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1
导读
后纵韧带骨化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 最早是在1938年由日本学者报告,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手足及躯干的感觉异常、运动麻痹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的疾患;其病因至今仍未明了,其发生和发展是在具有一定遗传基础上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一种病理过程,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来预防和抑制颈椎OPLL的发生和发展,其治疗主要针对韧带骨化压迫脊髓神经组织所产生的临床症状。
#1 临床特点及分型
后纵韧带骨化在临床中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病情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在中年以后出现临床症状,此类患者在外伤后容易引起脊髓损伤;OPLL既有脊髓压迫症状也有神经根受压症状,查体可见肢体或躯干感觉障碍,深反射亢进,多有病理发射;根据脊髓受累程度将OPLL分为脊髓横断瘫痪型、Brown-Sequard征、套袜样麻痹型、脊髓中央管型和神经根型,临床常根据影像学分为局限型、分节型、连续型和混合型。
#2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神经学检查和辅助检查可对OPLL的患者进行诊断,但是后纵韧带骨化并不一定都出现临床症状,有些广泛的OPLL患者,并非每个平面都产生压迫症状,常需要借助神经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确定受累神经范围;在临床中需要鉴别疾病包括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内肿瘤、脊髓变性疾病和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
#3 治疗及预后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OPLL患者,原则上不需要特别治疗;没有明显脊髓压迫表现者,原则上保守治疗,类似于颈椎病的保守治疗,但牵引和手法治疗应为慎用或禁忌;对于症状明显的OPLL患者常需要外科治疗,根据OPLL不同类型、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不同形态,并结合患者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
#4 术式选择及争议
颈椎OPLL症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减压、解除骨化后纵韧带对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 以及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 为神经、脊髓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手术方法可分为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前路手术具有可切除骨化物、减压直接、疗效确切的优点,但是手术难度大、风险大。后路手术可扩大颈椎椎管矢状径,手术难度相对低、风险小,但后路手术为间接减压,无法切除骨化物,术后OPLL可能继续进展。
课程小结
手术医生应根据自身技术条件及本人的实际经验, 从安全角度出发, 酌情选择术式。术前仔细评估椎管占有率和K-line,向患者详细说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取得患者的理解, 术后采取积极措施, 减少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来源:CCOS NEWS
作者: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张忠民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为转载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配合采取保护措施,以保障双方利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