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分析 | 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近3年发展情况分析
「众成医械」联合数据创新服务平台「医械数据洞察」,盘点2021年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中国华南地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九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别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医疗器械领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
日前,众成医械大数据平台统计了2021年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数据,通过回顾2021年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行业运行情况,助力企业看清行业脉络,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机遇,进而促进我国医疗健康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生产企业
现有数量占全国近两成
一
生产企业数量
截至2021年6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已有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4516家,较2020年底增加316家,增长率7.5%,全国占比16.5%。其中,可生产Ⅰ类医疗器械企业2983家,可生产Ⅱ类医疗器械企业2221家,可生产Ⅲ类医疗器械企业223家。
二
生产企业趋势
2018-2021年6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保持稳步增长,但增速较去年同期放缓。
其中,可生产Ⅰ类医疗器械企业、可生产Ⅱ类医疗器械企业增幅明显,在大湾区建设及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2020年增长最为显著,分别增加972家和481家;可生产Ⅲ类医疗器械企业数量走势保持平稳。
三
生产企业区域分布
截至2021年6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是:广州市(1441家)、深圳市(1289家)、佛山市(617家)。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型企业分别为878家和657家,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品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拥有中国唯一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的深圳,稳居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型企业双榜首位。
注册产品
产品总数增长超10%,IVD试剂一骑绝尘
一
产品结构
截至2021年6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注册产品共计28584件,全国占比14.3%,较2020年底增长10.1%。
其中,Ⅰ类产品16910件,占比59.2%,较2020年底增长11.3%;Ⅱ类产品10153件,占比35.5%,较2020年底增长8.9%;Ⅲ类产品1521件,占比5.3%,较2020年底增长6.2%。
1、增长趋势
2018-2021年6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数量持续攀升,两年复合增长率为29.9%。
2018-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Ⅱ类、Ⅲ类产品年平均首次注册量达1418件。2021年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Ⅱ类、Ⅲ类产品首次注册955件。
2、区域分布
截至2021年6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注册产品中排名首位的城市是广州市(10488件),随后是深圳市(10302件)。
二
细分领域
截至2021年6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品有体外诊断试剂8811件(占36.9%),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3631件(占15.2%),骨科手术器械1807件(占7.6%),口腔科器械1202件(占5.0%),物理治疗器械1178件(占4.9%),患者承载器械1142件(占4.8%),医用康复器械1041件(占4.4%),无源手术器械781件(占3.3%),医用成像器械711件(占3.0%)等。
可见,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品门类较齐全。得益于精准医疗发展趋势和研发生产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体外诊断试剂数量最多。
结语
在政策利好、技术赋能、市场扩容等多重催化下,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态势稳中向好,生产企业数量稳步增加,产品注册数量持续上涨。在抗击疫情方面,体外诊断试剂为疾病诊断提供了精确和高效的治疗依据,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能,预计未来体外诊断领域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