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豆制品长期摄入可降低胆囊癌发病风险 | 刘颖斌教授团队揭示大豆异黄酮小分子长期暴露参与降低胆囊癌发病风险和抑制胆囊癌增殖

2022-02-11 14:00   上海仁济医院

此次临床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胆囊结石进展为胆囊癌的这部分患者的饮食结构不合理,其中最显著的地方就是水果和豆制品摄入少。

35421644491123779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主任、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所长刘颖斌教授团队在知名学术期刊《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IF=11.78)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豆制品长期摄入相关的大豆异黄酮小分子(Genistein)血浆高浓度可以降低胆囊癌发病风险,胆囊癌细胞在大豆异黄酮小分子长期高水平暴露下增殖水平受到抑制。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作息以及饮食结构等方面的改变,比如高脂肪摄入过多、经常不吃早饭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胆囊结石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高达10%左右的患病率(仅次于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并且被认为是胆囊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研究证实,饮食在胆囊结石进展为胆囊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世界各国饮食结构和习惯千差万别,尚缺少中国饮食因素与胆囊癌发病风险及疾病进展的相关研究。

为此,由刘颖斌牵头成立中国胆囊癌研究小组(CRGGC),开展针对胆囊癌发病原因及机制的一系列研究。目前已有30余家国内三甲医院加入,收集胆囊癌病历数据过万例,为胆囊癌的规范化、精准化治疗研究搭建了一个坚实可靠的数据平台。

同时,依托该平台开展多中心胆囊癌饮食发病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第一阶段入组的85例胆囊癌患者及1:1匹配胆囊结石患者的研究结果,发现大豆异黄酮小分子(Genistein)的血浆高浓度 (≥326.0 ng/ml)与胆囊癌的发病风险呈显著负相关,提示豆制品相关的大豆异黄酮长期摄入是胆囊癌发病的保护因素,为中国人群胆囊癌发病的饮食预防建议提供理论依据。

12281644491124174  

▲ 大豆异黄酮genistein(GEN)暴露水平与胆囊癌增殖负相关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

刘颖斌表示,通俗地讲,此次临床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胆囊结石进展为胆囊癌的这部分患者的饮食结构不合理,其中最显著的地方就是水果和豆制品摄入少。因此,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日摄入30-50g的大豆,300-500g的水果是防控胆囊癌发生的关键因素。

该研究利用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得出结论,并且在体内和体外长期暴露模型中验证了结论可能性及相关分子机制。阐述了豆制品摄入相关的大豆异黄酮小分子(Genistein)长期暴露与胆囊癌发病的风险关系,并且从分子机制层面验证了大豆异黄酮小分子(Genistein)长期暴露对胆囊癌细胞的影响。该研究的结论为胆囊癌的预防及控制进展提供了可行方案。

5968164449112432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耿亚军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陈世礼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杨洋博士和苗慧洁博士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李茂岚研究员,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的张薇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的邵荣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吴文广副主任医师和刘颖斌教授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该文章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和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项目的资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发病,大豆异黄酮,分子,长期,胆囊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