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基层|毛祖杰:带新技术“下沉”,科室影响力到村庄
作者:孙丽红
来源:健康县域传播平台
每个男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当兵的梦,毛祖杰也不例外,他小时候幻想着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军人或者警察,怎奈命运弄人,长大后的毛祖杰由于种种原因与军人失之交臂。
在当时,比较热门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医学,一个计算机,毛祖杰选择了学医。2001年,他如愿考进了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现在是医院泌尿外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
带着新技术一起“下沉”
2021年3月,作为“山海提升”工程下沉专家之一,毛祖杰来到仙居,担任医院泌尿外科执行主任。到了仙居和科室同事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大家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安逸,每天的工作量不是特别多,但感觉每个人都像开足了马力。”
毛祖杰介绍说:“仙居紧邻台州,老百姓到县医院半小时路程,到台州也是半小时路程,所以百姓稍微感觉不放心,就会去台州就医,造成县医院就诊率低。”
推动学科建设、提升科室诊疗水平是摆在毛祖杰一项重要任务。
学科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有效用人是实现发展的保障。毛徐杰和科室主任商议后采用了绩效考核方法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推动科室发展。
“科室共有六位医生,以前没有明确分工,有活大家一起干,造成很多基层工作开展不起来。”他把6人分成两组,明确各自职责和分工,将工作量与绩效挂钩。“这样一来,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很多工作也慢慢开展起来。”
他还带来了一项新技术,“经会阴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这种穿刺方法相较之前的经直肠穿刺术,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的阳性诊断率和准确性,做到患者的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而且患者恢复快且舒适度较高。
他举了个例子:仙居县的宋先生今年74岁,身体一向硬朗,在一次“前列腺癌筛查”体检中,检查出:前列腺肿瘤指标(PSA)明显升高。
“如果病人检查出前列腺肿瘤指标偏高,需做前列腺穿刺活检来进行确认。”毛祖杰说。
他和金月伟主任为宋先生做了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诊断为低危前列腺癌。遂又协同仙居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团队,顺利完成了“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
在一次早查房中,宋先生及家属见到毛祖杰,感激的说:“真是太谢谢你们了,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在家门口就有省级专家,不需要我们再跑来跑去,真是太省力了。”
“前列腺癌已成为全球男性第2位最常见的癌症,多发于65岁以上的男性。早期处在潜伏状态,感觉不到任何症状,直至晚期病情发展,肿瘤增大压迫尿道,才引起临床症状,易被延误诊断。”他介绍道。早期检测提高了治疗效果。
毛祖杰通过教学查房、理论知识培训、手术带教等方式,来提高泌尿科几位临床医生的诊疗技术和手术操作水平。他因材施教,帮助年轻医生树立严格查房意识,提升医护人员对常见病、多发病和急危重症的诊疗能力,给仙居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前列腺穿刺手术难度不大,需在超声配合下完成。仙居人民医院没有穿刺架,需要用两只手代替穿刺架( 穿刺架就是像瞄准镜一样的支架)。我到仙居后,带领杨盼医生做了十几例,他学会后,接下来的九十多例基本上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
“潘永志副主任医生的手术技术比较成熟,我只在他的手术节奏、技巧上稍微点拨了一下,手术时间明显提高。原来手术时间可能需要一个小时,改善以后可能半个多小时内就完成。”通过培养当地医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
义诊进村,扩大科室影响力
作为下沉专家,毛祖杰每周在仙居县人民医院工作4天,4天中有半天的时间去医共体内的乡镇卫生院坐诊,帮助卫生院手术和带教医生。有时还和家庭医生一起去村庄义诊。
