多裂肌及最长肌的肌间隙更明显,两肌肉间隙的血管穿支清晰可见,能完全避免术中损伤血管及减少术中出血量;另外,通过肌间隙植入椎弓根螺钉可避免过度及长时间牵拉肌肉组织造成的肌肉损伤。对于大多数AO-A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骨折,术中无需采用后方椎板切除减压,因而采用Wiltse入路可行。本研究采用Wiltse入路治疗AO-A型胸腰段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且术中很好地保护了椎旁肌肉组织。
AO-A型胸腰段骨折主要涉及脊柱的前柱,表现为AVH明显下降及局部明显后凸,有时伴有椎间盘损伤。对于该类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是目前主流治疗方法。后路复位技术有很多[17-18],大部分是通过撑开椎弓根螺钉来恢复椎体高度,同时通过后纵韧带撑开时的张力来复位突向椎管的骨块,以解除神经压迫,单纯撑开复位技术在复位前中柱高度同时也延长了后柱长度,但撑开过程对关节囊等正常结构的影响尚不明确。对于AO-A型胸腰段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时无需明显延长后柱长度,仅需恢复前中柱高度并同时恢复局部角度。基于此,我们通过预弯棒采用支点复位技术即可满足此类型骨折复位需求。该复位技术是以大力持棒钳和头端椎弓根螺钉的接触点为支点,利用棒的弧度,在拧紧头端椎弓根螺钉螺帽过程中逐渐实现骨折椎体复位。本组16 例患者采用该支点复位技术取得了满意复位效果,术后LKA、AVH、PVH均较术前显著恢复;在取内固定物术前,LKA、AVH、PVH较术后即刻都有一定程度丢失,LK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VH和PV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为局部后凸角度的丢失中有椎间盘高度丢失的因素。取内固定物术后, LKA、AVH、PVH较术后即刻同样有一定程度丢失,但只有A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KA和PV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为内固定物去除后,椎体前缘在压力作用下高度有所丢失。腰背部疼痛VAS 评分术后3 d 较术前明显改善;取内固定物术前VAS 评分较术后3 d 也有减轻,骨折愈合后疼痛降至最低,但取内固定物术后VAS评分较取内固定物术前有所加重,考虑与术后切口疼痛有关。
综上述,经Wiltse入路支点复位技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AO-A型胸腰段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中很好地保护了后方软组织等结构,能获得满意复位效果。但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为回顾性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未设立对照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投射角度存在差异,数据测量存在误差,并且取内固定物时间不统一,相关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改善。
作者简介
温干军,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暨大六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脊柱科硕士研究生,博士在读,东莞市医学骨干,担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学会脊柱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专业特长:熟练掌握骨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尤其在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