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教授推重经方,不薄时方,倡言“古今接轨”,主张方证相对,有是证用是方。在治疗头痛时分为十二法。
兹介绍著名中医刘渡舟老先生治疗头痛十二法。
刘渡舟老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终身教授,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力倡仲景之学,对经方运用有独到的认识。刘渡舟教授临床治疗头痛常常应手而愈。
治疗头痛十二法
01 疏风散寒法
盖太阳主一身之表,足太阳膀胱经循项背,上行巅顶,若风寒外袭,邪客太阳经脉,循经上犯,故头痛作矣。
症见: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常喜以巾裹头。舌苔薄白, 脉浮或浮紧。治宜祛风散寒。
刘老常用川芎茶调散治之。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脉,引起巅顶疼痛,甚则四肢厥冷,舌淡苔白, 脉弦, 治当温散厥阴之寒邪,刘老用吴茱萸汤加减以祛风散寒。
又若寒邪客于少阴经脉,症见:头痛连及齿骨, 背冷恶寒,舌白润,脉沉细者,则治宜温散少阴寒邪。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等以温经止痛。
02疏散风热法
风热之邪外袭,上扰清窍,热为阳邪,其性属火,故头痛而作,症见: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而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浮数。治宜疏散风热。
刘老常用芎芷石膏汤加减:
川芎15g,白芷9g,菊花9g,薄荷6g,连翘9g,荆芥9g,防风9g,羌活6g,黄芩9g,山栀6g,生石膏30g。
若外客风邪,内有伏饮,风邪夹热上扰清空,兼痰湿阻滞气机而致雷头风。
症见:病迅若雷霆之速,头面肿痛,耳内鸣响如雷声,头面起疙瘩肿块,或恶寒壮热,舌红苔白,脉浮弦者,治宜疏风清热、化痰降逆之法。
方用清震汤:
苍术10g,升麻10g,荷叶12g。
03祛风胜湿法
湿为阴霾之邪,其性重浊,外感风湿,上蒙清窍,故头痛如裹。
症见:头痛沉重,肢体困倦,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等。治宜祛风胜湿,刘老常用羌活胜湿汤治之。
若风邪上克清阳。
症见:头痛,眩晕,目赤,舌红苔薄白, 脉浮数者。
刘老则用清空膏治之:
羌活15g,川芎10g,柴胡30g,防风10g,黄芩10g,黄连10g,甘草10g。
上药共研细末,茶调如膏,白汤送下,每收佳效。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又外感风邪,夹痰浊上泛清窍,故头痛昏蒙沉重,恶心呕吐,舌白脉滑。治宜祛风化痰。
刘老用川芎天麻汤治之:
天麻10g,川芎10g,羌活12g,白芷15g,菊花15g,钩藤15g,全蝎10g,当归15g,细辛3g。
04开郁理气法
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调畅,而肝能调畅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条达舒畅,则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气和志达等。
若心肝气郁,疏泄太过,郁而化火,上扰清空,则见头痛、眩晕、发胀,伴有胸满、食欲不振、太息,面色青暗,神情抑郁不伸,舌苔薄白,脉弦或沉等。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方用逍遥散加味:
柴胡15g,赤芍10g,郁金10g,香附12g,川芎10g,当归10g,枳实6g,茯苓10g,生姜12g,薄荷6g,甘草6g,白蒺藜10g,黑山栀6g。
05 平肝潜阳法
肝体阴而用阳,若肝体不足,肝用有余,肝阳升动莫制,气血上逆,直冒巅顶,神明被扰,则头痛眩晕,或抽掣而痛,两侧为重,伴见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胁痛,失眠多梦,舌红苔薄黄, 脉弦有力等。
