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我与CCI | 向建平:CCI为自己点亮了“医工结合”的明灯

2022-03-10 20:24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CCI可持续发展需有更强“造血”机制

CCI星火起步,蓬勃发展,在所有参与者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创新领域的标杆。为传播CCI创新精神,发挥CCI创新价值,特开设“我与CCI”专栏。专栏将通过专访与CCI有浓厚渊源和情谊的专家,分享他们与CCI同成长、共进步的故事。

本期访谈嘉宾为CCI四期学员、脉流科技创始人向建平。

困惑与破解

CCI让自己找到“医工结合”的曙光 

2017年,曾在美国学习和从事心脑血管血流动力学临床研究及产品转化的向建平,回国创办了脉流科技,希冀借助留美期间习得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为国内心脑血管创新领域的发展尽些力量。

回忆起求学经历,向建平表示其并非医学科班出身。本硕期间,向建平就读于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主修与航空航天相关的工程力学。后因为家人脑中风去世,向建平萌生了把流体力学跟心脑血管治疗结合起来的想法。2007年,向建平开启赴美国留学的征程,他所就读的纽约州立大学,在血管介入治疗领域成绩斐然。名校的加持,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让向建平至今取得了诸多成果,包括已发表112篇学术论文,申请63项专利等。

对于留学期间的经历,向建平特别提到,当时美国“医工结合”的氛围已相对浓厚。他有两位导师,一位是工科导师,一位是神经外科导师。所在的实验大楼,下面四层是当地的心脑血管医院,上面四层是研究部门。位于大楼正中部的第五层,是一个转化中心。“Physician和Scientist可以在这种环境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在当时的全球是独一无二的。”向建平说道。

然而,在向建平返国创建脉流科技之初,我国在医工结合方面虽已取得不斐成绩,但痛点仍然突出。现实中,既不缺有想法的医生,也不乏有经验的工程师,缺的是能够为医工结合创新提供广阔平台的有效机制。“这真的是个遗憾。相对国外的医生,国内的医生经验可能会更丰富,因为后者遇到的病例更多。”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向建平如是说道。

那么,是否会有这样一个组织,能够把不同创新背景的人士聚拢在一起,更好地实现“医工结合”呢?正在向建平苦恼之时,由葛均波院士创立、以“from the doctor、by the doctor、for the doctor”为宗旨的CCI的出现,让他眼前一亮。

向建平至今仍对初次与CCI“结缘”的场景记忆犹新。在创办脉流科技一年多之后,向建平参加了当年举办的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彼时的脉流科技,正欲从先前的颅内产品研发,更多地进入到心血管领域。在此次会议上,向建平偶遇了一位老友——CCI现任副秘书长,也曾是CCI一期学员的李晨光教授。在了解了向建平的转型意向及困惑后,李晨光建议说:何不尝试加入CCI?

当时也正值CCI举办三期学员的毕业典礼。跟随李晨光教授,向建平来到了典礼的现场。此刻尚不是学员的他,一方面有感于那场颇具仪式感的典礼,一方面更是发现作为一个平台,CCI将不同背景的业内精英(包括工程、医生、投资、媒体等)聚到了一起,“大家都是为了创新而来”。

于是,带着期许和向往,向建平成了CCI的四期学员。

收获与回馈

CCI赋能脉流科技实现“走出去”

对于成为四期学员后CCI给予自己各方面的帮助,向建平可谓是如数家珍,感触良多。

向建平坦言,在美留学期间,他主要从事的是转化临床研究实践,未上升到理论层面,像是一方面没有进行相关提炼归纳,另一方面也没有系统、理论性地学习创新转化所涉及的临床需求挖掘、项目评估、知识产权保护、样机制作、临床验证、市场调研等流程。这一缺憾,于向建平加入CCI之后得到了有效弥补。通过在CCI学习的包括统计、知识产权规划、斯坦福大学Biodesign等课程,向建平得以把理论寓于此前丰富的实践经历中,从而愈发坚定了其创新的理念。

