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化验单能看出哪些“倪端”?
血常规检查 关键看三个指标
血常规是大家最熟悉、最常用的检查项目。
虽然不同医院的血常规检查项目略有不同,但基本包括三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的数量是白细胞或血小板的1000倍,而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可分为7类,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血小板有止血和辅助凝血的作用,永远冲在第一线。
因此,根据红细胞大小及血红蛋白含量,可以诊断贫血以及分析贫血病因,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可判断是否为感染性疾病,血小板数量可评估出血风险。
血常规可以发现血液系统疾病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许多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等。将近4/5的白血病患者能够通过血常规发现,再通过骨髓穿刺进一步确诊。
此外,还能发现其他影响血液的疾病,比如:细菌感染导致中性粒细胞升高,寄生虫感染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等。
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血小板的寿命通常只有一周左右,而白细胞的寿命仅有几个小时。
一旦人体内发生异常或被感染,寿命最短的白细胞的变化最为迅猛和敏感,血小板的变化相比红细胞的变化也会更为直接。
比如确认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比例是主要指标之一。
血常规可以给临床医生提供初步的诊疗方向,因此血常规检查是诊治相关疾病的重点。
配合询问病史和简单体检,共同构成医生诊治疾病的主要部分。总的来说,如果察觉自己的血常规报告数值有明显异常,应尽快咨询专业医生。
其实,血常规不必空腹,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
除了抽静脉血外,扎手指也是血常规检查的采血方式,这两种方式均能达到检查效果。
血常规检测使用的是血液里的细胞,抽静脉血的血量相对较多,约为1~2毫升,对此进行详细分类,能够获得20~30个指标数值,有利于辨别疾病的蛛丝马迹。
尽管扎手指与抽静脉血的血量相差几十倍,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适用抽静脉血。
如有些幼童的血管特别难找,或者有些患者过度虚弱,此时扎手指可能更为合适。
扎手指的目的是取末梢血,扎耳垂、脚后跟同样可以提取血液进行检测。由于“十指连心”,如果处理不当,扎手指的痛感会强于抽静脉血,大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选择。
因此,做血常规检查不需要空腹。食物进入人体后会引起许多生理反射,导致转氨酶、胆红素、尿酸等数值变化,因此肝肾功能必须要在空腹状态下进行。
(以上文中图片均已获包图网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