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越来越在意生命质量,治疗幽门螺杆菌降低胃癌风险的长期好处也越来越清晰,这就要求我们摆脱各种错误传言的影响,努力去进行一次规范的治疗,期待更多的健康收益。
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一级致癌物。在咱们中国,感染率高达 59%。很多人会对得了幽门螺旋杆菌的人有些好奇,比如接吻会不会传染,或者同桌吃饭会不会被感染等,这9个误区一次性说清楚!
误区 1
幽门螺杆菌与人类共生已久,存在即合理,治疗有很大害处
幽门螺杆菌的确是与人类共生已久的古细菌。
从现有的 DNA 序列分析,现在地球上所有幽门螺杆菌的共同祖先大约是 8.8 到 11.6 万年之前开始存在于人类胃腔里的。那时智人还没走出非洲。
但多年共生并没有发展出互惠互利,有幽门螺杆菌在体内并没有给人类带来什么保护作用。之前曾经认为可能减少哮喘等发生的研究,现在也趋于否定,并不是幽门螺杆菌独特的功效。
在漫长的古人类时期,我们不关注幽门螺杆菌也能活得很好,那是因为相关健康危害需要多年累积。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肠型胃癌起码要在感染后 40 年才出现。
在平均寿命远不到 40 岁的时代,确实可以坦然接受与幽门螺杆菌的共生。今天就不能无动于衷。
误区 2
可以吃保健品治疗幽门螺杆菌
谁还没有个卖保健品的微信好友啊?
这些土生或者舶来的保健品,无论有多么「纯天然」或者「科技感十足」的名字,都不会对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有帮助。一概摆手拒绝就好。
当然,如果你要深究,看了「好友」提供的各式证据资料,懂得这些也不会被「证据」套路。
这些研究要么是体外试验,试验中的浓度和条件根本不可能在胃里复现。浓浓一碗芝麻糊谁会喝啊?
要么是观察对象可能只是幽门螺杆菌一些活性指标的变化。活性指标可以被某些物质暂时抑制,但并不代表细菌被清除了,并不能改变长期感染的危害。
有且仅有标准的联合药物治疗,可以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误区 3
治疗幽门螺杆菌需要使用专门的抗幽牙膏
需要抗幽牙膏来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传言,可能也养活了很多人。
旧有观念认为口腔里也有幽门螺杆菌,只有把口腔里的幽门螺杆菌控制住,才能真正治好幽门螺杆菌。
错了。口腔里的幽门螺杆菌非常少,并且病病殃殃不活跃,只是偶然来到口腔,并不具有感染活性。
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所以才在氧气很少的胃里如鱼得水,口腔的环境根本不适合它们生存。
以前错误地以为人体只有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所以口腔中检查出尿素酶,就认为有幽门螺杆菌存在。但今天我们知道,这些尿素酶是其他细菌,比如唾液链球菌产生的,并不是幽门螺杆菌。
口腔里没有足够活跃的幽门螺杆菌,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抗幽牙膏了。就算这些牙膏真能「抗幽」,也不需要。
想想看,口腔里没有活跃幽门螺杆菌,还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误区 4
每年体检都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
检查可不是做得越多越好,不要在每年体检中检查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检查方式很多,每种都有具体的检查要求和结果评估方式。比如说幽门螺杆菌血液抗体检测阳性,实际上并不能说明现在有感染,而是等于「感染过」。
如果随意检查,很可能导致结果被错误解读。另外,检查也难以避免出现误差,检查越多,遭遇误差可能性越大,越容易让人陷入不必要的纠结。
不要做额外检查,是因为成年人感染状态轻易不会发生变化。如果你有感染,没有去治疗,不会自己清除掉感染。如果没有感染或者治好了感染,也很难有新感染出现。
误区 5
口臭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的
我们不喜欢幽门螺杆菌感染,很多时候并不知道为什么幽门螺杆菌不好。
幽门螺杆菌感染很常见,大多数情况都是安安静静生存着的。它们并不是身体不舒服的原因。
大多数胃痛胃酸跟幽门螺杆菌感染没有关系。口臭就更是纯让幽门螺杆菌背锅了。
所有人都有生理性的口臭。造成严重困扰的口臭,可以来自于口腔疾病、扁桃体结石、心理主观性口臭等,就是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过错。
误区 6
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不会带来不适症状,尤其是口臭,完全与幽门螺杆菌无关。
我没有胃部不舒服,所以就不担心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再重复一遍:幽门螺杆菌感染多数情况下就是悄无声息的。
不能把身体不舒服轻易归咎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更不能因为身体很舒服,就自认为不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那些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出现的胃癌,很可能在胃癌变成进展期之前,都不会有任何感觉。
我们需要去检查治疗幽门螺杆菌,并不是因为自己有胃的不舒服,只是为了降低未来胃癌的风险。
误区 7
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共餐、接吻传染
这可能是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传播最广的错误了。甚至有很多人谈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第一时间就想到抨击中国的共餐传统。
如果共餐的少许唾液交换就能造成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那接吻呢?只要这个国家有接吻存在,都应该全民普遍幽门螺杆菌感染啊。显然结果并非如此。
实际上,多方面的研究证据告诉我们,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幼童时期。成年人不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易感人群,不管是什么行为都很难有新的感染出现。
共餐与否、接吻与否,都一样的很难感染。结合之前我们说过的,幽门螺杆菌本来就很少出现于口腔,不管是更多唾液交换的接吻,还是少许交换的共餐,都不是传染发生的原因。
愿意保持分餐,使用公筷当然值得提倡,但并不需要因为做不到分餐,就认为自己一定会被感染,不要因为害怕共餐被传染就改变原本的治疗决定。
幼童还是易感人群,尽管也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共餐造成幽门螺杆菌感染幼童,但出于尽量安全和避免其他感染风险的考虑,还是提倡跟幼童分餐的。
误区 8
小朋友也要检查治疗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在幼童时期,但这一时期并没有必要关注感染,检查治疗可以延后。
感染很少引起症状,引起小朋友的症状就更为罕见了。长期的致癌危害也不着急就在儿童时期治疗解决。再考虑到儿童时期治疗方案不成熟、治疗后有再感染可能。多数国家都要求在青春期后再考虑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治疗。
与之类似的,70 岁以上的老人,感染时间太长,再去治疗收益也不大了。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该把重点放在胃镜检查筛查胃癌上面,治疗并非必须。
误区 9
可以不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治疗也是有成本的,要花钱,要花时间,要花精力,还要冒着治疗不良反应的痛苦。这些不良反应多数治疗结束就终止,少数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甚至有时候,我们努力治疗,换来的却是治疗失败。
为什么我们还要去治疗幽门螺杆菌呢?
因为我们对健康的要求更高了。平均寿命 40 岁的年代根本不用考虑幽门螺杆菌的威胁。过去的时代,幽门螺杆菌刚刚被发现,一切都还懵懂,也不会着急就开始治疗。
今天我们越来越在意生命质量,治疗幽门螺杆菌降低胃癌风险的长期好处也越来越清晰,这就要求我们摆脱各种错误传言的影响,努力去进行一次规范的治疗,期待更多的健康收益。
更懂健康的你,也可以把这份健康期待传递给亲朋好友们。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