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核医学人将始终牢记并不断传承和发扬“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在新百年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协和璀璨的百年史册
由全体协和人共同书写
这里既有令人高山仰止的
临床大师、教育大师、科学大师
也有推动医院管理变革、服务创新的
管理大师、护理大师
同样离不开行政后勤岗位中
敬业奉献的协和工匠
他们共同谱写了百年协和的交响乐章
站在协和新百年新征程的历史起点
回望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
医院开展专题活动
“主任话科史 · 薪火传百年”
让我们通过核医学科教研室主任
李方的主题演讲
一起回顾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讲述人 李方
李方,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核医学分子靶向诊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核医学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旁腺及骨代谢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副总编辑等。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大家好,我是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李方,今天我带领大家回顾协和核医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核医学的发展史。在核医学领域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上,都有协和核医学人的身影。
王世真院士是我国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核医学之父”。1956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同位素应用训练班,并负责主持学习班工作,第一批核医学骨干从这里走向全国。在这个学习班里,产生了国内很多个“第一”,包括第一批放射性同位素测试仪器,第一批合成的标记化合物,以及第一次放射性自显影实验等。
两年后,1958年,在钱信忠部长倡导下,301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举办了我国第一期放射性同位素临床应用培训班,培训为期一个月。第一期学习班一共10位学员,协和医院有4位医生参加,除内分泌科史轶蘩大夫外,放射科有周前、唐谨、常世琴3位大夫参加,周前教授也是推动我国核医学临床应用的第一人。
同年,周前教授回到协和医院后,和徐秀凤大夫建立了北京协和医院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后来更名为核医学科,这也是国内第一个核医学科。我们率先应用前苏联进口的放射性药物开展甲状腺吸碘试验、碘131治疗甲亢、磷32测定乳腺肿块、磷32治疗血液病等。
甲状腺吸碘131试验能够准确反映甲状腺的功能,并指导甲状腺疾病的治疗。该项技术已经成为经典,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60年代,周前教授前往苏联学习放射性同位素的医学应用。1962年,周教授回国后,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刘玉英教授共同开展国产碘131临床应用实验。
▲1962年的甲状腺吸碘实验报告
周前教授还参与了我国第一台直线扫描仪、第一台肾图仪的研制。经过多年更新换代后,肾图检查如今被称为“肾血流灌注显像”,能够准确评价分肾功能,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该项技术历经变迁,如今仍然是核医学重要的临床应用之一。
▲跨越30年的肾图报告
在20世纪60~70年代,协和应用直线扫描仪进行脏器扫描,开展甲状腺及肝扫描技术,对相应疾病进行诊断。
▲1974年的甲状腺扫描图
▲肝硬化病人的胶体显像
核医学人还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1977年,科室建立了放射免疫实验室,自行制备抗体进行放射免疫测定。1979年,科室建立了实验核医学研究室,这也是国内首个实验核医学研究室。
▲碘131标记单克隆抗体进行卵巢癌远处转移定位的诊断研究
以王世真院士、周前教授为代表的几代核医学前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国内核医学领域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诞生了数个全国第一,如第一个硕士点、第一个博士点、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也是核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1981年,王世真院士和周前教授牵头成立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创办《中华核医学杂志》,并分别担任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和主编,被称为国内核医学领域的开拓者。
在对外交流方面,核医学科坚持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周前教授前往日本学习最先进的技术,王世真院士在巴黎出席世界核医学与生物学联盟大会。科室还举办如中美核医学学术交流会、北京国际核医学大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受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委托,科室还先后举办了多个高质量学习班,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王世真院士(右一)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放射免疫测定技术发明者Yalow教授(左二)合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核医学开始进入显像时代。1983年,经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我院牵头联合医科院相关单位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中心。同年,医院引进了国内第一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应用于各种脏器疾病的诊断,科室率先在国内开展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等,使核医学的学科发展水平更上一层台阶。1985年,医院还引进了国内第一台可移动式伽玛照相机,增加了核医学对各类病人的诊断功效。
▲国内第一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
▲协和核医学人使用可移动式伽玛照相机进行疾病诊断
1996年,由王世真院士发起,19位院士共同提出在我国建立PET中心,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1998年,由国家财政部专项拨款的全国第一个PET中心落户北京协和医院,这也是迄今唯一由国家资助的PET中心。
▲PET中心装机
PET中心引入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包括医用回旋加速器、自动化化学合成装置、PET扫描仪,为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21世纪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进入21世纪后,世界核医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立足北京协和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患者至上 临床第一”的优良学科传统,核医学科瞄准国际前沿,结合中国患者疾病特点,坚持把解决临床问题作为核医学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引进核医学分子影像先进技术,在临床应用转化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形成了独特的临床科研特色。
截至2021年底,先后完成数十种分子探针临床转化,部分研究工作迅速转化成科室特色诊疗项目,在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系统疾病、胰岛素瘤、原发性醛固酮瘤等诊治方面,向临床展示了分子探针与核医学的优势,同时在国内牵头开展治疗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临床试验并证实其疗效。协和核医学人卓越的临床研究工作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朱文佳医生的临床研究文章连续两年(2020、2021年)被核医学专业世界顶刊《美国核医学杂志》录取为封面文章;2021年,林岩松教授在世界级临床研究权威杂志JAMA Oncology上发表有关甲状腺癌的临床研究文章。
核医学科坚持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创新的原始驱动力,将研究成果反哺临床,增强科室实力。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也为疑难罕见病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有力武器,例如核医学新技术协助我院心内科发现中国第一例野生型ATTR心肌淀粉样病变患者。为推动全国各地核医学科发展,让更多中国患者享受核医学技术进步的红利,我们还并与临床科室携手在全国进一步推广各项新技术。科室综合实力以及研究传统得到全国核医学同仁的高度认可,连续7年蝉联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榜首。
核医学科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然而,协和人还需要进一步利用好国家核医学专业质控中心、核医学分子靶向诊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平台,瞄准国际前沿,结合中国临床实际,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虽然与国际一流核医学科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我们坚信,所有创新都源于最简单的初衷,那就是“做好医生”。
协和核医学人将始终牢记并不断传承和发扬“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在新百年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讲述/李方
视频/宣传处 院庆办
图片/核医学科
编辑/洪成伟 傅谭娉 陈恔
主编/陈明雁
监制/吴沛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