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CCI | 陈阳:医工融合创新的“解构”与“重构”

2022
03/01

+
分享
评论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A-
A+

以认知为杠杆撬动产业发展 

CCI星火起步,蓬勃发展,在所有参与者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创新领域的标杆。为传播CCI创新精神,发挥CCI创新价值,特开设“我与CCI”专栏。专栏将通过专访与CCI有浓厚渊源和情谊的专家,分享他们与CCI同成长、共进步的故事。

本期访谈嘉宾为CCI二期学员、CCI金牌导师陈阳。

以认知为杠杆撬动产业发展 

陈阳拥有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与医疗早期投资经验,在进入投资领域之前,她曾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及北京安贞医院的临床一线工作多年。

早年在做临床工作期间,她曾参与若干个心血管领域的国际多中心学术研究与器械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多项创新器械的早期研发。

至于为什么从临床转型,投身于投资领域,陈阳是这么解释的。

一方面,大量的临床工作让她意识到,即使是在顶级平台,一个医生竭尽所能一天最多做20多台介入手术,但如果用自己的专业认知用于投资,所投的企业能够拯救千千万万人。

在心血管顶级平台的经历与医学大家的点拨,极大加深了她对医学的认知深度。得益于临床专业的交叉背景与大量的实践经验,陈阳对疾病不同层面的发病-干预-结局建立了从微观-中观-宏观,即个体-群体-产业不同层面的认知闭环。

在投资过程中,她认为,相比于临床工作的意义,她的专业认知所起的杠杆作用大很多。

另一方面,在她看来,投资是一种资源配置,以自己的认知去做有价值的、更合理的资源配置,以资金做杠杆在关键点上撬动行业发展,对于产业的意义重大。这在投资的预判与推演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她不仅成功地预判了行业的早期趋势,还基本把心血管各赛道的早期都投了一遍。

这也为后来遇上CCI埋下了种子。

加入CCI后的五年教学相长

如果说做投资是陈阳的选择,那么做临床转化则是她的兴趣使然。

陈阳介绍说,在干临床工作期间,她就经常有很多器械研发的想法,但十几年前创新转化并非主流,环境氛围也远不如今天这么火热。

尽管如此,基于兴趣,她还是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Biodesign创新中心的书,也与该中心交流过,思考过在中国做此类转化平台的可能性,但意识到中美在教育背景、产业环境、医疗体制等多方面都有很多不同,不能照搬Biodesign的做法。“我们需要借鉴美国的经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本土化调整。”

正当陈阳一筹莫展之际,因葛均波院士团队研发的创新性二尖瓣反流微创治疗器械ValveClamp,陈阳遇见了CCI“黄埔一期”的同道们。“大家对创新的纯粹追求和深沉热爱触动了我。”她回忆道。

由于同样是心血管临床医生出身,CCI“From the doctor, By the doctor, For the doctor”的理念与家国天下的强烈共鸣,让陈阳毫不犹豫成为了CCI的一份子。

2017年,陈阳成为CCI创新学院第二期学员,2018年成为创新学院导师,今年是她加入CCI的第六个年头,在CCI教学相长五年,回想起在CCI的经历,她很是感慨。

“作为CCI早期成员之一,与CCI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在医生/研发/投资/实业多个角色间转换,走通了企业成长的全流程,包括从身为医生的临床需求发掘、系统化转化为工程认知、临床前期到临床中的验证、注册与IP商业策略、产品线与适应症开发策略、企业战略、license in/out及协同并购策略等。在经常与CCI大家庭交流中,学员提出的问题以及CCI的发展都会促进我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再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授课过程,很感谢CCI给了我这个机会。”

实际上,基于近年来全国创新孵化意识的提高,全国各地在孵化硬件配置上都在快速提升。但与之相较,医工转化系统性思维教育尚缺乏,术多道少,创新产品诞生之灵魂是转化思维的土壤,这正是CCI吸引人之所在,陈阳表示。

她总结认为,与CCI共同走过的这些年,CCI以精神聚人,无金钱无名利无江湖,是大家的创新精神家园,是纯粹与理想的归宿。

CCI在启发学员“解构”后“重构”

在连续授课4年过程中,每一次她都在不断更新授课内容,此次采访她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由于中国教育方式与国外不同,通过医生与工程师的多年接触,陈阳发现,国内医工领域的大部分从业者在系统性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方面与国外同行存在差距,而这些思维方式与创新息息相关。“如果不了解中国国情,不了解中国本土的思维短板,照搬国外的医工转化模式效果并不好。我们需要为国内的学员补上思维上的那块拼图。”

她坦言,这些年来,在这方面她与CCI的同道思考和讨论了很多,一直在想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培训和学习内容。

最关键的一点是突破医工之间思维的交互界面。传统的医生与工程师长期聚焦于单一专业,因此,在学员组织上,CCI有意识地增加学员间跨领域的融合度。她认为,这除了增加学员之间的互补交流以外,可以促进跨领域学习、提供信息与思维的交互空间,可以增加突破性创新的概率。

