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基层建功立业 | 陈绍雄:从“一穷二白”到省首批县级医院临床重点建设专科
记者:马源
来源:健康县域传播平台
“危、险、难”,县域医院重症医学科有太多难点需要突破。九年前,在福建省福清市医院, 重症医学科就像是一个四面都是高墙且密不透风的“暗黑之地”,没有人能看清里面的路,更没有人知道该往哪里走。
届时已穿了10年白大褂的陈绍雄被委以重任,以优秀骨干身份前往四川华西医院进修学习。“那时,我的心情格外复杂。自2002年2月份我入院以来,所接触的系属内科系统,从未涉足过重症这块,因此,面对进修重症的消息,一度让我有些举棋不定。”陈绍雄回忆道,是继续内科治疗,还是立身重症?
如今,福清市医院重症医学科取得的一件件傲人成绩,就是最好的答案。医院重症医学科从2013年2月份单独成科以来,科室实现了从小到大,团队由弱到强,技术也由常规到了高尖精,服务更是从门诊一路延伸到了住院。目前,仍有不少新突破填补着福清当地重症史上的空白。
一穷二白,重压之下无惧色
在陈绍雄的回忆里,建设初期的重症医学科可用四个字形容——一穷二白。“6张床位,6台监护仪,两名医生。就连场地还是由当时医院幼儿园改造的。当时,我的脑子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把危重患者留下来,让留下来的患者活下来’。”他如是说道。由此,在最初的工作中,陈绍雄好似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忙碌起来甚至一整天顾不上喝一口水。只有结束一天的工作,平心静气下来,才发现身体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感受到突然袭来的一阵阵倦意。
可即便如此,陈绍雄也从未因压力“红过脸”。最终,在他与科室全体医务工作者的齐心协力下,使众多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住院治疗周期明显缩短,危重及疑难病例的治愈率显著提高,其中2021年全年重症医学科患者占全院收治率2.04%,平均住院日为8.48天,床位使用率超过93%,抢救成功率超过90%;目前已处同行业领先水平。
科室成立之初,陈绍雄便为自己立了首要任务:一、梳理完善科室管理制度;二、建立疾病应急预案;三、做好科室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及科普宣教。
谈及原由,他给出了这样一个解释,“因为是一个新组成的科室,医务人员都比较年轻,所以通过培训学习,再培训再学习,并邀请多科室联合授课、互通互用,到周边医院参观学习,才能不断提高科室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
“当前我们科室收治住院病人人次已经破万,有一些病情相对较为缓和的病人还在门诊等待着床位的情况。”陈绍雄介绍,因重症患者的特殊性,在科室病区建立上,我们还将整个诊室及病房环境布局进行了改造,大到门诊诊室物品的摆放,病房中心供养设备带的装置,床单位隔帘的定制,换药室的筹建,小到手术器械的配置.......这是一个特别花心思的工作。
如今,其带领的重症医学科不仅成为了福建省首批县级医院临床重点建设专科,还承担起了全福清市的急危重症救治工作。目前,科室共有医护人员72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人,硕士研究生4人。
以心换心,管人比科研还难
身为土生土长的福清人,聊起自己的从医经历,陈绍雄说,“我最初不喜欢学医,后来是既考之,则安之。”在医院工作期间,先后去四川华西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学习重症医学治疗相关技术。2021年,陈绍雄凭实力过关斩将,成功成为福建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科医师分会县级医院学组副主任委员。
“管人比搞科研复杂。”谈到科室管理中的团队建设,陈绍雄如此说到。尽管复杂无比,但一路捕捉重症医学科的发展要素,他觉得发展的核心还是在人,而人的关键在心。
“目前,科室人才梯队已现雏形、管理流程明确、各自成员分工明确。”陈绍雄坦言,科室的特色优势也显现了出来,特别是一些重症高难度技术突破以及获得的良好效果,得到同行的高度认可;科室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动态提供健康宣教和诊治咨询。
以亚专科分组模式管理(心脑血管、神经重症、呼吸危重症等),并常态化多学科会诊,大大提高了急危重患者的救治,让ICU成为各专科危重症救治中心。同时,换经常性与上级医院进行交流(每个月一次省内交流、一个季度省外交流、定期全国线上查房(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并加强与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部联系,定期安排人员培训。
