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明明和谷爱凌一样每天睡足10小时,她的背后却是因为这种“甜蜜的负担”
每天睡够8小时
对很多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
是件很奢侈的事
而汪女士实现了“睡眠时间”自由
但是这听起来令人羡慕不已的事儿
带给汪女士的却不是轻松自在
每天将近10个小时的休息
反而令她身心疲惫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婴儿般的睡眠
却是甜蜜负担
冬奥会健将谷爱凌自爆成功的秘诀之一是每天睡觉10小时。而日前,浙大二院内分泌科来了一位患者,自称每天都要睡10小时以上却仍然睡不够,醒来还特别渴,结果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
32岁的汪女士是杭州人,白天汪女士在公司上班,下班后还要照顾两个宝宝,一天累下来只想躺平。“晚上9点多陪孩子睡觉,孩子还没睡着我却进入梦乡了”。每晚不到10点入睡,中间起来小便两次,早上7点半的闹钟响了又响,才能从睡眼朦胧中醒来。
明明休息时间够了,但仍然很乏力。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大半年,汪女士有时候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也想去医院检查下,但身边的人说这是婴儿般的睡眠,羡慕还来不及呢”。
考虑到又是上班又是带娃,可能真的是太累了,汪女士就没再往心里去。但近来生活习惯反常,她的心又悬了起来:“平时一杯水都喝不完,最近喝水量猛增,时时刻刻想把水杯握在手上。最夸张的一次,开了30分钟会,灌了1升的水也解不了渴”。水负荷量增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尿频尿急,以前不起夜的汪女士现在每晚要起床两三次,晚上睡得不好,白天总想补回来。这也导致虽然睡眠时间很多,但是却不解乏。
没了辙的汪女士这才去浙大二院检查,诊断结果让汪女士吃惊,却又在意料之中。
尿得太多
不得不喝
经过一系列检查,原来是因为汪女士的内分泌出现了问题。她的糖化血红蛋白A1c为8.6%(标准:4~6%),空腹血糖达到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是14mmol/L(标准:3.89~7.78mmol/L),被诊断为糖尿病,这也是造成汪女士多尿、乏力、口渴的原因。
那为什么糖尿病与多尿、乏力等有关联呢?
汪女士的主管医生内分泌科郑超主任医师解释:人体血糖升高后,糖分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人体处于消耗的状态,会出现疲乏无力。
郑超表示:“多尿也是糖尿病重要的表现,糖尿病病人不是‘喝得太多,不得不尿 ’,而是‘ 尿得太多,不得不喝’,造成多尿的主要原因是血糖升高后,血液中血糖水平也明显升高,人体为了保护自己,将多余的糖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随之也排出大量水分,造成机体脱水,出现口渴、总是想喝水的表现。”
“富贵病”提前来了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吃得也越来越好,糖尿病也随之而来。根据最新的流调数据显示,依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患病人群1亿以上,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也就是汪女士所得的病。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
发病机制又与什么相关?
郑超主任医师介绍,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引起的疾病,发病原因与遗传性、后天生活习惯等都有关系。
“2型糖尿病确实和遗传有一定关系,但遗传的只是易感性基因而不是决定得不得糖尿病的基因。也就是说,如果家族中有人患糖尿病,携带这种糖尿病易感性基因的人,比那些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在不当的饮食条件下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汪女士为何会得糖尿病?郑超主任医师在了解到她的整个家族史和健康情况后,认为汪女士属于2型糖尿病的典型病例:首先她的外婆外公、奶奶、姑姑、阿姨都是糖尿病患者,这预示着她必然是一个糖尿病易感性基因携带者。其次,因孕期餐后血糖不达标,她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这也为日后的糖尿病埋下病根。
“妊娠期糖尿病与孕期内分泌紊乱有关,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种糖尿病,发生率占孕妇总数的1%~5%。产后,大部分的女性血糖水平可完全恢复,但也有少数病例可能会在5~10年后转为2型糖尿患者。”
何以解“糖”?
糖尿病很复杂,有很多致病因素,但现在医学不能准确判断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糖尿病,但总体来说受先天(易感性基因)和后天不健康的饮食、运动不足、超重或肥胖、年龄等因素共同影响。
“凡是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都可以使能量囤积,每餐吃得过多过快、吃很多高热量的食物,不仅容易肥胖还会使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而运动较少的人也容易造成热量堆积,诱发糖尿病的发生。”
如何预防、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由于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与血糖波动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应在保证每日摄入总热量不超标的前提下,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比例,每日摄取的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60%。郑超医生建议是大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合理饮食,“吃三餐时对血糖影响最大的就是主食,控血糖法宝是总热量控制下少吃多餐再加上低GI主食,如每餐主食粗粮与精粮的比例为1:2。因为吃精米面、米饭、馒头等这些食物,进入肠道后很容易消化吸收,导致血糖陡然升高。而杂粮等这些粗粮,肠胃对付它们的时间比较长,分解出葡萄糖的速度也相对较慢,血糖的波动自然也比较小。”
那如何选择低GI主食?GI指的是血糖生成指数,是食物进入人体两个小时内血糖升高的相对速度。GI值越低的食物,血糖上升的速度越慢,引起的餐后血糖值波动就越小。其中GI ≤ 55,为低 GI 食物,这类食物通常饱腹感久,不容易饿;55 < GI ≤ 70,为中 GI 食物;GI > 70,为高 GI 食物,这类食物通常饱腹感差,饿得快。
合理饮食
适当运动
除此之外,郑超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迈开腿,运动对糖尿病病人的好处多多,如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葡萄糖代谢降低血糖,改善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降低甘油三酯等,“在健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餐后每次运动15~30分钟,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步行、慢跑、游泳、爬楼梯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
文章来源于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审核 | 郑超
责任编辑 | 来鑫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