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警惕“节假日抑郁”!医生给你两个“锦囊”

2022-01-29 10:15   武大中南医院

马上就是欢乐的春节假期,大家普遍的心情都是这样的: 然而,有这么两类人可能出现一到放假反而出现情绪低落的特殊情况!这是怎么回事? 

马上就是欢乐的春节假期,大家普遍的心情都是这样的:

18461643414480718

然而,有这么两类人可能出现一到放假反而出现情绪低落的特殊情况!这是怎么回事?

52491643414481329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心理科就遇到了好几位这样的患者。

典型案例       

极度兴奋后极度低落 白领现躯体症状

28岁的赵女士(化名)是湖南人,在武汉硕士毕业后进到了一家人人羡慕的单位工作,虽然收入可观,但劳动强度、升职压力很大,连续几年都为工作放弃了休年假。去年春节,赵女士好不容易有完整7天假能回趟家,于是倍加珍惜,事先制定了很多假日“小目标”,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要和10年未见的老同学相聚;和家中姐妹玩通宵,彻夜长谈;去老家周边的景点旅游……假期的前半段,赵女士在极度的欢乐、兴奋中度过,但从第五天开始,她的情绪明显低落起来,和闺蜜聊天也不起劲,甚至出现了躯体症状,失眠、食欲不佳。起初她自认为没大碍,不料症状持续到回归工作两周后也不见好转。郁郁寡欢的赵女士这才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心理门诊求医。 神经心理科专家高永哲了解她的情况后,作了详细的问询、分析和诊断,赵女士确有一些符合抑郁基本特性的症状。

她先前情绪高涨,但一离开了兴奋的社交环境,情绪便迅速低落,和喜欢相处的人交流也没兴致,这就是所谓的兴趣降低、快感缺失,属于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加上还出现了长时间的生理问题,因此需要专业的帮助。

经过医生的心理辅导及指导制定生活计划,赵女士情绪逐步恢复正常,生活重回正轨。

4351643414481783

01

什么是“节假日抑郁”?

在医学上,“节假日抑郁”实际上不是很严格的一个诊断名词,但是因为它具有一定普遍性,代表一定的群体、社会现象,老百姓和医疗专业人员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概念。 它大概是指有一些人,在节假日期间,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有两类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第一类人,像赵女士这样的,趁着长假,把一年内积攒的一些“需求”,集中释放,而实际上,当假期结束,觉得自己不但不如想象中释放后心情愉快,得到满足,反而情绪更加低落。

第二类人,平时很孤独,缺乏归属感,没有好的家庭氛围、好友圈子,社会定位也不清晰,那么他特别害怕长假,尤其是过年这种以走亲访友为重要活动单元的节假日。有的人,一回家还会面临催婚,因此根本不愿意回去,平时忙忙碌碌工作能让他“充实”,然而过年停止了工作,于是孤独感、无助感、情绪低落会特别突出。

02

这类人群有什么特征?

如何识别自己是否有?  

#

这类人群一般都有基础的特征

首先就是平时性格里有抑郁的气质。第二,在节假日期间发现自己的异常。

异常包括两方面,一是 情绪的体验,如情绪低落、无助、孤独,二是 行为的异常。特别是后者可能在情绪体验上不容易察觉,更多地会表现在行为上。其实,行为反映的是思维,也反映了情绪和心态。 如过度购物、不节制饮食,故意把时间安排得很紧凑,让身体很疲劳,这实际上代表内心深处采取的是回避态度。如果人都在安排一些追求感官刺激、追求情感上满足的一些活动,可能反映了情感上的缺失和对它的渴望。因此,从安排行为上能追寻到抑郁的蛛丝马迹。

#

按人群分类,大致也能分为这几种

一类是长期在外地,突然回家的人,一类是平时工作、生活、学习压力很大的人,另一类是性格内向,应对挫折能力较弱,不太善于表达或不适应社会的人。这些人要多加注意。

03

如何避免节假日抑郁?

