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押注,双热门赛道布局,亏损10亿的“禾木生物”二闯港交所能否成功敲钟?
▲文章来源:Eshare医械汇
▲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
2月25日,据港交所文件,禾木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称:禾木生物)向港交所主板更新招股书。2021年7月30日,禾木生物曾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但因6个月内未通过聆讯,导致招股书失效。
禾木生物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注于血管介入领域创新解决方案的平台企业,目前已有6款商品取得商业化。虽然商业化加速,但业绩持续亏损,累计已超过10亿。巨额亏损下,却仍斩获了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君联资本、礼来等,合计融资金额达1.38亿美元。这么一家连年亏损的初创公司,究竟是哪里值得这么多资本青睐有加?
布局外周和神经介入双热门赛道,手握6个商业化产品
招股书显示,禾木生物已在中国建立全套针对外周及神经血管疾病的介入医疗器械。外周介入医疗器械覆盖血管及非血管介入,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的产品组合覆盖所有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及神经通路领域。
要知道,禾木生物所在外周和神经介入的赛道空间巨大,是当之无愧的蓝海赛道。数据显示,中国外周动脉疾病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人民币15亿元增至2020年的人民币26亿元,合年增长率为14.8%,预计2020年至2025年将增至人民币7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1.9%;2025年至2030年将增至人民币12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4%。
来源:文献综述、专家访谈及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
神经介入手术量从2016年的9.14万宗增至2020年的16.42万宗,复合年增长率为15.8%;预计以复合年增长率32.7%增至2025年的67.53万宗,并于2025年以复合年增长率21.4%进一步增至2030年的178.1万宗。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人民币30亿元增至2020年的人民币5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2%;预计以26.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25年的人民币162亿元,并于2025年以复合年增长率18.1%进一步增至2030年的人民币371亿元。
来源:文献综述、专家访谈及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
聚焦两大百亿热门赛道,自然备受资本青睐。另外对于医疗器械而言,从实验室阶段到商业化阶段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因此能否实现快速商业价值也是投资的重要因素。禾木生物之所以能得到资本热捧,与其商业化不断加速不无关系。
招股书显示,禾木生物于2020年4月起产生收益,并将首个产品TracLine血管内通路导管商业化,且于2021年4月及7月分别将FocuStar神经球囊导管-Rx及Afentta颅内血栓抽吸导管商业化。此外,自2021年9月以来,禾木生物还将抽吸配件管及 Mountix微导管商业化,自2021年12月以来,将Privi痔疮冷却球囊商业化。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该等产品已在中国24个省市的306家医院使用。
目前禾木生物有6款产品已经取得商业化,包括TracLine血管内通路导管、FocuStar神经球囊导管-Rx、Afentta颅内血栓抽吸导管、抽吸配件管、Mountix微导管以及Privi痔疮冷却球囊。2种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或其地方对口单位批准的产品,及14种处于开发阶段的产品。
来源:禾木生物招股书
外周介入正在起步,神经介入产品井喷
两个百亿赛道,让人值得期待。不过巨大的市场规模和迅猛的增长速度,也为禾木生物带来了激烈的竞争。
在外周介入赛道,国内一些优秀企业正在发力布局,如心脉医疗、先健科技、微创医疗、先瑞达等,部分产品获批上市,包括微创的外周血管支架系统、归创通桥的药物洗脱PTA球囊扩张导管等。但目前这些品牌都还不成熟,产品线处在补齐阶段。未来3-5年,随着在研产品的陆续上市,与外资品牌差距将进一步缩短,国产替代趋势逐步显现。
在神经介入赛道,2021年是神经介入产品蓬勃发展的一年,国内获批上市的神经介入领域产品达到22款,涉及企业包括归创通桥、励楷科技、心凯诺、泰杰伟业等,这意味着未来产品的上市竞争将很激烈。且部分已上市产品同质化严重,如弹簧圈已有9款国产产品上市、神经介入用微导管已有至少10款国产产品上市。业内人士称,未来神经介入领域至少有一半企业将被淘汰。
除此之外,神经介入部分耗材在2021年下半年被纳入集采,从患者人群和市场空间来看,外周介入也有被纳入集采的可能。纳入集采,企业利润势必受到很大影响。
对于禾木生物而言,可以预见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未来能否在这个舞台上唱主角,且看其能否保持创新能力,并持续在商业化的路上加速布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