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注射钆剂后扫描 3D_PCA 能够提升图像质量?
有次场地培训时,遇到一个检查手的 6 岁小女孩,平扫+增强,皮肤表面有一小结节:
就想着给她做个手的血管,有很多种扫描方案:TOF, PCA, CE(3D/4D), REACT、TRANCE 等。由于之前看到过一幅用 PCA 做的手的血管:于是也想尝试下,但由于儿童的血流跟成人有差异,于是使用 Q-flow 进行测量,然后决定流速编码,增强前扫描的图像如下(Philips Ingenia 3.0T CX HeadNeck Coil):
可能由于选取的流速编码过小或者小孩手太纤小,导致信噪比较差,于是在增强检查结束后又做了一次(调整了流速编码,但较之前相差不大):
信噪比有了明显的很大的提升。那为什么增强后能够提升 PCA 的信噪比呢?
Courtesy JiNan Children's Hospital Philips Ingenia 3.0T CX
Courtesy Suzhou 5th People's Hospital Philips Ingenia 3.0T 我们先来回顾下 PCA 成像的原理:
【手把手基础教程】颅脑 3D_PC-MRV 扫描及后处理(含 PCA 原理)
我们再来看下序列结构:
可以看到序列本质上是一个 3D_T1FFE 序列,它是扰相梯度回波序列:
Holden H. Wu, Ph.D. Department of Radiological Sciences David Geffen School of Medicine at UCLA
而 PCA 是在采集前施加了流速编码梯度,不影响序列的本质(T1 权重):
在这里参考的打了对比剂后的血液的弛豫时间为 150ms,实际上可能还要短,即使如此信号强度仍提升了 4 倍多。
由于背景静止组织,通过相位差计算后实际上信号应该为零,但仍会有部分噪声(即如平扫时的图像表现),我们可以认为背景噪声保持不变。但打药后由于血管信号提升了,那么整体的信噪比就提升了。 你的分析是什么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1、Holden H. Wu, Ph.D. Department of Radiological Sciences David Geffen School of Medicine at UCLA 2、Philips Help Documentation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