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技术让更多人受益
DOCTOR
王晓瑛
守护一双明目
人物介绍
王晓瑛,女,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主任医师,眼科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副主任,视光学科主任。眼内镜近视矫治中心负责人。上海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副主委、眼科组组长,上海市女医师协会常委。欧洲白内障屈光手术学会(ESCRS)会员、美国ARVO(眼科及视觉科学学会)会员。
从事眼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对眼科各种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近视防控及屈光手术治疗,包括全飞秒激光SMILE、高度、超高度近视屈光晶体植入术(PRL、 ICL、TICL),是目前国内PRL 、ICL、TICL手术数量最多和技术权威之一。
曾在美国Johns-Hopkins大学、英国Moorfields眼科研究所、法国Verilux University、香港理工大学视光学系等研究机构访问学习。2005-2006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获医学物理硕士学位(第二学位)。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8部(主编4部,参编4部)。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等多项,曾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视角
王晓瑛
100年前,苏格兰医生梅藤曾说,好的医生应该具有三个“H”:Head是知识,Hand是技能,Heart就是良心。
“博学而成医,厚德而为医,谨慎而行医”王晓瑛对以上名言的解读似乎更有践行的意义。
她出生在医学世家,从爷爷辈起世代为医,从小耳濡目染。
与王晓瑛相识于五年前,变化的是她与时俱进的心智与状态,不变的是腹有诗书的气质。
当我问她,工作如此忙碌,如何保有这份优雅的心境?她嫣然一笑:“在最好的年华,我们不要活得太随意。对自己有要求,对生活有追求,对未来有期待,人生才会绽放光彩。”与外表的精致相比,更高级的精致则是内心的丰富。
她是一个灵魂有香气的人,所以才能活得这般知性从容。这何尝不是对患者的一种激励呢?
“手术的完美达成,不仅仅依靠手术台上短短的几分钟,更重要的是形成术前术中术后的系统化。第一步,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详细地问诊了解患者的根本需求是什么。第二步,全面、详细的术前检查,来判断患者是否符合手术的条件。第三步,由专业的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手术。第四步,术后密切的随访和用药。”王晓瑛对医术有着深刻的理解,“但这还不够,我们必须认识到重现光明不仅仅是患者本身的需求,而是人生的希望。”
医术也好,艺术也罢,本就是对全生命周期一场旷世持久的探索。
1.好技术让更多人受益
今年,高度近视联合诊疗中心全国启动仪式暨首期高度近视联合诊疗中心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办,有一个充满希望的主题:守护光明,奔向未来。
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屈光手术是还原明亮世界的一种方式。作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的主任医师,王晓瑛已经“面向未来”工作十余年了。她坦言,做高度近视的晶体植入术,一路走来其实并不容易。
“新兴的技术,病人的质疑,同行的观望,我起初压力非常大。”好在,实践和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对于近视患者,从前屈光手术只聚焦于角膜,如今,眼内晶体植入术已发展至与前者同等重要的地位。眼内晶体,或许是目前最有希望能为高度近视患者带来清晰视界的治疗方式。
治疗近视的眼内晶体,目前国内通过SFDA的有ICL和PRL两种类型。ICL较早出现,度数范围从低50度一直到1800度,覆盖了大多数患者;PRL则适合1000度以上患者,最高矫正度数可达3000度,填补了1800度以上超高度近视患者治疗的空缺。现在,王晓瑛专为高度近视患者开设了联合门诊,为其就医提供更快、更便捷的诊疗途径。
“许多人认为近视就是戴副眼镜而已。但事实上,高度近视恐怕不是戴副眼镜这么简单。”
在王晓瑛的门诊中,高度近视的病人数不胜数。很多病人一来,坐在她面前还没开口说话,王晓瑛就知道他是来干嘛的。“因为他戴着一副像啤酒瓶一样厚厚的眼镜。”
王晓瑛耐心地倾听病人的抱怨,她态度和蔼,温和仁善,病人很喜欢向她倾诉生活的种种不便。模糊的世界是暗淡的,厚厚的镜片遮住了心灵的窗户,也让阳光无法照亮阴霾。为病人仔细检查后,她为有摘镜需求的病人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一台晶体植入术行云流水,几分钟的时间,世界一片光明。
“有些患者甚至刚从手术台上下来,就很惊喜地说,哇我已经能看清楚了!”每当此时,王晓瑛都觉得欣慰又幸福。
“好技术让更多人受益,这是我的心愿。如果我的工作能够为他人带来益处,让他人的生活更美好,即使累一点,心里也是开心的。”
2.“像重生一样”