治宜平肝潜阳,刘老常用天麻钩藤饮治之。
组成: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山栀9g,黄芩9g,川牛膝12g,夜交藤9g,朱茯神9g,杜仲9g,桑寄生9g,益母草9g。
刘老有时亦用加味三石汤:
灵磁石12g,代赭石9g,石决明9g (可用珍珠母代替),菊花9g,夏枯草9g,枸杞子9g,生地9g,川芎6g,天麻5g。
用药加减:
舌苔白滑者去生地;
苔黄咽干者加黄芩;
失眠者加酸枣仁;
两足发飘者加牛膝、桑寄生。
若病程迁延日久,肝阴不足,阴不潜阳,阳亢于上。
症见:头目眩晕,或者头目胀痛,满面潮红,耳鸣,目涩,口渴,心烦少寐,下肢无力,脉弦滑或洪大,舌红少苔等。
刘老则用滋阴潜阳汤治之:
石决明30g,珍珠母30g,生牡蛎15g,生龙骨15g,龟板10g,白芍10g,生地10g,丹皮10g,玄参10g,牛膝10g,益母草15g。
06 清泻肝火法
肝体阴用阳,藏阴贮血,而内寄相火。这种相火,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少火”,“少火生气”,能推动机体脏腑功能活动。
在病理状态下,相火处于既伤且抑的地位,或由伤转复,以不可阻挡的势力暴发出来,此即所谓“郁极乃发”,或者由“三因”致病而引起机体内阴阳、脏腑、气血失调,并进而使相火冲激,给机体以破坏。
火性炎上,上炎则气火俱升,直犯至高之巅,则头痛,目赤或痛,颊赤,心烦,急躁易怒,口苦,或耳中作痛,脉弦而数, 舌边尖红绛等。治宜轻清凉泄。
刘老常用清肝泄火汤治之,组成:
丹皮12g,桑叶10g,山栀子12g,白芍12g,荷叶6g,钩藤12g,夏枯草15g,生地12g,菊花12g。
若少阳胆经之火上炎作痛,其特点多为“偏头痛”,尤以夜晚发作为甚,口苦心烦,舌质红绛,苔则薄黄,脉来弦数。
刘老治用龙胆泻肝汤加味。
头痛严重,头之两侧向里抽痛的,可加羚羊角、钩藤。
刘老尤其指出,对于顽固性疼痛,白芍必用至30g以上方有佳效。
如果头痛发于前额,口渴思饮,脉来洪大,舌苔黄干,则为阳明胃经火痛,治用白虎加葛根汤:葛根、生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以清阳明胃经气分之热则愈。
对于高血压病头痛证属肝火旺盛者,刘老喜用自拟的三草降压汤以治之。
组成:夏枯草、龙胆草、益母草、芍药、甘草。
方中夏枯草清肝散结;
龙胆草清泻肝经之火;
益母草为厥阴血分之圣药,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
重用芍药和营敛阴,缓急解痉;
以甘草调和诸药。
随证加减:
加牛膝引火下行;
加石决明、珍珠母平肝潜阳;
加黄芩、栀子清肝火;
加大黄泻实热;
加丹皮凉血;
加钩藤、菊花熄风;
加茯苓、泽泻、滑石利湿;
加茺蔚子治目珠疼痛、按之如石;
加石斛、玄参以养肝阴。
07平肝熄风法
肝风系指内风而言,其发生原因:
一由阳气有余所变,如叶天士所云:“内风乃身中阳气变动。”二则由肝火发展而来,即王旭高所言:“内风多从火出”。
因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若肝风上冒巅顶,走于头面,临床以头痛眩晕、脑鸣不寐、呕吐恶心、舌颤或歪斜、脉弦为特点,治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刘老常用:生地、玄参、石斛、石决明、珍珠母、牛膝、白芍、丹皮、夏枯草、白蒺藜等。
兼见口眼喁斜者,加全蝎、僵蚕、羚羊角。
若肝脏体阴不足,或水不涵木,以虚为主,风由虚致,因肾水虚不能潜肝阳,发为内风,见头痛抽搐,舌红,脉弦数者。
则治以镇肝熄风汤加减:
生石决明30g,生白芍18g,大生地12g,生牡蛎12g,杭菊花6g,鲜石斛12g,何首乌12g,生龟甲9g,京知母6g,钩藤6g,天冬9g。
08 燥湿化痰法
若饮食不节,或劳逸失度,或七情所伤, 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失养,浊阴上蒙,故头痛作矣。
