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累计报告34例,北京又现高风险地区!这一传播渠道防控为何如此之难?
73天后,北京又出现高风险地区。 据北京市卫健委消息,截至1月22日12时,丰台区玉泉营街道万柳园小区近14天累计报告8例本土确诊病例。经北京市疾控中心评估,即日起将丰台区玉泉营街道万柳园小区定为高风险地区。 此前,自2021年11月10日起,在上一轮北京本土疫情中,北京市高风险地区清零。
1月15日以来,北京市累计报告本土病例34例,其中确诊病例27例、无症状感染者7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全基因测序结果,初步判断此次北京本土疫情为两个不同感染来源的聚集性疫情: 一是由国际邮件引发的聚集性疫情,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均在海淀区; 二是由进口冷链物品引发的聚集性疫情,为德尔塔变异株,涉及朝阳区、丰台区、房山区、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德尔塔传播链中,不少感染者从事冷链相关工作,有的为冷库管理员,有的经营冷链产品。多人日常生活工作有所交集,包括共同居住、共同就餐、共用卫生间等。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庞星火提示,当前,全市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冷链、食品、物流、保洁等从业人员及同住人员要积极按照所在单位统一部署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未出之前,自觉做到不聚集、不离京。
1月22日,根据最新防疫形势,丰台区要求所有在岗的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均须持有3日内核酸阴性证明,对相关共同居住者保持每15日一次核酸检测。 此外,大兴区要求进口冷链相关工作人员和新从业人员每3天完成一次核酸检测。 在一家冷链物流公司,大兴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进入冷库内部,检查了库房内每位工作人员的3日内核酸检测证明、环境的核酸检测证明、消杀记录以及货品的检验检疫证明、进销货的台账等。在货品存放区域,执法人员先是对库房中环境温度进行检测。随后,又用移动终端设备扫描商品上的冷链溯源码进行检查,与进货台账上的记录进行核验,确保库房内所有货品来源均可追溯。 大兴区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督管理科科长王亚军说,坚决做到「不消杀不入库,不验核酸不入库」。
国内发生多起冷链相关疫情 新冠病毒是否可以通过冷链运输的畜禽肉、水产品及其外包装等物品传播蔓延,一直存在争议。不过,2020年9月,当青岛发现新的新冠肺炎病例后,疾控部门在冷冻食品外包装上成功分离出了活病毒,这成为新冠病毒能够通过冷链传播的有力证据。 国际上也有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毒通过冷链传输的几率较低,但从我国的冷链进出口情况来看,由于体量巨大,小概率事件也必然会造成零星散发的病毒传播。 据健康界不完全统计,2020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已有大连、营口、天津、青岛、北京5地陆续发生与冷链相关的本土新冠聚集性疫情。
大连疫情 2021年11月4日,大连市出现新一轮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庄河大学城,11日至13日三天就有67名学生和教职员工确诊,其中63例确诊病例是大学生,4例确诊病例是教职员工。 根据流调信息,大连本轮疫情首例确诊病例,来自庄河市首站定点冷库:首站定点冷库的员工确诊,随后食品公司的员工被确诊,紧接着就是食堂餐厅现大学生确诊者。
2021年12月2日,大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召开会议指出,调查表明,本轮大连疫情是一起因冷链企业违法犯罪、隐瞒真相,相关机构营私舞弊、敷衍塞责,监管人员严重失职失责,由污染的进口冷链食品输入感染大连科强食品有限公司首站定点冷库员工,进而传入社会引发的重大疫情扩散事件。
安徽-营口疫情 2021年5月13日,安徽省通报此轮疫情首个确诊病例,随后发现部分病例有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旅居史。同日,营口市迅速开展摸排,随后发现多例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中国疾控中心溯源显示,此轮疫情病毒与2020年6月入境的进口冷冻鳕鱼外包装的病毒序列高度同源,冷库搬运工在搬运被污染的鳕鱼过程中感染病毒并造成了后续的聚集性疫情。
天津疫情 2020年11月8日及9日,天津市新增新冠病毒感染者2例,并先后被确定为确诊病例,均与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海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冷库高度关联。 天津疫情溯源发现,新冠病毒污染的进口冷链产品引起的两条独立传播链,其中一条传播链由海联冷库搬运工接触某国家进口的污染了新冠病毒的猪头引起,另一条链为物流装卸工接触另一个国家进口的污染了新冠病毒的冷冻带鱼引起。
青岛疫情 2020年9月,山东省青岛市在对青岛港大港公司「应检尽检」人员定期例行检测中,先后发现2名装卸工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属无症状感染者。随后,青岛港两名感染者在青岛市胸科医院隔离观察期间与普通住院患者共用CT室,导致疫情进一步在医院内传播。 2021年7月23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披露了两名装卸工人感染新冠病毒细节。结果显示,两名阳性人员被感染的的危险行为包括摘下口罩吸烟、戴口罩露鼻、在登上国外船只和装卸冷冻鳕鱼时洗手不当。
北京新发地疫情 2020年6月11日到8月6日,北京新发地聚集性疫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35例。 2020年10月23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研究人员联合在《国家科学评论》发文,始于2020年6月的北京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中,病毒源头极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发区的冷链进口食品,并提出,冷链运输或为新冠病毒传播新途径。
为何医药冷链鲜少出现问题?