“自2017年4月开始,我们团队就开始执行每周一晚上全科室业务交流学习制度,已坚持了5年。”陈绍雄介绍道,早晨交班、查房结束后,科室会把上周所有的疑难案例讨论交流一遍、进行总结分析并持续改进。
“我们提倡学习先进医院的做法,无论是主任、副主任还是主治医生的手术,我们都是要术后‘情景再现’一遍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对于每个危重症患者都要床旁守好他,不能将任何阳性指标旷置带到患者床旁,要做到适时动态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医疗安全。”陈绍雄说,除了每天的科室自己的交流监督会,每月的县域优秀同行交流学习会也是雷打不动的,同时科室还配有图书柜提供最新的专科学习资料供大家阅读。
现今,福清市医院重症医学科每年大概收治病人数达800例,在疑难病例方面陈绍雄都必须亲自主持多学科诊治,这也是他注重梯队建设,发挥好传帮带作用的重要一步。
唇齿相依,所有科室都是兄弟
“一个医院救治水平如何,不是看收治了多少病人,而是看处理疑难危重病人的能力。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疑难危重患者的集中病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医院的抢救水平。当然,危重患者均涉及多脏器问题,必须要其他科室支持。”陈绍雄认为,重症医学科和其他临床科室是兄弟,唇齿相依。他始终坚持与科室成员一起,做临床科室的坚强后盾。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症医学科角色定位,陈绍雄谈及了自己的看法。“无论是重症医学科自身的建设特点,还是公卫事件暴发对重症医学科的依赖,加强重症医学科建设都是未来的趋势。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在患者病情分析、流行病学调查、防止传染性疾病进一步扩散等方面,公共卫生防控也离不开重症医学科的配合。”
在反思重症医学科都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时,陈绍雄表示,“重症医学科一张床需要配备1名医生3名护士,目前科室人员都较年轻,在梯队建设上仍需进一步完善;同时在科研和业务能力这块也需进一步提升。下一步,我们还需要不断与上级同行交流、培训、安排骨干外出进修学习丰富理论和提高操作技能,继而整体提升科室的科研水平。”
目前,医院的远程医疗技术已经可以使用,而使用远程会诊方式可以弥补医院某一类医疗专家的缺乏。远程会诊方式对于重症医学科极为重要。另外,复杂影像资料的阅读,以及复杂心电图的解读均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远程医疗方式得到解决。通过在线和多方专家共同会诊,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状况。这无论是对学科本身的建设,还是后疫情时代的公共卫生防控都至关重要。
此外,在衡量县级医院重症医学科水平强弱这一问题上,陈绍雄也毫不吝啬的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一、目标计划要正确:年度计划、3年计划、5年规划、制定目标要本着SMART原则、踏踏实实完成。
其二、不断完善科室流程制度:严格遵循核心制度、梳理三甲条款、踏踏实实完成好;不折不扣完成院部赋予科室的指标。
其三、人才培养要有厚度:要结合医院平台、不断跟上级及省外的同行沟通联系、带动我们的发展。
其四、临床是今天、科研是明天、培训是后天:科研是大部分县级医院的短板,可以寻求上级医院帮助、先输血后造血。
其五、明确经营管理指标:包括县级医院普遍存在病人数量问题,这就需要在业务提升的同时,不断帮忙医院兄弟科室一起发展即多学科诊疗。把每个患者作为院部的患者,不能只局限于科室;以患者不动医生动的原则,达到共同进步。
“去年11月3日,为实现一般病能在市县解决打下坚实基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千县工程’方案,其中在建设临床服务五大中心这块,就着重提到了要进一步强化重症监护中心建设,而对于县域医院来说,想要突破‘建设之难’取得成就,本就不是容易之事,则需举全院之力而达。因此,重症医学科的进步必须要进行新技术的不断学习、融合,与医院各个科室展开密切配合,对每一位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诊疗方案。”采访最后,陈绍雄强调,再高深的理念,再先进的技术,如果不能落实到病人身上,实际上是没有用的。
陈绍雄:
副主任医师。福建省福清市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福建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科医师分会县级医院学组副主任委员。主要擅长方向:呼吸衰竭、重症感染、休克患者的抢救及体外生命支持治疗。2020年获得福建省抗疫先进个人、福建省最美医师等荣誉称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