症见:头痛昏蒙,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倦怠乏力,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等。
治宜燥湿化痰, 降逆止痛, 刘老常用半夏天麻白术汤治之。
组成:
半夏10g,天麻6g,白术6g,陈皮6g,茯苓6g,甘草3g,蔓荆子6g,生姜8g,大枣3枚。
若痰浊日久化热,
症见:口苦,呕涎,虚烦,惊悸不眠,头目眩晕,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治宜清化痰热,刘老用温胆汤加味治之。
而对于痰热兼阳亢,
症见:头目眩晕,或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性急易怒,耳鸣如潮,下肢无力,舌绛苔黄,脉滑大充盈有力者,刘老于温胆汤内,加入龙胆草、夏枯草、益母草、石决明、珍珠母、丹皮、白芍、牛膝、桑寄生等平肝潜阳、柔肝凉血药, 每收佳效。
09 利水平冲法
刘老认为水气上冲的证候,可表现为“奔豚”证,即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至咽喉,并可有腹胀,胸闷心慌,咽喉憋闷感,短气,濒死感等,气下行则诸症皆除。亦可表现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筹。
“逆“即水寒之气上逆,“满”即心下 (胃脘) 痞满,水气上冲,邪干心肺,则出现胸闷,咳嗽,喘息,心悸;上冲至咽喉,则咽喉不利,憋闷异常;上干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鼻不闻香臭等。
治宜温阳利水平冲,刘老以“苓桂剂”代表方苓桂术甘汤治之。
而对于“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之证,刘老常用泽泻汤治之。
所谓“苦眩冒”,是指患者苦于头目眩晕,终日昏昏然若处云雾之中,或头昏沉如戴铁盔等。
此外,舌诊也有明显特点,其舌体往往是特别肥大而异乎寻常,占满口腔使人望之骇然,舌质淡而苔水滑。
刘老认为泽泻汤除了治疗“苦眩冒”证之外,还可治疗饮邪上冒所致的头痛、头沉、耳鸣、鼻塞等证, 每收佳效。
若水气上冲致头痛眩晕,目胀,小便不利,舌淡苔水滑,脉弦者,刘老用五苓散化气利水治之;
若系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窍被蒙,阴阳相争所致头痛,症见:头眩,心悸,四肢沉重酸痛,肩背酸凝,小便不利,或筋惕肉瞤,脉沉而无力,舌淡苔水滑者,宜用真武汤为主方。
头部外伤,瘀血内阻,或头痛日久,痛久入络,致瘀血内阻脑脉,故头痛剧烈,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有瘀斑,脉细涩者。治宜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
刘老常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桃仁9g,红花9g,川芎3g,赤芍3g,老葱30g,当归尾5g,牛膝9g,丹参12g,地龙9g。
本方是由补阳还五汤去黄芪,加丹参、牛膝、老葱而成。
如头痛已减轻而出现半身手足行动不利,甚至瘫痪不用,或偏左侧,或偏右侧,此是瘀血引起的经络阻滞,称为半身不遂,治宜补气行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之。
11 益气养血法
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故头痛隐隐,时发时止。伴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口淡乏味,舌淡红苔薄白,脉大无力等,治宜补中益气升清之法。
刘老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15g,党参15g,当归10g,白术10g,炙甘草15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川芎10g,蔓荆子10g,菊花10g,少加细辛2g,姜9g,枣6枚为药引。
