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文献翻译】2022ERC/ESICM指南:成人心脏骤停后的体温控制

2022-02-25 09:47   中卫护研院

理想的降温技术应易于实施,能快速达到目标温度,并能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实现严格的体温控制。

        2022 年1月,欧洲复苏委员会(ERC)联合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SICM)共同发布了成人心脏骤停后的体温控制指南,适用于IHCA(院内心脏骤停)或OHCA(院外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的成年人,无论其心律、病因或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何。这一指南的目标使用者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急救医疗团队 。

一、指南提出的最新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一:

心脏骤停后昏迷时,建议至少连续72小时监测核心温度,并积极预防发热(定义为体温>37.7°C)。

推荐意见二:

可通过暴露患者、使用退烧药或目标温度为37.5°C的降温设备进行降温。

推荐意见三:

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或反对心脏骤停后将温度控制在32–36°C或进行早期降温。

推荐意见四:

不建议在ROSC后主动对处于轻度低温的昏迷患者进行复温。

推荐意见五:

不建议在ROSC后立即进行院前降温,并快速输注大量冷IV液体。

      这项建议与2015年的指南没有变化。2022年指南没有就OHCA心脏骤停期间的降温做出具体建议。

二、指南的其他建议:

1      

我们建议对心脏骤停后的患者进行积极的体温控制,尽管这方面的证据有限。专家组认为复苏后护理是资源密集型的,在大多数提供这种护理的环境中,温度控制是可以实现的。但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具挑战性。

2      

我们不确定心脏骤停后的最佳镇静策略(药物、剂量、持续时间)。但是,使用短效镇静剂可能会使一些心脏骤停患者更早地醒来。

3      

理想的降温技术应易于实施,能快速达到目标温度,并能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实现严格的体温控制。评价结果显示,表面降温和血管内降温的结果没有差异。专家组一致认为,在需要降温时,应采用这两种方法。与会者一致认为,降温装置应包括连续温度监测,以实现主动控制并保持稳定的温度。

三、指南提出未涉及到的几个方面:

1      

目前没有试验将正常体温/发热预防与无体温控制进行比较。

2      

关于IHCA后温度控制的潜在益处,证据有限。

3      

低温患者体温控制的有效治疗窗口尚不清楚。

4      

温度控制的最佳持续时间未知。

5      

目前尚不清楚温度控制的临床效果是否取决于根据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提供的适当剂量(目标温度和持续时间)。

6      

目前还没有发现心脏骤停后患者的最佳镇静策略。

(  河南宏力医院急诊科  陈付昌  翻译)

(  北大医学部  王智帆  审核校对)

参考文献:https://doi.org/10.1007/s00134-022-06620-5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降温,体温,指南,控制,温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