“村民们很喜欢义诊活动,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咨询问题。到我诊台来咨询的大多是老年人。农村的老人很容易忽略泌尿系统问题,在他们意识里,觉得以前自己的父母、祖辈都是这么过来的,这是正常现象。其实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吃药轻松解决,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对比较严重一些的疾病大多通过手术也能根治。”毛祖杰介绍说。
“下乡义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些老百姓出现泌尿系统问题,不好意思和子女提,或者怕花钱。我们下乡后,现场就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问题,解答了心中的疑惑,百姓们很高兴。”
去卫生院坐诊的同时,毛祖杰把自己的宣传资料留下来,卫生院通过易拉宝和新媒体宣传出去,让更多的百姓知道省级专家来到了县医院,以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医术好,有耐心
对于医生来讲,自踏进医学殿堂大门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这一生都需要不断地学习。
毛祖杰在研究生期间的导师是浙江省人民医院的副院长张大宏,他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泌尿外科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手术医生之一,手术技术非常精湛。毛祖杰除了跟着老师观摩手术外,还把老师的手术过程用摄像机录下来,在工作之余一边看一边练习。
“那时没有手术模拟器软件,我们就地取材,把电脑的摄像头装进纸箱子里,相当于一个摄影器材,然后在电脑上边看图像边操作。做医生的要不断学习,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广泛涉猎其他医学学科,这样才能从病人千变万化的临床表现中鉴别出病情。”
如今,打开网络,患者对毛祖杰的诊断评价中,出现最多的词汇是“医术好,有耐心”。耐心是毛祖杰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影响着他的行医思维。
毛祖杰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接收了一位因做手术而住进医院泌尿科的老先生,老伴陪在他身边。就在老先生即将出院的前一天下午,毛祖杰接诊了一位重症患者,需要马上住院治疗,但当时一张床位也没有。
考虑再三,毛祖杰找到老先生,说明事情的缘由,希望他腾出床位以解燃眉之急。话讲出后,毛祖杰便以被拒绝的心态等着老先生的回复,因为他知道老先生不是本地人,提前一天出院,就意味着老两口要在酒店住上一晚,明天还要折回医院进行伤口拆线处理。被拒绝在合乎情理之中。没想到对方却说:“毛大夫,我们马上出院,你对我们那么好,这一点事情,我们是要配合的。”
当时,毛祖杰非常感动,又有些茫然,因为他想不起来对老夫妻的好在哪里。后来回忆了诊疗过程,毛祖杰感悟道:“那时我只是一名‘小’医生,每天查房、询问患者病史,也许习惯性的多问了几句,耐心解答了老先生的几点疑惑,使他们铭感于心。很多时候,病人需要更多的是医生对他们的心理安慰和帮助。”
一代名医张孝骞说过一句话:“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如履薄冰”这四个字,毛祖杰在第一次走上手术台时体会最深刻。“那天晚上我值夜班,大家都比较忙。带教老师在管理重症科病人,这时急诊科送来一名腹部刀伤患者,伤口不深,五六公分长。”
对于一个成熟的外科手术医生来讲,处理这样的伤口很简单,消毒、缝合好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只在实验室假体身上操作过缝合技术的毛祖杰来说,这是一个大的挑战。
他做好术前准备,缓解了一下紧张的心情,把所学到的技术在脑海里重新过一遍,然后走上手术台。那是夏天,手术室空调温度调的很低,他脸上的汗水却顺着脸颊直往下滴,待缝合完成后,衣服后背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虽然每每回想起这段经历,他都忍俊不禁,但也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所肩负的责任。
杏林三月茂,橘井四时春。在毛祖杰来仙居县人民医院之前,医院进行的前列腺癌筛查一年只有一、二十例,手术量在个位数。自2021年3月份,他带着这项新技术“下沉”来到医院后,截至到年底,“前列腺癌筛查”已经做了一百多例,查出肿瘤病人三、四十人,手术量提升了一倍多。
2021年泌尿外科的业务量相比2020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四十,就诊病人多了起来。
健康县域传播平台
作者:孙丽红 责任编辑:杨宇轩 审核:汪言安
报道县域医疗现状、科研动态、行业资讯
长按二维码
联系我们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