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头痛头晕,竟然得了个“怪”病?
文章转载自:神经外科吕立权教授团队
日常生活中,头痛头晕是许多人都出现过的症状,那么大家会如何处理呢?
今年32岁的李先生,也发生了头痛头晕的症状。由于发病突然,头晕发作时还伴有行走不稳的情况,几次发作之后,李先生便前往当地医院进行治疗。
经过颅脑CT平扫和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提示:李先生可能出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但好在脑实质内没有出血。而在颅脑右侧横窦乙状窦区,医生却发现了异常情况,于是做出了初步诊断:硬脑膜动静脉瘘。
不久,李先生在全麻下接受了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不过,由于微导管位置不到位,这次介入手术失败了。
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李先生慕名来到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吕立权教授门诊。
在进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后,吕教授在患者的脑右侧横窦乙状窦区发现异常信号,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2呈高低混杂信号,T1增强呈不均匀强化,周围脑组织无明显水肿。MRV检查提示,患者的右侧横窦乙状窦完全闭塞,右侧颈静脉未显影。
吕教授详细分析了李先生的MRI影像学特征,并结合在外院做的DSA检查结果,认为该患者的诊断不是硬脑膜动静脉瘘,很可能是右侧横窦乙状窦区脑膜瘤。肿瘤位置特殊,位于静脉窦内,要完整切除肿瘤,需要行开颅手术。
*右侧横窦乙状窦区异常信号,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2呈高低混杂信,T1增强呈不均匀强化,周围脑组织无水肿。MRV检查,右侧横窦乙状窦闭塞,右侧颈静脉未显影。
手术过程中发现,病灶位于右侧横窦乙状窦内,窦内充盈饱满,实性变,无正常引流功能。肿瘤起源于窦内壁,与内壁粘连紧密,无法完全分离。
肿瘤血供丰富,质地较韧,部分囊变,囊液呈清亮黄色。于肿瘤与正常横窦交界处结扎横窦,在肿瘤远端靠近颈静脉球处结扎乙状窦远端,将肿瘤连同横窦乙状窦一并切除。
术后MRI显示:肿瘤切除满意,周围脑组织无出血坏死表现。
*术后MRI显示右侧横窦乙状窦区肿瘤切除满意,临近脑组织无出血坏死。
术后病理结果回报显示:肿瘤组织呈弥漫交织状排列,瘤细胞呈梭形、卵圆形,胞浆较丰富,核深染轻度核异形,偶见核分裂,未见肿瘤性坏死,间质小血管部分呈分支状扩张。病理结果考虑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 I级)。
*A. HE染色可见梭形细胞 B.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阳性。C CD34阳性;D“鹿角”型血管。
什么是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李先生患的是什么病呢?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最早于1931年报道于世。一般多发生于胸膜腔或者全身其他部位,非常罕见的发生于颅内。
近年来研究发现,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SFT)和血管周细胞瘤(HPC)在基因表达上有相似性,于是2016年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便将SFT及HPC合并为同一类肿瘤,即:SFT/HPC。
分析显示,孤立性纤维瘤(SFT)好发于38-45周岁的中青年人群,且好发于男性。据文献报道,SFT的年发生率约为0.2/10万人,而SFT/HPC的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4%,发病率相当罕见。
ISFT的发病位置通常位于与硬脑膜毗邻的大脑镰、大脑凸面、小脑幕、后颅窝和桥小脑角区,脑室、鞍区和海绵窦区少见。
李先生的发病位置位于横窦乙状窦区,呈现为窦内生长,未突破窦腔。这在国内外都未见有相关报道,属于罕见病例。
那么ISFT具有哪些特点呢?
据吕教授介绍,ISFT具有脑外肿瘤的特点,患者可以表现出头痛、头晕的症状。
但是ISFT被纤维包膜包裹,与周围脑组织之间有较为清晰的边界,但多与硬脑膜或颅板以窄基底相连,所以很少发生 “硬脑膜尾征”。
发生ISFT该怎么办?
吕教授介绍,ISFT并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而且影像学特征与脑膜瘤非常相似,所以最重要的是鉴别。
一般来说,ISFT在T1WI上以等信号或等低信号为主,而T2WI的信号则变化多样,包括高信号、略高信号和低信号区。
高信号主要对应肿瘤内部出血、囊变、坏死或相对新鲜的纤维化区,略高信号反映肿瘤细胞密集区,低信号区则反映富含胶原纤维区,且胶原成分越多T2信号越低。
与ISFT相比,脑膜瘤T1WI多为低至等信号,T2WI多为高至低信号,强化较均匀,且强化程度低于ISFT,“脑膜尾征”多见,瘤周水肿也较ISFT明显。
进一步的确诊需要进行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中,STAT6、ALDH1和CD34是区分ISFT和脑膜瘤的最为重要的标志物。
在治疗方面,手术切除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原则上尽量根治性切除以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且肿瘤全切除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次全切除,术后复发率显著降低。
术后是否放疗目前仍然有争议,但是大部分证据显示,术后放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是不能预防局部转移或远处转移。
如何预防复发?
吕教授认为,ISFT的预后与以下因素相关:
肿瘤大小和切除范围,例如直径>10 cm或者未能完全切除便是不利因素;
非典型或恶性肿瘤复发可能性高;
CD34阴性病人预后差。
综合来看,吕教授建议李先生定期随访,而且要坚持长期随访,以避免复发或转移风险。
专家介绍
吕立权,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内知名脑和脊髓肿瘤专家。
专业擅长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具备娴熟扎实的显微神经外科和内镜神经外科功底,擅长脑和脊髓各类疾病的微创手术。
主要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包括:
(一)复杂脊柱脊髓疾病:利用显微外科和神经内镜技术微创治疗椎管内肿瘤、骶管囊肿、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脊髓空洞、脊髓栓系、脊髓血管畸形。
(二)颅内高难度、复杂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导航引导下内镜技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的听神经瘤切除术;岩斜区和枕骨大孔区脑膜瘤切除术;功能区胶质瘤、颅咽管瘤、松果体区肿瘤、脑室内肿瘤、颅眶沟通瘤等微创手术。
(三)复杂脑血管疾病:多发动脉瘤、复杂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四)颅脑创伤: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和眶尖综合征的微创减压术;重型颅脑损伤的综合救治(昏迷催醒、脑积水、颅骨缺损),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
(五)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