陈阳的工科思维较强,她以自己举例,医学信息在她大脑里的分析由信息“模块”分类与“模块”间逻辑这两个维度的算法构成,因此,在与工程师沟通的过程中,对她来说,如何将医学转化为工程学只是调取各“模块”及其之间的算法这么简单,例如组织学对应的“材质”与工程中的弹性模量相通,这是从零做医工转化的思维起点。

目前CCI学员大多为细分领域专家,在积累了自身领域10-20年专精的认知后,也形成了自己成型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个时间点,对学员无论是进行灌输式培训或者像大学教育从“零”建立起框架,效果都比较有限。

她认为,如何把中国学员已有的认知方式进行调整、启发并引导他们的迁移学习能力,是相对可行的方法。医生与工程师,带有学科主体典型的思维特点,她在思考,如何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更深层次抽象的原理,并有效对接到彼此的学科思维体系中。

其次是启发学员“解构”后“重构”。这个思维过程是一个观察现象并将信息抽象化的过程,据她学医的经验来看,医学教育与实践更接近形象思维,因为临床很多学科以形态学认知为主,她表示。

按照传统临床学制来看,传统基础医学教育更像一层一层累积式教学,如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而这些基础学科才是与工程对接交互的最底层知识,在临床创新时,如果学科交互得不扎实、不灵活,很难快速全面地调取出某一个点上所涉及的基础学科问题。

因此,她和CCI同道们最近在讨论,如何训练学员通过观察,全面系统性捕捉临床需求,如何挖掘现象后面的本质,如何系统性地输出临床需求。当发现一个临床需求时,如何挖掘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解构不同解决方案并进行比较。在解决的过程中逐渐挖掘出解决方案的基本原理,继而针对基础原理去重构最终的解决方案。

她解释说,发掘出各领域相通的底层原则后,将其医、工等学科的底层原则在不同的应用领域重构,这就是创新的思维过程。

CCI着手于“供给端”有长远意义

谈到CCI对行业的作用,基于这些年对于行业的观察,陈阳认为,中国医疗产业中器械(除IVD)上市公司很少,除了器械产业本身特性——小而散、天花板低以外,实际上很多创业公司在早期的产品构思、战略设计上都遗留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在企业发展到某阶段暴露,使得市场上存在着大量发展到早中期“进退两难”的企业。

虽然近年来早期投资与退出端的火热,在投资链条上将热度快速传导到早期的器械项目上,但从众的“拥挤效应”会教育市场,让企业以实际的业绩或里程碑兑现之前的估值,她说。

从长期来看,市场在趋于理性,对创始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在“零到一”这个环节中从产品与战略这两个核心去理解与规划非常重要。陈阳认为,大部分器械创业公司一般以产品为核心,好的创业者在企业伊始应该是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对于临床需求的理解要非常深刻,产品与需求的交互主线是后续所有市场策略、企业战略的底层与内核,这就是CCI创新学院做培训教育的意义所在。

而从产业角度来看,医疗器械作为制造业位于产业链下游相对窄的一段,成熟的研发与生产都高度依赖上游土壤的成熟度。可喜的趋势在于,最近4-5年,由于创新器械早期投资的兴起,在围绕着长三角、珠三角的大量器械创业公司获得了融资,并培养了一批有一定经验和水平的工程师与生产专家,这是产业角度创新与企业诞生的人才土壤。“这些人才的成长还需要下一个阶段的打磨,而CCI作为人才“供给端”对产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CCI历经6年,从1.0到3.0时代,从理论到实践的全生态布局实现了创新的闭环配置。陈阳说,创新生态以“人”串联,如何用心做创新孵化,人才是本质的不同。“这些年CCI摸着石头过河,大家有过兴奋,也有过徘徊,目前更多是趋于理性。真正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做好十年的教育储备,从理论到实践,教育需要打持久战。我们需要创造土壤,播种种子,不拔苗助长。”

如今,CCI创新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等全链条生态创造了硬件土壤,创新学院在教育上启发学员创新的思维方式,不断在实践中形成闭环优化。“不盲求项目数量,而是期待学员带着思考回归到各自的长期实践中去,当学员有想法、有需求时可以随时来CCI,CCI则在创新的道路上为学员保驾护航。”

注:本文基于陈阳博士提供的文字材料,凌武娟编辑整理而成。

70081645312286926

陈阳,CCI二期学员,CCI金牌导师,拥有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曾于北极光创投负责创新医疗器械投资,拥有十余年临床工作与医疗早期投资经验。在进入投资领域之前,陈阳博士曾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及北京安贞医院的临床一线工作多年,拥有丰富临床经验及业内资源,曾参与若干个心血管领域的国际多中心学术研究与器械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多项创新器械的早期研发。并担任国内多个临床转化中心的创业导师,负责从零到一的赛道选择、战略指导与器械研发顾问,致力于临床需求驱动的中国本土器械创新。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本期策划:沈雳

后期制作:凌武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心血管,医工,解构,重构,融合,创新,思维,器械,临床,学科,投资,经验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