中国是世界上近视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度近视。与单纯性中低度近视不同,高度及超高度近视不仅度数过高、矫正视力差,还存在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脱离、眼底出血、青光眼等致盲性疾病的风险。
王晓瑛非常希望更多的高度近视人群,能够知道如今已有值得信赖的治疗技术。
“无论是准分子激光、全飞秒激光,还是PRL晶体植入手术,都能安全地、惊喜地帮助患者摆脱眼镜的困扰,提高视力。生活中许多人首先不重视,不知道高度近视存在的风险,其次是不了解,不知道自己其实有机会获得和正常人一样的视觉生活。”
有一位姑娘的摘镜故事,令王晓瑛印象深刻。
“她年纪其实只有29岁,但坐在我面前时,看上去都有40岁了。人很胖,穿着邋遢,戴着一副很厚很厚的镜片,说话从来不与人对视,低着头,显得特别自卑。她说,我就是一个超高度近视,即使戴着眼镜,生活中也有很多不便,没有工作,待在家里连带孩子都觉得非常困难。”生命的天窗被厚厚的尘土掩埋,仰头望不见星光,只余一片黑暗。
王晓瑛帮助病人做了PRL晶体植入手术,手术效果非常令人惊喜。术后,病人获得了相当不错的视力,开始减肥,积极美好地生活,整个人的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了半年,她再次来到门诊时,王晓瑛几乎认不出她了。
“完全就是一个青春靓丽、自信活泼的年轻姑娘。她非常激动地跟我说,她手术后回到家乡,所有人都说认不出她了,像重生了一样。她也非常感激我,她说,王医生,我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可以出门,有自己的工作,更加自信、幸福了。”
一场PRL晶体植入手术,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
去年,抗疫最严峻的时期,王晓瑛报名参加了抗疫门诊。当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帽子后,她打开手机,自拍了一张眼睛的特写。她将这幅摄影作品命名为,《明眸》。
“明眸,即明亮的眼睛,既是照片的内容,也传递着一位眼科医生的心声:期望所有的患者看到这双眼睛,就能看到光明。”
明眸
点击看大图
3.博学,厚德,谨慎
王晓瑛很喜欢一句话,“博学而成医,厚德而为医,谨慎而行医”。
“博学而成医,如果不读万卷书,不能成为一名医生;厚德而为医,有一颗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初心,才能行医;谨慎而行医,一旦为医,必须抱着如履薄冰的态度谨慎行事。”
这也成了王晓瑛的行医准则。
她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医学物理硕士学位(第二学位),也曾前往美国Johns-Hopkins大学、英国Moorfields眼科研究所、法国Verilux University、香港理工大学视光学系等研究机构访问学习。数十年来,她忙忙碌碌地看病、手术、科研、带教,作为国内晶体植入手术技术权威之一,更致力于将这项技术通过学习班等途径教授给全国各地的同行医生们。
观摩手术时,别人常惊叹地说:“王医生您做手术,手太稳了。”她笑了笑说,这或许得益于从小写字绘画,练就了指尖的精细和稳定。还有文学、摄影,艺术不仅陶冶了温和优雅的气质,也让她的心在一片嘈杂中安定。
“在眼科事业上,还有很多未知的难题等待攻克。我想,无论如何,我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点击看大图
/ 口述实录 /
Q
A
晔问仁医
王晓瑛
晔问仁医
王老师,您好,您是晔问仁医老朋友啦,五年未见,有哪些新的变化?您现在每天的工作量是多少?
王晓瑛
我还是像以前一样,整天忙忙碌碌地看病、开刀,手术量和门诊量更是逐年增长,屡创新高。除此以外,也有更多的感悟,对自己的工作也有所调整。这五年来,我不仅是一个医生了,同时还担任了学科管理、科研和教学任务,向医学生们更多地普及眼科的精彩知识,带教研究生、博士生,带教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让这些手术技术在全国乃至全球都能广泛开展。一个人也许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我会带领我们团队以及更多的人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走得更宽,走得更远!
晔问仁医
今年还举办了高度近视联合诊疗中心全国启动仪式暨首期高度近视联合诊疗中心研讨会,未来高度近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王晓瑛
中国是世界上近视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高度近视。高度近视与单纯性的中低度近视有很大区别,可能引起一些致盲性疾病,也需要我们更多地去关注。现在我们开设了高度近视联合门诊,呼吁更多的高度近视患者更加重视这一疾病,也能方便患者更快地找到诊疗途径,为就医提供方便。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近视可能会越来越多,高度近视当然也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在生活中大家还是要更多地了解、重视这个疾病,才能更好地防治近视。
晔问仁医
全球范围内,高度近视的患病率在上升,将在2050年达到9.8%,影响超过9亿人。目前高度近视常用的治疗手段有哪些?超高度近视患者您接触的大概有多少?
