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营养】稻盛和夫:“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稻盛和夫:日本著名实业家
如果只用自己现有的能力来判断决定“能做”还是“不能做”,那么,就不可能挑战新事业,或者实现更高的目标。“现在做不到的事,今后无论如何也要达成。”如果缺乏这种强烈的愿望,就无法开拓新领域,无法达成高目标。
我用“能力要用将来里进行时”这句话来表达这一观点。这句话意味着“人具备无限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的能力有无限伸展的可能。坚信这一点,面向未来,描绘自己人生的理想。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
但是,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很轻率地下结论说:“我不行,做不到。”这是因为他们仅以自己现有的能力判断自己“行”还是“不行”。这就错了。因为人的能力,在未来,一定会提高,一定会进步。
事实上,大家今天在做的工作,几年前来看,你也会想:“我不会做,我做不好,无法胜任。”可是到了今天,你不是也觉得这工作挺简单的?因为你已经驾轻就熟了。人这种动物,在各个方面都会进步。“神”就是这么造人的——我们应该这么思考。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02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从京瓷创业开始,我们就经常主动接受别的公司认为“不能做”的产品订单。我这么说,有人或许会认为,京瓷一开始就具有值得夸耀的高技术。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于一个弱不禁风的、新生的小企业而言,我这样做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人的能力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要把跨栏的高度设置在比现在能力高两三成的高度。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首先,我们扩大宣传:“我们公司具备新技术,可以制造这种新型陶瓷绝缘产品。”想用这个办法接触客户。然而,一开始并不成功,因为这些大企业已经将此类产品的订单发给了原先合作的陶瓷厂家。
“连设备也没有,如何做得了?”员工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反问我。当然,他们的意见也有道理:因为要完成这样的工作,当时的京瓷既没有经验,也没有相应的技术和设备。
我则激励大家:
将“不能做的工作”当做“能做的工作”,接下任务,然后发奋努力,达到实际上“能做”——从不可能中孕育出可能。
这似乎看起来很荒唐,好像“靠踮起脚尖来拔长身高”,但正是这种所谓“荒唐”的做法,有效地提升了京瓷的技术,扩大了京瓷的业绩,让京瓷走上了成功之路。人的能力这个东西,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能力”,归根到底,应该采用“将来进行时”来估量。
从应该到达的未来的某一点倒算——评估自己现有的能力——再考虑用何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个未来的某一点,就是要达到的目标。始终要把跨越的栏杆设置在比自己现有能力高两三成的高度,然后瞄准这个未来的目标,注入热情,不惜一切地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以这种姿态面对人生,对于达成宏大高远的目标而言,非常重要。
03
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在京瓷创业大约15年后,我应邀就如何进行研究开发的话题,在某个著名的大企业做一次演讲,听众是200多们研究员。
他们都是平时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优秀人才,其中许多人都有博士头衔。演讲结束答疑时,有人提问:“京瓷研究开发项目的成功率是多少?”“京瓷凡是着手开发的研究项目都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我这样回答。
当项目遇上难以克服的困难,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开始的起点。
当项目遇上难以克服的困难,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开始的起点。在成功之前,要绝不罢休,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不能给自己设置界限,要不厌其烦,持续挑战。这样才有可能变“危机”为“机会”,让“失败转为”“成功”。
狩猎民族手执梭镖或吹箭,腰间带上数天的食料和水,去追捕猎物,借以维持一家的生存。但捕获猎物却并不容易。
他们要顺着动物的足迹,日夜不停地追踪,追到猎物的窝巢后,还要冒着生命危险,突袭并杀死猎物。然后,他们还要扛着战利品,再花上几天几夜,长途跋涉,回到家里,让等候的族人们获得食物。
“在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这一思想在京瓷已经深深扎根。
即使在工作被逼入“计穷策尽,已无办法可想”,不得不放弃的地步时,也不是终点,而是第二次开始的起点。从这里出发,要以更坚强的意志、更炽烈的热情投入战斗。
不管碰到何种阻力,都要穷追不舍,坚持到底——狩猎民族取胜的这种韧性,在我们要达成目标时必不可缺。
来源 | 《干法》一书
作者 | 稻盛和夫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