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龙教授:后疫情时代麻醉学科能力建设
后疫情时代麻醉学科能力建设
武汉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 所长
湖北省麻醉临床医学中心 主任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麻醉学专委会 主任委员
姚尚龙 教授
01 如何认识COVID-19疫情
2020年ANNALS OF SURGERY杂志上有报道以“黑天鹅与灰犀牛”形容COVID-19,前者是极其罕见,未曾遇见,造成巨大影响的事件,而后者是发生概率极大,却被忽视,冲击力极强的风险。不可预知的“黑天鹅”,常被忽略的“灰犀牛”。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的骤然暴发,是一场典型的“黑天鹅”事件,而每只“黑天鹅”身后都蹲着一头“灰犀牛”。
据WHO报道,截至2022年1月11日,全球新冠肺炎患者已超3.08亿,且持续上升,目前死亡人数已超过549万。据统计,80%是轻症患者,但一些轻症却快速进展为重症或危重症,危重型患者死亡率极高,在疫情早期,中国CDC报到的一次横断面调查结果,粗死亡率就高达50%。因此,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核心!
新冠疫情爆发后,麻醉医生第一时间奔赴抗疫一线,防治新冠肺炎,为疫情遏制做出了重大贡献。2021年中国麻醉周的主题即为敬畏生命,关注麻醉—疫情防控救重症,分娩镇痛护新生。
02 2020年疫情回顾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14亿人民同舟共济,全国上下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打响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势头,两个月左右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
2020年6月7日上午10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中国抗疫征程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迅即应对突发疫情(2019年12月27日至2020年1月19日)
第二阶段: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1月20日至2月20日)
第三阶段:本土新增病例数逐步下降至个位数(2月21日至3月17日)
第四阶段: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3月18日至4月28日)
第五阶段: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4月29日以来)
03 新冠肺炎期间麻醉学科贡献
1.新冠肺炎救治中,麻醉科医生冲在最前线!
2019年12月29日,在收治首批7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后,张定宇教授立即组建隔离病区,率先采集样本开展病毒检测,组织动员遗体捐献,为确认新冠病毒赢得了时间,为开展新冠肺炎病理研究创造了条件。作为渐冻症患者,他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带领金银潭医院干部职工共救治2800余名新冠肺炎患者,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重大贡献。
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杨昌明主任、黄冈市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吴耀华主任等一大批麻醉学专家身先士卒,为抗击新冠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2.麻醉学科涌现出一批勇于担当、不畏艰险的优秀代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抗疫优秀团队——协和医院等四支“插管小分队”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张定宇、徐军美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尚游
3.学术创新,科研带头
本中心主持和承担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发表新冠肺炎相关SCI论文8O余篇,其中IF>5分论文33篇,先后有3篇论文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瑞德西韦治疗重症COVID-19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研究在Lancet发表;Lancet Respir Med发表了尚游教授作为通讯作者的临床回顾性研究;2020年3月Anesthesiology在线发表新冠肺炎专刊,两篇第一作者来自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
4.经验分享
组织并参与国内麻醉、疼痛、重症、外科、营养、感染、呼吸、管理等学科讲座三十余场,海外校友三个专场,澳洲及中美健康峰会客一场,境内外媒体报道二千余次等。
04 “1-8”数说我们的“抗疫大考”
1.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壮举,英雄的气概--武汉!
Science杂志发表一项由根据我国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数据,定量评估了流行病的传播和控制效果,得出如下结论:武汉市的封城措施使疫情传播到其他城市的速度降低了2.91天,从而延迟了中国其他地区的疾病扩散和传播。这一重要结论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采纳,并在新冠肺炎全球研究路线图中公布。
2.开设两类医院:(火雷)神山医院和13所方舱医院
3.中国特色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抗疫
4.四大品牌学科功勋卓著:呼吸科、感染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
5.《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中国抗疫征程的五个阶段!