刘老指出: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是“起疼卧安”, 即起床活动时疼痛发作或加重;
卧睡时,疼痛较轻或消失。
刘老另有一治疗气虚头痛的简易方:
党参9g,黄芪9g,升麻1.5g,蔓荆子9g
水煎服, 临床可资借鉴。
若因脾虚生化之源不足,导致气血亏虚,或因失血致血虚,血虚则不能上荣于头面,故头痛而晕,缠绵不休。伴见面色少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等。治宜滋阴养血。
刘老常用荆穗四物汤:
当归20g,白芍9g,熟地9g,川芎9g,荆芥穗15g。
若血虚不能养肝,肝风内发,头痛、抽搐,或一时晕厥,不省人事,移时始苏,脉细弦,舌淡唇白者,刘老则用《本事方》白薇汤补血柔肝以治之。
方用:
白薇30g,当归30g,人参15g,甘草10g。
12 补肾填精法
肾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虚则精髓不足,髓海空虚,故头痛而空。
伴见:眩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治宜补肾填精。
刘老常用大补元煎治之。
组成:
熟地15g,山药15g,山萸肉15g,枸杞15g,当归15g,杜仲15g,菟丝子12g,党参20g,炙甘草6g。
医案
医案 01
患者,男,48岁。
夏日酷热,夜开电扇,当风取冷,而患发热 (39.5℃) 与头痛、气喘等证。急送医院治疗,西医听诊肺有罗音,诊断为感冒续发肺炎。经用抗炎退热等法,五日后发热与喘已退,而体温恢复正常。惟头痛甚剧,病人呼天喊地,不能忍耐,须注射“杜冷丁”方能控制,但止痛时间很短。不得已邀刘老会诊。
查体:切脉浮弦,无汗,苔白,舌润。
刘老辨为:风寒之邪,伤于太阳之表,太阳经脉不利其头则痛,所谓不通则痛也。
用药:
荆芥10g, 防风10g,川芎10g,羌活6g,细辛3g,薄荷3g,白芷6g,清茶6g。
此方服至第二剂, 头痛全止。
按:
本案头痛伴有发热、气喘,为风邪袭肺,遏阻清阳所致。《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即为此意。
若风邪稽留经脉,阻滞不通,则往往头痛剧烈,难以忍受,甚则其痛或偏或正,休作无时,迁延不愈而成“头风”。
川芎茶调散为治疗头痛之名方,方中川芎走而不守,能上达巅顶,下至血海,行血中之气,长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正如《病因赋》所云:“头痛必须用川芎。”
羌活善于治太阳经头痛,细辛善于治少阴经头痛,白芷善于治阳明经头痛,三药相伍,乃治头痛之良剂也。
荆芥、防风疏散上部风邪;薄荷、清茶清利头目,疏风散热。服之则使风邪去而清阳升,经脉通而头痛止。然本方毕竟疏风药居多,升散力强,故凡肝风内动,肝阳上亢及气血亏虚之头痛,则非本方所宜。
医案 02
患者,女,26岁。
患前额痛,兼见口噤拘急难开,吃饭不能张口,如果强张,则两侧颊车处肌肉酸痛难耐,迭用中西药治疗弗效。问其口渴否,病人答曰:渴而思饮, 且口中有臭味,查体:舌苔干黄, 切其脉则浮大而出。
此火邪客入阳明经络,津液被灼,经脉不利。
用药:
生石膏30g,知母9g,葛根15g,玉竹15g,麦冬15g,丹皮10g,白芍10g,钩藤15g。
服药3剂, 前额痛止, 服至6剂, 口之开合如常, 9剂则诸症荡然而去。
按:
此乃阳明经火痛之候。
阳明经行于前额,环口绕承浆颊车,火邪上炎,每致前额疼痛,口噤难张。
口渴、苔黄、脉浮大皆为阳明胃热之征。然口渴而大便不燥,故用白虎汤加减化裁直清胃经火热。
口渴而噤是胃热伤阴,故加玉竹、麦冬之滋润;
丹皮、白芍入血以养阴清络。
口噤拘急难开,乃因热生风之兆,故加钩藤平肝以清热熄风。
妙在葛根一味,直入阳明经发散火邪,疏通经脉又能使津液濡润上行,达到治疗目的。
刘渡舟教授推重经方,不薄时方,倡言“古今接轨”,主张方证相对,有是证用是方。在治疗头痛时分为十二法。
提示:本文摘自网络。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请勿盲目试药,如有需求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