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医生张煜被火速解聘,你怎么看?
2月25日,去年因在网络发帖质疑瘤治疗存在“超纲治疗”引起舆论热议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张煜发微博称,自己被医院开除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对此事回应称,已(与张煜)解除聘用合同。
张煜在微博中称,“医院说我违反了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影响了医院声誉,开除了我,甚至不愿意给我辩解的机会。我哪怕再如何恳求,也无济于事。”
1
争议不断,网红医生张煜被解聘
2021年4月,张煜因公开发文揭发上海的陆巍医生坑害患者,一战成名。连新华社都发文《谁在逼“张煜医生”删帖?》,力挺张煜:在维护医疗公平上,社会需要勇于发声、敢于发声的“监督员”,公众需要敢于说真话、敢于捅破黑幕的“良心人”。
2021年4月27日,国家卫健委回应医生反映肿瘤治疗黑幕,治疗原则基本符合规范。
2021年5月5日,他要求国家卫健委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和专家团对陆巍医生事件进行辩论,他要“舌战群儒”。并且立下“军令状”,如果输了就请吊销他的行医执照,终生不再行医。如果赢了,请换个专家组并公开调查流程。
2021年5月21日,张煜医生在微信发文《反对卫健委专家团做出L医生治疗基本符合规范的决定并阐述理由》。
2021年5月28日,上海市卫健委对于陆巍医生的处罚结果为警告并暂停执业6个月,罚款三万元。处罚事由是未按规定告知患者替代方案等信息、未按规定填写保管或补记抢救病历等。“揭黑事件”到此算告一段落。
2021年6月、7月、8月,张煜医生在网上以做科普为主,其中也有对同行和医疗行业“尖锐建议”。
2021年9月、10月、11月、12月,“豆妈刘芳”和一些医生微博大V正指责张煜医生“挑拨医患矛盾”、“不明全部情况乱指导患者用药”、“在线指定化疗方案,无风险告知,无知情同意”、甚至违法涉黑等。张煜医生在网上进行回应。
陆巍医生也在网上发布一些涉及张煜医生的“内容”,张煜医生予以回应。
2022年1月,张煜因给肿瘤患者推荐中医医院,而引发了与以“棒棒医生”为主的一些医生关于中医和循证医学的辩论。因为这场辩论,不仅有医生开始公开指责张煜不懂循证医学,此前极力支持张煜的一些医生,也表露出了不同态度。张煜医生身陷中医和循证医学的争论中。
2022年1月30日发文称:当医疗一切都向钱看的时候,弊端实在太大。医生可能会夸大病情恐吓患者。
2022年2月,张煜医生与“烧伤超人阿宝”因“聊城药案”又起争议。18日和19日接连两天,张煜医生在微博发文表示“道歉和反思”,承认自己的三点错误。但道歉后两天,张煜医生再发声,称“前两天的道歉是违心之举”。
然而,他拿出的证据实在过于无力,也无法证明陈宗祥医生与骗子合谋谋利,因此,尽管他这次挑战的三年前举国关注的案件,但却鲜有媒体关注。同时,“烧伤超人阿宝”通过微博和个人微信公号,对张煜展开了激烈的反击。
就在关注此事的公众等待他拿出更多证据,去证明陈宗祥医生是“黑心医生”时,在沉默三天之后,公众等来的却是张煜宣布他被解聘的消息。他在微博里写到:2022年2月25日让我感到绝望的一天,我刚刚被医院开除了。
2
两极分化,支持/批判者各执一词
回顾这一年以来,张煜医生走过的路,难免一阵唏嘘。2021年4月,张煜医生曾向媒体表示“不方便发声,可能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一语成谶”,在中国顶级医院上班骑电瓶车接女儿放学的肿瘤医生,如今不知道自己的职业下一站在何处。
医疗圈内,就张煜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除聘用一事也是议论纷纷,该话题持续一周仍旧热度不减:
持支持态度的人认为,张煜或有做得不妥当的地方,但相信他的初心仍然没有变。确实,医疗领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良现象让人心寒,哪怕只是少数人,但是对患者而言,却是100%的灾难。医疗改革还在路上,毕竟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
医学涉及到太多的专业知识,外行难以评判其中的是非曲直。他的“揭露”、“呼吁”或许也是希望能够让我们的医疗、我们的医患关系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他是在为患者考虑,这样的医生正是患者热切需要的。
但是,相较于支持张煜的人来说,似乎更多人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不少医疗同行认为,作为一名医生,无论如何,还是要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职工作上,不折腾也不闹腾,踏踏实实,提高自己业务水平。走红后的张煜,在网上多次发表极具争议的言论,其举动本质上是在进一步恶化岌岌可危的医患关系,甚至还在社交媒体上煽动网友的情绪,行为不可取。
此外,同行之间的交流更应该站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讨,而不是揭短互撕。好医生的水平不仅仅是医术,还有医德。
3
写在最后
总的看来,张煜,曾经因为揭发陆巍而走红,却在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同样因为揭发行为争议不断,导致被医院解聘。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张煜和陆巍,揭发者和被揭发者,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都失去了工作。
这对医疗同行来说,或许可以反思一下,不管是揭发者还是被揭发者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或者是自己专业的角度内深思问题,如果越过这个界限,就会给单位、自己及社会造成负面的困扰。
作为医生,还需要更加谨言慎行,尊重患者选择,医患沟通无小事,因为这是一切医疗合作的开端。而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尊重同行,客观理性地看待专业意见的争议也是需要注意的。
对于张煜医生来说,多年寒窗苦读,却因言行不慎被北医三院这样的平台解聘,难免不让人感到可惜。也希望他能在平复心情之后,修正自己,从新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
此外,对于医院、医管部门来说,此事件涉及到的医生互联网执业、宣传管理、过度医疗界定、指南更新等问题也值得深思。
对于张煜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除聘用一事,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进行讨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