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RNA疗法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RNA本身对核酸酶敏感,且存在大尺寸和负电荷等特点,导致RNA难以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撰文 | 晶晶
编辑 | 王多鱼
排版 | 水成文
近年来,对RNA疗法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RNA本身对核酸酶敏感,且存在大尺寸和负电荷等特点,导致RNA难以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脂质纳米颗粒 (LNP) 的出现解决了RNA递送的难题。LNP通常由四种成分组成——可电离脂质、磷脂、胆固醇和聚乙二醇化脂质,其中可电离脂质在保护RNA和促进胞质转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电离脂质在酸性pH值下带正电荷,可将RNA聚集到LNP中,在生理pH值下呈中性将毒性降至最低。细胞摄取后,LNP在酸性内体中质子化,并与阴离子内体磷脂相互作用形成与双层不相容的锥形离子对,这些阳离子-阴离子脂质有助于膜融合-破坏、内体逃逸和货物释放。
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 Michael J. Mitchell 团队 (第一作者为韩雪祥) 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了题为: An ionizable lipid toolbox for RNA delivery 的评论文章。
在这篇评论中,作者系统性讨论了用于RNA递送的五种可电离脂质的类型,并对未来发展的挑战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根据结构特性,用于RNA递送的可电离脂质可分为不饱和 (含不饱和键) ,多尾 (含两条以上尾) ,聚合物 (含聚合物或树状大分子) ,可生物降解 (含可生物降解键) 和支化型 (含分支尾) 脂质。
1、不饱和可电离脂质
尾部饱和度极大的影响可电离脂质的流动性和递送效率。将尾部不饱和度从0增加到2顺式双键与双层脂质形成非双层相的增加趋势相关,从而导致膜破裂和有效载荷释放增强。如可电离脂质Dlin-MC3-DMA (MC3) 优化过程中,选择亚油基尾作为结构基础。此外,不饱和可电离脂质也已被证明可增强mRNA递送,但合理的设计和筛选是必要的。
2、多尾可电离脂质
多尾可电离脂质尾部区域的横截面增加,可产生更锥形结构,具有更强的内体破坏能力。多尾可电离脂质更容易通过组合化学合成并进行高通量筛选,不仅被用于siRNA递送,结构优化后还被用于mRNA递送。与标准配方相比,结构优化后C12-200提高了高达7倍的mRNA表达。
3、可电离的聚合物脂质
通过烷基尾部取代阳离子聚合物的游离胺生成可电离的聚合物脂质。然而,即使在纯化后,可电离的聚合物-脂质通常包含不同取代化合物的混合物,增加了成分复杂性。此外,有毒的阳离子核心和不可降解骨架阻碍了其临床转化。
4、可生物降解的可电离脂质
为了减少可电离的聚合物脂质毒性,引入生物可降解性化学键实现降解功能。常见的策略是引入在生理pH值下稳定但在组织和细胞内被酶水解的酯键。值得注意的是,酯基的位置和空间效应极大的影响可离子化脂质的降解功能。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降解性和加速RNA释放,对还原型细胞内环境敏感的二硫键被引入,但仍需注意二硫键可电离脂质中递送物质的过早释放的风险。
5、支化型可电离脂质
随着尾长度和饱和度的增加,尾部分支极大的影响可电离脂质的性能。含有丙烯酸异癸酯的可电离脂质与具有线性尾部的异构体相比,显著提高了肝脏mRNA的表达 (>10倍) 。
为了充分发挥RNA疗法的潜力,仍需要解决几个挑战:
1)可电离脂质极易引起急性免疫反应,因此需要对化学接头和抗炎特性继续优化;
2)合理设计可电离脂质,简化合成步骤,并加速可电离脂质筛选过程;
3)合理设计具有靶向能力的可电离脂质改善非肝脏递送。
综上所述,除了安全性和效力外,设计开发具有靶向和免疫调节等附加功能的可电离脂质,对于实现RNA疗法和疫苗的转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连接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7493-0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