王晓瑛
高度近视戴眼镜的矫正效果并不好,隐形眼镜也有干眼等一系列问题。现在,近视手术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尤其对于部分超高度近视,角膜上的屈光手术其实不合适,效果也大打折扣,这时,眼内晶体或许是一种能获得较好视觉效果的治疗方法。以前,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技术。现在即便是超高度数的近视,我们也有很好的技术和手段帮助患者提高视力,获得好的视觉效果和生活质量。
我的门诊中,高度近视的病人非常非常多。很多病人一来,坐在我面前还没说话,我就知道他是来干嘛的,因为他戴着一副像啤酒瓶一样厚厚的眼镜。病人一坐下,就会抱怨他生活的种种不便,我们首先为他做一些检查,通过检查若了解到病人有摘镜需求,眼内镜片植入术是对于高度和超高度近视患者的良好手术方案。合适的病人,可以获得相当不错的矫正效果。飞秒激光等常规手术方法,当然也是不错的,还是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适应症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晔问仁医
超高度近视会带来哪些危害?需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进行PRL晶体植入近视手术?
王晓瑛
我们一般认为300度以下是低度近视,300-600度是中度,600度以上是高度,超高度可能是800度、1000度,甚至1200度以上。超高度近视不光是度数高、矫正视力差的问题,可能还有发生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脱离、眼底出血、青光眼等疾病风险,如果不及时治疗,都可能致盲。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第一,我们希望他们重视眼部疾病,及时检查,如果发现危险因素,及时治疗避免严重后果。第二,帮助患者提高视觉。如果患者的眼部检查结果非常符合手术要求,前房深度、内皮细胞、活动性病变都在适合的范围内,那么手术会是一个非常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当然,很多人做完手术很高兴,觉得自己视力很好了,和正常人完全一样了,其实还是要提醒患者,眼球的本质没有改变,还是要重视并定期复查。生活中许多人首先不重视,不知道高度近视存在的风险,也可能是不了解,不知道自己其实有机会获得和正常人一样的视觉生活,因此,我也很希望通过媒体的宣传,让高度近视人群能够知道如今值得信赖的治疗技术。
晔问仁医
我们了解到您近期也在进行PRL的临床项目,能否和我们介绍一下这个临床项目?
王晓瑛
眼内镜现在逐步地被大家认识到,PRL、ICL以及一些新的产品都属于内眼手术。这些产品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在眼内植入镜片,根据不同的度数调整镜片,对眼部条件也有一定要求。我们医院是全国知名的专科眼科三甲医院,有很多眼内镜片的临床项目。有些病人可能会对临床实验有些心理障碍,觉得这是不是做实验,但其实我们研究一般都是三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基本都没有问题,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患者去实践,获得更严谨的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这门技术。这些项目对患者而言也是非常有利的,医生对手术非常重视,有一定的标准,会制定非常严格的随访计划,并且会有很多优惠。如果患者符合我们临床试验的要求,对患者来说也是非常幸运的事。从患者的角度而言,他在为医学做贡献;从医生的角度而言,这些患者是他最关注、最重视的一批人。医生和患者是战友关系,我们共同协作,一起战胜高度近视。
晔问仁医
PRL和ICL有哪些区别,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患者?对于PRL晶体植入手术的未来您有何期待或者建议?
王晓瑛
PRL和ICL都属于眼内镜。ICL的度数范围从低度一直到1800度, PRL适合于1000度以上患者,最高可达到3000度,填补了1800度以上超高度近视患者治疗的空缺。两类手术的适应症并无太大差异,手术步骤类似,临床效果也都恢复很快、效果很好。超高度近视患者更适合PRL,术后第二天就可获得较好视力,有些患者甚至刚从手术台上下来,就很惊喜地说,“哇我已经能看清楚了”。
晔问仁医
PRL手术患者术后一般要注意哪些问题?您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到患者?
王晓瑛
常常有患者会担心术后的生活,男孩子担心还能不能运动,女孩子担心以后能不能顺产,其实这些都是误解。PRL手术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摆脱眼镜的困扰,提高视力,手术恢复后,病人的生活方式和从前是一样的,并没有特殊限制。当然,高度近视本身存在一些风险,例如眼底病变患者,我们会告诫他避免拳击、跳水等头部剧烈震荡的运动,但在生活方式上,其实会比术前更自由。不过,还是要记得定期复查,手术后眼球的本质是不变的,眼底疾病的发生还是需要重视。
晔问仁医
晶体植入手术是否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手术?对于未来的晶体植入手术,您有什么期许或者建议?
王晓瑛
一开始,很多人并不看好晶体植入手术,我起初也压力非常大,不光是来自病人的质疑,还有同行的不认同。这些年走来的确很不容易,实践和事实是最好的证明,无论短期长期,晶体植入手术的效果现在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患者获得了惊喜的结果,非常感激,我现在的许多病人都是老病人介绍来的,这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另外,我也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个技术、掌握这个技术,我们办了全飞秒、PRL、ICL的很多学习班,好技术,让更多人受益,这是我的心愿。
晔问仁医
我们知道最近10年屈光手术发生了沧海桑田式的变化。那我国目前新标准有哪些突破和变化?和国际相比有哪些不同?
