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中国传统文化—— 心想事成与波粒二象性
作者:孙新颜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传》曰:目视而察之于外,心应而度之于内。善则从而行之,否则违而止之。为天下机者,莫近乎心目。心能发见,目能见机。秦始皇东游会稽,项羽目见其机,心生于物,谓项良曰:彼可取而代之。晋师毕至于淮淝,苻坚曰:见其机,心死于物,谓苻融曰:彼强敌也,胡为少耶。则知生死之心在乎物,成败之机见于目。
《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秦始皇到会稽游玩,渡浙江时,项梁与项羽一起观看,年轻气盛的项羽看到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后对项梁说:“秦始皇,我可以取代他。”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始有惧色。” 淝水之战,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等上寿阳城眺望他们,发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都以为是晋兵,回头看符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说弱小呢?”惆怅失意开始有恐惧的神色。后来据此提炼出成语“草木皆兵”,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形容人在极度疑惧、惊恐时疑神疑鬼。
光即是波又是粒子,不用心看有各种可能;用心看,执中抱一,就只有一种心中所想的可能——心想事成。
宇宙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宏观世界,一个是微观世界。当我们研究微观的量子世界,就会发现量子世界与物质世界有着很微妙的联系。比如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波粒二象性和双缝干涉实验。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科学家让一束电子穿过一个双缝,双缝后面放探测屏。同时,在双缝的入口处安放高清摄像头来记录电子的运动轨迹。然后,实验结果却发生了令人无法解释的现象。当开启摄像头的情况下,科学家发射的电子,探测屏上面显示的是平行的、和双缝所对应的亮纹。但是将摄像头关闭时,探测屏上面却显示了许多相互干涉的条纹。然后,继续将摄像头开启关闭,依然如此。人们不禁想到,难道这些粒子知道你在观察他们,才表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吗?当你不观察的时候是波;观察的时候即坍塌为粒子。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潘建伟院士曾在央视《开讲啦》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看到即改变。睁开眼睛看世界,对世界的演化会有影响的,量子力学从哲学上讲是积极的。当科学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哲学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目击而道存。《易》曰: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机,其神乎。
《黄帝内经•灵枢》:肝藏血,血舍魂。魂昼寓于目,夜舍于肝;寓目而视,舍肝而梦。昼间得力,夜中受用;夜中得力,昼间受用。
三返昼夜,用师万倍。见机而作,心想事成。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