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肺癌术后并发症如何管理?“听患者的话”疗效更好!
基于PRO的症状管理效果如何?原作者带你看JCO最新研究。
在以往的临床实践中,对于早期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往往是根据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判断进行的,目前该体系已较为成熟。而近日,一项探究根绝患者报告结局(PRO)对早期肺癌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管理的研究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作为该研究研究者之一的四川省肿瘤医院李强教授进行前线解读。
根据患者报告结局进行术后管理可行且有效 Q
医学界:请问您和您的团队开展这项研究的初衷是什么?研究的结果如何?
▎李强教授:尽管临床上一直在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但对于患者的管理却往往是以医生和护士的判断为准,而国外早在十多年前便开始了以PRO为主的症状学研究。PRO是完全来自患者本人的主诉,其家属和医生均不能参与或干涉。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自主设计的量表来量化并收集PRO数据,从而排除人为干扰,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每天)和出院后(每周两次)通过手机平台上的PRO系统报告症状,最长持续4周。若5个目标症状(疼痛、疲劳、睡眠障碍、呼吸短促和咳嗽)中的任何一个评分≥4分(范围:0-10分),临床医生便会对此做出干预。主要结局是出院时症状阈值事件的数量(评分≥4的任何目标症状)。 结果显示,在肺癌手术后基于PRO的症状管理是有效且可行的。相比手术后接受常规护理的肺癌患者,接受基于PRO的症状管理的患者在出院后4周内症状负担较低[中位事件数,0(0-2)vs 2(0-3);P=0.007]、并发症较少(分别为40.6%和21.5%;P=0.019),并且这一差距在第4周时可维持[中位事件数,0(0-0)vs 0(0-1);P=0.018]。 落实“以患者为中心”, “听患者的话”很关键 Q
医学界:请问该研究有哪些新颖之处?请问该研究有怎样的意义?
▎李强教授: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医务人员对“以患者为中心“这一理念的理解。
在以往的医患互动中,患者往往是相对“被动”的角色,经常有人调侃道“患者出院没人管”。尽管部分患者出院后会定期到医院复查,但大部分患者只有在出现严重症状时才会回到医院进行检查,这一问题在本研究中得到了一定解决。临床医生可以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线上沟通和建议,由此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还能避免很多医患纠纷、改善医患关系。 此外,在早中期肿瘤的诊疗过程中,来自患者心理压力的危害甚至超过了肿瘤本身。即便根治性切除已经能使早期肺癌患者达到痊愈,但患者术后往往仍会过于担心自己的生存时长和生活质量,这种担忧还会被术后的种种并发症加剧。因此,根据PRO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信心,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将“被动”变为“主动”,这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100%国产, “呼出气”早筛研究结果或在年底出炉 Q
医学界:请问您和您的团队还在进行哪些相关的研究,能能否请您分享一下的进展和结果?
▎李强教授:国家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就肺癌而言,目前我国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8.3%,美国为18.9%,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数据来自约旦,为35%,日本位居第二,为31%。由此可见这项任务实际上非常艰巨。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做好肺癌的早期筛查至关重要。2017年,四川省肿瘤医院团队与四川大学团队共同发现,肺癌患者的呼出气中存在十余种肺癌相关的VOC(可挥发气体)。目前我们团队与其他多个中心正在联合进行一项国家科技部的重点研发项目,旨在通过对呼出气中的VOC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筛选出需要进一步进行低剂量螺旋CT的受试者。 该研究使用量子级联激光器对VOC进行检测。与通过质谱仪检测VOC的高成本、长耗时不同,量子级联激光器可以更快检测到VOC中肺癌标志物激发的特定波长激光,且更加经济。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医工结合”尝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部分健康人免受CT检查的辐射,同时也会为国家节约很大一笔资金。此外,这是一项在“全链条”实现“全自主”的国产研究,研究中使用的设备均为国产,这对摆脱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也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的结果或在2022年底揭晓。
专家简介
李强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中心主任;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四川省医学会心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
成都市医学会心胸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本文首发:医学界肿瘤频道 本文作者:Charles 审核专家:四川省肿瘤医院 李强 责任编辑:Sweet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