冷链物流可以分为食品冷链、医药冷链、 化工品冷链等。其中,食品冷链的需求占绝大部分比重,接近 90%,医疗及化工电子等冷链合计占比约 10%。2019 年,中国医药冷链销售总额约为 3395.03 亿元,其运输产品主要包括疫苗、血液制品、口服药品、注射针剂、生物药等。
为何食品冷链疫情防控事故频发,但医药冷链鲜少出事呢? 事实上,相对于食品饮料冷链,医药冷链技术要求更高,尤其是对全程温度控制更加严格。为了保证药品整个流通过程始终处于特定温度区间内,医药冷链运输具有严格的操作流程。验收入库的时候需要检测温度,查看记录仪数据,合格后才验收;发货配送中实时监控温度,若有异常,需立刻通知司机。
据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区域物流总监杨大悦介绍,同样是冷藏库,但存储药品的,与存储生鲜蔬菜的,在温度要求的精准度方面相差很多。药品冷藏库在温度区间控制方面要求更加平稳,最好上下温差不超过1℃。
「温度越平稳越好,但对设备的要求也就比较高。」杨大悦解释说,冷链药品需要控制的温区也比较多,有的需要存储在2℃~8℃,有的要控制在5℃左右,有的是5℃以下但要避免冰冻,还有的要求在0℃以下环境存放。
此外,医药冷链对信息化要求更高。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医药物流数据库中的 941 家医药企业的物流资源数据,我国医药冷链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配备了运输温度自动监测系统、仓库温度自动监测系统、在途 GPS 定位,60%以上的企业配备了运输管理系统、仓库控制系统和仓库管理系统。
总体而言,医药冷链行业门槛高,前期投入大,规模小的企业可能难以承担冷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冷藏车购置等方面的大量投入。故而,相较于食品冷链行业企业,医药冷链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都更强。
疫情防控之下的冷链乱象
目前,国外的新冠肺炎疫情日趋严重,我国「外防输入」的压力持续加大,但仍有人为了利益,无视冷链防疫规定,引发新冠病毒传播风险。针对北京近日出现的冷链储存运输从业人员确诊病例情况,北京警方在配合卫健、疾控和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流调溯源、行政监管过程中发现,一批发商将冷链货物进口标识换成了国产标识。
某食品批发部经营人杨某某(男,46岁),违反冷链产品疫情防控有关规定,擅自将自东南亚某国进口带鱼等海产品的进口标签,更换为国产标识,以逃避进口冷链产品正常监管,存在引发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严重危险。目前,杨某某已被房山警方依法立案侦查。 此前,2021年12月25日,北京通州警方通报,某冷链运输公司负责人王某某等6人因违反北京市防疫规定,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据悉,某冷链运输公司车队负责人王某某(男,44岁)先后多次指使有中高风险地区行程史且没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潘某某(男,32岁)等4人驾驶冷链运输货车,从浙江省某中高风险地区到达北京周边后,为逃避防疫检查,由在此地等候的该公司员工丁某某(男,41岁)将始发地司机藏匿车中代驾进京,被通州警方查获。
目前,上述6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不独北京,各地近期都查处了一批冷链储存运输从业人员案件。2022年1月,大连一企业因违反防疫规定,导致新冠病毒由进口冷链货品向社会面扩散传播,被罚80万元,3人被判刑。 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企业大连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港口货物装卸搬运、人力资源服务等业务。被告人付某浩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
被告人付某军系付某浩之子,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协助付某浩管理公司,主要负责后勤工作。被告人张某勇系该公司经理,主要负责港口货物装卸搬运等现场作业。 2020年11月中旬,载有进口冷链货品的某外籍货轮停靠大连港大窑湾码头。 2020年12月1日至12月12日,受被告人付某浩指派,被告人张某勇雇佣劳务人员对该外籍货轮上的进口冷链货品进行装卸搬运作业,并担任现场作业负责人。 在作业过程中,大连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违反进港作业人员备案且持有7日核酸检测阴性报告的疫情防控规定,现场负责人张某勇虚增、篡改备案作业人员名单。
在搬运作业中,该公司违反全程规范防护的要求,张某勇对作业人员疏于监管,致使作业人员存在未按要求佩戴隔离面罩、防护服外套棉衣、穿着防护服就餐、在作业船上喝水等多项违规行为。在作业人员管理上,该公司未严格执行闭环管理规定,被告人付某军在受被告人付某浩指派给作业人员安排住宿旅店时,未将住宿人员从事进口冷链货品搬运和闭环管理的要求告知旅店经营者,作业人员住宿的旅店正常面向社会营业,作业人员下班后经常出入人员密集的多个公共场所。
2021年12月 12日,鸡西市一货车车主因违反疫情防控政策,未履行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义务,违规采购、夹带运输3箱冷链进口北极甜虾,被依法行政拘留五日。 据了解,当日,鸡西市鸡冠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哈尔滨市南岗区防疫指挥部推送的《关于对涉疫进口冻北极甜虾相关信息通报的协查函》后,立即对辖区两家经营业户购进的进口北极甜虾进行查处。在追溯交通运输环节中发现,涉案冷链食品进口北极甜虾由公路货运运输至鸡西市,立即将相关线索移送至公安机关。 据鸡冠公安分局东风派出所民警刘宇介绍,接到线索后,他们立即传唤货车车主调查取证,其交代了私自夹带运输冷链食品进口北极甜虾行为。
为何冷链传播疫情防控难?