王晓瑛
从前屈光手术只是聚焦于角膜,现在,屈光手术分为两类,一类是角膜,一类是眼内晶体,后者已与前者同等重要。2019年我们推出了后房型眼内镜技术专家共识,发表在中华眼科学杂志上,让更多的同行有了参照,更好、更规范地操作。从手术数量来说,我国的近视手术数量非常庞大,居世界第一,我们医院的数量则排在全国第一。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近视人数不断增长,国内的屈光手术数量多于国外,但我们也要看到,许多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可能还是更多来自国外。在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上,我们医生还需要继续努力追赶。
晔问仁医
怎样看待人工智能和智慧医疗技术在眼科方面的应用?从诊断到治疗,AI医学影像走到哪一步了?
王晓瑛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如今的热点话题,在医疗上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比皆是。但是,如何从大数据中得出更加规律、更好的治疗方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和研究课题。我们团队前不久在国际眼科权威杂志BJO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预测眼内晶体植入术后的理想拱高,以此来提高手术效果。这篇文章发表后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注,也代表着我们在这个领域的一些探索。现在我们依然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希望能让先进的技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很多人觉得,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此快速先进,甚至有时超出我们的预期,例如阿法狗打败了国际像棋大师。有的人就提出疑惑,将来机器是否会完全取代医生呢?从我的理解上来说,医生是永远需要的。我们要做的是利用先进技术为我们服务,人才是最主要的判断者、执行者,高科技只是不可或缺的手段,看病不是机械的,我们更多地还是看“人”。
晔问仁医
您认为眼科医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王晓瑛
我生长在一个医学世家,爷爷辈和父母辈有很多医生,从小也是耳濡目染,对医学有一定的感受。后来选择从医,也是非常不容易,当医生是艰辛的,我曾听过一句话:“博学而成医”,如果不读万卷书,不能成为一名医生;“厚德而为医”,有一颗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初心,才能行医;“谨慎而行医”,一旦为医,必须抱着如履薄冰的态度谨慎行事,你面对的是一个人,每一个治疗都必须认真考虑,会对患者的人生造成何种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对这三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你要有学很多知识,要对病人有帮助和怜悯的心,同时要时刻记住,你的每一个操作和治疗会为病人带来什么、改变什么,要一直谨慎行医。
晔问仁医
对于青年医生的成长,您有什么建议/经验分享?
王晓瑛
我的学生很多,硕士、八年制、博士都有,看到他们我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也是一路踏踏实实地读上来的,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他们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有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压力也当然非常大。所以也希望他们能珍惜这样好的机会,在眼科的事业上更多地学习钻研。还有很多未知的难题等待我们攻克,年轻人思维活跃、思路广阔、有创新精神,希望我的学生能够超过老师、超过我,这会让我更有成就感。
晔问仁医
您还记得早在2016年,您和周行涛教授出演过的“春晚小品”《摆渡人的彼岸》吗?可见您是一位充满艺术气质的医生,自幼喜欢绘画,好像还有一副摄影作品获奖?您那么忙,怎么还有业余时间保有这些兴趣爱好?最近听说您获得了“最美女医师”称号,可以和我们聊聊您的感受吗?
王晓瑛
那时是在电台做访谈节目,我和周教授一同分享了许多想法。周教授是一位医学大家,也是我的师兄,为很多患者带来光明,我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高超的医术。现在我们在同一个专业,平时工作中有许多合作,在这条路上携手共进。这是一个很大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团队的力量却会更强大,我们带领着团队,希望将眼科的工作做得更好。从小父母培养我书法、绘画等艺术方面的才能,一方面源于我自己的喜爱,另一方面,这些业余爱好培养了我的耐心和细心,提高了我的审美和感悟,让我把手术当作艺术品一样来做,潜移默化中对我的工作其实都非常有帮助。
在“最美眼科医生”摄影大赛中,我为这张作品命名《明眸》,即明亮的眼睛,也传递着一位眼科医生的心声:期望他们看到这双眼睛,就能看到光明。抗疫期间,许多医生穿上防护服,眼镜会起雾,特别不方便,那时我们专门做了一期为抗疫英雄摘镜活动,帮助医生们把眼镜摘掉,他们在医疗活动中也会更加方便。
能评选上“最美女医师”感到很荣幸,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医学不是冰冷的,医生不是冷漠的,我们在治疗疾病,同时也在创造美,传递美,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世界的美好!
????♀️跑步是王医生的爱好之一
王晓瑛九岁书法作品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汪奥丽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