期间最让向建平欣喜的,要属在CCI和葛均波院士的带领和支持下,脉流科技实现了突破性的“走出去”。

向建平介绍,通过CCI的推荐,脉流科技得以参加2019年在以色列举办的世界心血管创新大会(ICI)。通过层层评比筛选,脉流科技研发的创新性心血管无创功能学评估系统—AccuFFR,从当年众多的项目中突围而出,荣膺ICI2019年的最佳创新奖。提到获奖的心情,向建平用了“Surprise”一词来形容。“相当于CCI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有机会去以色列,有机会登上国际舞台,然后与国外的项目一路PK,最终拿到最佳创新奖。”

在向建平的眼中,CCI不仅是助力自己进一步成长进步的“黄埔军校”,也是一个能让他感受到诸多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他不仅与各方精英就行业创新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头脑风暴,也收获了难能可贵的友谊。时至今日,向建平仍然和之前的同学们保持着较频繁的联系。时不时,向建平还会和部分同学坐在一起聚个餐。

正所谓饮水思源,对此向建平一直是念兹在兹。在从CCI受益良多之后,如何对平台进行反哺,就成了他思忖颇多的一件事。

作为反哺CCI的一部分,脉流科技于2021年10月与CCI成立了血流动力学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将致力在血流动力学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荟聚更多医工资源,从而促进精准医学领域的创新转化。对于该联合实验室,向建平亦是寄予了厚望。他希望借助该平台,更多地帮助到其他CCI学员及其所在的公司。

此外向建平也承诺,已是“学长”的他,今后将不吝与CCI后继学弟学妹们进行行业经验方面的分享与交流。“希望将创新的种子,持续播撒下去。”

展望与建议

CCI可持续发展需有更强“造血”机制

此前,葛均波院士曾在国内率先提出泛血管概念,核心就是将整个血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脉流科技上市的心脑血管产品就是葛院士所提泛血管概念的体现。随着产品落地,医疗门槛降低,诊疗会变得更简单。”向建平说道。

在向建平看来,CCI不仅推动了国内心血管领域的创新,更是促进了整个医学领域的创新。向建平为此专门举了个例子。自脉流科技创立以来,其一方面从事心血管领域的相关研发工作,另一方面在向建平“老本行”——颅内产品的研发方面,脉流科技亦是建树颇多。向建平称,在CCI习得的许多与心血管领域有关的理念,对于向建平如今进行颅内产品的开发,亦是提供了诸多借鉴和帮助。

“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和方法其实很多都是相通的。”回忆起在CCI学习时自己所在的小组,向建平表示其中既有神经外科的医生,也有骨科、血管外科等领域的医生,“这已经是跨越心血管平台的了”。

虽已从CCI创新学院毕业多时,但向建平时至今日仍对CCI有颇多心系。谈及对CCI未来发展的建议,向建平说很重要的是要有资金支持,即所谓的“造血功能”。

对此,向建平也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包括一是学员所在的企业对CCI进行捐助支持,二是通过孵化项目占有股权的方式提升造血能力等。

“衷心希望作为一个中心,一个纽带,未来CCI能够持续发展壮大,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向建平在最后说道。

71671645917212288

杭州脉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CCI四期学员,浙江省特聘专家,浙江省BIA生物医疗联盟副理事长。

2012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获得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心脑血管血流动力学临床研究以及产品转化,至今发表112篇学术论文,申请63个专利。带领脉流科技,开发了心脑血管病从AI筛查、识别、诊断到手术预案的心脑血管病解决方案。

通过CCI平台,脉流科技AccuFFR系列产品在以色列ICI大会上获得2019年心血管年度最佳创新奖。并且,脉流科技与CCI成立血流动力学联合实验室,致力于科研和产品研发转化。目前脉流科技累计12款创新产品在中国、美国、欧洲获得注册证,成为同时拥有中国NMPA、欧盟CE、美国FDA三重认证的心脑血管智能诊疗创新公司。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本期策划:沈雳

本文作者:丁丹

后期制作:凌武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血流动力学,CCI,心血管,医工,明灯,建平,结合,点亮,创新,学员,心脑,医生,平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