为防止新冠病毒可能借助冷链运输的畜禽肉、水产品及其外包装等物品传播蔓延,我国针对冷链运输提出新的要求。 和新冠疫情暴发前相比,进口冷链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一个环节——「集中监管仓」。自从2021年1月各地陆续开始实施集中监管仓制度后,有关冷链导致病毒传播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少。 什么是集中监管仓?
具体来说,它是一个核酸检测与消毒的集中场所。凡是进口冷链食品,在储存、加工、销售前须进入集中监管仓,在这里完成检测与消毒。以《无锡日报》报道的天鹏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为例,这里有如下特点: 物理分隔再升级:将监管仓外围原50厘米围栏升级成2米高围墙,加设电动移门,与周边环境进行有效隔断。 作业布局更优化:区域内布局按照「三区两通道」原则进行微调,设置防护服穿脱间、工作人员休息间、驾驶员休息间和独立卫生间等功能间,严防交叉污染。 作业人员全闭环:自恢复运营之日起,进入作业区的搬运、检测、消毒等工作人员(每班次24人)实行集中居住、专车转运的闭环管理。 借助集中监管仓,可以最大限度控制病毒的传播与影响。
然而,即便是在如此严格的防控措施之下,由冷链传播引入的新冠肺炎疫情依旧多次出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防控进口冷链传播疫情存在客观困难。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曾分析指出,病毒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环境下并不会被冻死,一般来说,温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如果把病毒放到-180℃的环境,比如液氮里,它可能存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 冷链造就的低温环境,为病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存活空间。冷链的温度不同,病毒存活的时间也不同。一般来说,在-20℃的环境中,病毒可以存活数月之久。 即使是普通的冷链运输,病毒也可存活好几周。 由于冷冻食品的储藏温度多控制在-18℃以下,普通的常温消毒剂在低温下消杀作用会大大减弱甚至丧失。
目前,低温消毒这一关键技术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相关产品也已经上市销售。但是出于成本控制等原因,一些冷链企业存在使用产品不当、流程不规范、消杀不全面等情况,这需要得到及时纠正。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冷链传播具有隐匿性,一起疫情暴发后,第一个被发现的病例称为「指示病例」,往往并不是最早的感染者。最早的感染者被称为「0号病例」,通常为无症状感染者,仅有些轻微症状,若「0号病例」没有去医疗机构就诊,监测系统将难以捕捉到他。
进口冷链为何不能停?
既然冷链食品经常检测出新冠病毒,那禁止冷链运输不就行了吗? 事实上很难实行。以猪肉进口为例,我国猪肉整体供不应求,进口肉类构成了国民食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累计进口肉类近938万吨,其中,2021年全年累计进口猪肉371万吨。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国内供需,并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
再以虾为例,之前厄瓜多尔白虾因为检出阳性,导致其价格暴跌,其他品种虾价格则几乎翻倍。可以说,断掉进口冷链,许多产品难免出现价格暴涨的现象。 进口冷链有一定的风险,但在可管控的范围内,继续维持冷链的运转有利于社会稳定与老百姓的利益,而且,冷链的病毒传播风险也是相对可控的。 此外,全国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大概在30万人左右,光是北京的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数就有3.37万人。这些人普遍没有什么文化,都是农村地区出来务工的,属于如果失业短期内难以找到新工作的一群人。骤然停止冷链进口,他们的生计必然会受到影响。
来源|健康界综合发布 整理|飘飘
参考资料:
1. 北京本轮疫情来自两个不同感染源,市卫健委发布提醒. 北京晚报
2. 北京新增1个高风险地区 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 新华网
3. 一有疫情就喊停止进口冷链,行得通吗?. 澎湃新闻
4. 疫情风暴中的大连冷链业. 第一财经
5. 升级改造完成!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有了这些变化. 无锡日报
6. 医药冷链需要精益化管理 统筹兼顾才能实现平衡发展. 运输人网
7. 冷链物流行业专题报告. 平安证券
8. 鸡西市鸡冠区一货车车主违规夹带运输冷链食品被行拘. 鸡西融媒中心
9.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单位大连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妨害传染病防治案. 澎湃新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