6.六大院士,明星灿烂
7.七版诊疗方案
8.八方支援
规模大,力量强;
效率高,到位快;
成建制,组团队。
05 “疫情大考”后麻醉学科建设思考
1. 正确评价麻醉学科在疫情中表现
虽然麻醉学科在抗疫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但仍存在不足:麻醉学科重症救治优势未完全发挥,政府及社会认知不足, 学科内有不同声音。
2. 目前国内麻醉科医师的普遍局限性
学科分化:由于学科分化导致麻醉科医师在国家或区域性重大疫情或突发事件中难以起到医疗主导作用。
专业领域:我国麻醉科医师在麻醉状态下较短暂的急性生命支持与麻醉专业有优势,但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如何较长时间支持、生命支持手段领域,绝大部分麻醉科医师在这方面的水平与能力与相关学科的医师存在一定差距。
社会认知度: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医疗行业内乃至整个社会对麻醉认知不足。
学科的交叉渗透:学科交叉渗透,重症医学与疼痛医学管理涉及多个学科。目前,麻醉-重症-疼痛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少见。
麻醉专业人员的误区:由于重症医学与疼痛医学独立成科室,麻醉专业人员很少涉及重症病人的管理及慢性疼痛治疗业务,缺乏或淡化对重症医学与疼痛医学素质的训练与培养,使我国麻醉学科医师的培养过程中明显淡化了麻醉学科三级学科内容的重症医学与疼痛医学。
3.我国麻醉学科建设与发展--成绩显著,任重道远
我国麻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主要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麻醉医疗服务的需求与麻醉学科医疗服务能力的矛盾。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文件在国家层面明确并规划了我国麻醉从业人员的培养、医疗服务范围与管理等。在这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特殊历史时期,我们应当勇于担当责任与使命,主动作为,尤其是麻醉界领军人物各地以及大型医院的麻醉学科带头人,这些学科带头人的所作所为将对我国麻醉学科整体建设与发展起到重大引领示范作用。
4.麻醉如何真正成为涵盖多个亚专业的二级学科?
抓住学科内涵,促进学科发展二级学科内涵(麻醉、危重症、疼痛);
增强专业技能(一专多能);
掌握学科发言权;
提升学科社会地位与影响。
06 “麻醉学”定义?
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手术)麻醉、生命机能监控、麻醉治疗及舒适化诊疗的科学。
1. 麻醉学科发展背景
减少围术期并发症
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提供舒适化医疗
主导ERAS的关键学科
2.麻醉学科责任与担当
做好麻醉学科建设是我们首要责任:进一步提升麻醉质量与品质,体现麻醉学科在围术期医学中的价值;
引领舒适化医疗发展,积极开展包括临终关怀在内的各种舒适化医疗业务;
提高应急危重病救治能力,加强麻醉ICU的建设与发展;
发挥麻醉学科优势,力争成为灾害医学引领学科;
开展各种类别疼痛诊疗及麻醉治疗学。
3.建立麻醉学科概念
麻醉学科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主要包括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麻醉诊疗、以及相关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在临床麻醉方面,我国面临手术室内麻醉稳步上升(年增长约10%)、老年手术麻醉快速增长、非手术(如胃肠镜诊疗等)麻醉需求巨大、术后镇痛和分娩镇痛任务艰巨等挑战。在继续保障并提高临床麻醉安全、质量与数量、临床麻醉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学科带头人要有意识地制定长远规划,将完善或建设真正具有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内涵的麻醉学科作为最重要任务之一,即要在麻醉学科概念下着手建设或完善重症医学、疼痛医学、麻醉治疗学等内涵建设,不断地主动创造或利用条件拓展麻醉学科的服务领域。
07 麻醉学科的能力建设
1.健全医疗服务领域
门诊服务:麻醉门诊、疼痛门诊、麻醉治疗门诊;
手术操作相关麻醉:手术室内麻醉、手术室外麻醉;
围手术期管理:麻醉前评估与准备、术中麻醉、麻醉后恢复、麻醉后监护治疗及围手术期急性疼痛管理;
住院服务:疼痛病房、麻醉治疗病房、日间手术中心(日间手术病房)、临终关怀病房;
急救复苏:参与本医疗机构的急救复苏工作,承担院内和医联体内医务人员急救复苏技术的指导及培训;
重症监护治疗:麻醉科负责重症监护病床的集中管理。
2.完善人力资源配置
麻醉医师: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师和手术科室医师比例逐步达到1:3,二级及以下综合医院不低于1:5;
麻醉护士:配合开展围手术期工作的麻醉科护士与麻醉科医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0.5:1;
研究人员、医技人员和辅助人员;
手术室护理人员
3.完善麻醉服务内容
麻醉门诊医疗服务
手术操作相关麻醉医疗服务
围手术期相关医疗服务
急救复苏医疗服务
疼痛治疗医疗服务
日间手术相关医疗服务
麻醉治疗和(或)临终关怀相关医疗服务
麻醉学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实现健康中国保驾护航!
专家简介
姚尚龙 教授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华中学者
武汉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 所长
湖北省麻醉临床医学中心 主任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麻醉学专委会 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麻醉质控中心 副主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麻醉学理事会 副理事长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麻醉重症部 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教育麻醉学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2012-2018)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 第三任会长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湖北省首届第一层次领军医学人才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 医学科学家奖
2015“消除贫困奖” 2017“最美医生”2018 世界华人麻醉名人堂 2019“国之名医”2020 中国健康公益星十大公益人物
《中华麻醉学杂志》 顾问
《临床麻醉学杂志》 副主编
《国际麻醉与复苏》 副主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