我们建议:

一,特别强调保证睡眠时间,因为情绪和睡眠息息相关。睡眠不好既是抑郁的一个症状,又是抑郁的一个诱发因素,人情绪不好时会出现睡眠问题,反过来,睡眠不好则会加重情绪问题。同时,我们还强调作息“规律”,也就是说,若入睡时间无法保证,那么应该设定规律的起床时间。无论头晚玩到12点还是1点入睡,次日都要在同一时间起来,以维持生理的节奏感,即生物钟不能乱。

70131643414482360

二,日常活动安排要有节奏感。节奏感,就是指体力和情感需求要兼顾。比如全部安排亲友聚餐、打牌、聊天,或全部安排外出活动,都不太合适。情感的交流和室外的活动一定得结合,以保证情绪和身体的调节。

三,保持一定的所谓的“紧张度”。放假想好好放松,是可以的,但不要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丢掉了”原来的生活。

为什么呢?人,在短时间内切换两个不同的世界,心理会产生“应激”反应去适应调节,过程中需要调动很多心理储备、身体储备。假期毕竟很短暂,人在潜意识里也知道自己一定会回去,如果抱着“抛弃原有世界”的想法来回切换,就容易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因此,假期安排上,要和原来的生活保持一定联系。休假能做或不能做些什么,可以借机规划,比如弥补长时间未见亲人的缺憾,假期是非常好的一个机会,但对于这种亲情的付出和获得的活动安排,需要设立一个预期目标。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做这件事前,要提醒自己从中要获得什么,那样便会珍惜,正确评估,不会仅仅是兴奋一场,事后更加失落。

医生的锦囊妙计   有一个方法可以尝试——做一枚“书签”放在手机里,上面只写一句话:      

“问自己,我今天得到了什么?”

  每天晚上阅读一遍,以拥有“获得感,而不是今天见面时很激动,但一想到再分开后两三年内不会再见的这种失落感。具体到见亲人,要告诉自己,获得了亲情温馨的一刻,而不是要指望拿这个短暂的片刻来弥补生活中的其他一些长期缺憾。还比如说相亲,也应该做好思想准备,给自己一个评估,不要期望过高,想“获得太多”,而导致压力太大。总的说来,假日的安排,应该是让自己身心平静地,甚至是愉快地回归旧的工作岗位。

   对于孤独的这类人群,我们建议:   

第一,应自己给自己充电,不要受外界气氛干扰。这类人可能平时多多少少会有些抑郁的情绪存在,节假日会加重。处理这种抑郁情绪,实际上在平时就应做些训练,矫正认知,找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这类人通常还习惯回避社交,节假日不工作,正是一个充电的好机会,看看心理学方面的书,比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正确调整情绪等。

第二,仍是强调生活、节奏感的保持。这类人平时生活以工作为主,那么不要因为放假不用上班,就浑浑噩噩虚度,如拼命补觉、追剧,因为弥补过度,反而对情绪、对身体都造成不良影响。

这类人群,也建议做一张一句话“卡片”,写上:

“今天我这样过了,有没有感觉更好?”

其实,靠刷剧补觉度日的人,回答一般都是否定的。那么,在一天快结束时这样自问,就会提醒自己第二天能有所改变、有所行动。我们发现,这类人行动力通常很弱,需要进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行为激活”。激活,得从一点简单的小事做起,比如开始整理内务、出去逛街、去公园骑行,这种感觉一定比在家睡觉更好。

04

出现症状了咋办?

一般来心理门诊,医生会根据情况来处理。如果只是出现抑郁情绪,那么基本上问题不大,做一些心理辅导即可。如果确诊为抑郁症,那么可能得进入心理治疗程序甚至药物治疗。当你心里有困惑、苦恼了,建议做单次或两次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如果自觉症状很重,则建议找正规医院的专科医生下诊断,下诊断后,医生会选择综合的治疗手段。治疗上,医生有“三把斧”,即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来综合改善人的情绪。

总之,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大家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指导。

—— THE END ——

采写&编辑 / 丁燕飞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情绪,安排,抑郁,心理,症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