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讲党史|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潘新伟: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今年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征程
协和人以生命至上的家国情怀
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与党同龄、与国共运的协和
也将书写新百年新征程的崭新篇章
回顾协和红色足迹
传承协和红色基因
弘扬协和精神
医院特别开展专题活动
“书记讲党史·
讲述协和百年红色传承”
让我们通过护理部党支部
潘新伟的专题党课
一起回顾
一代代协和护理人的家国情怀
讲述人 潘新伟
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教学干事,护理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组长,曾获北京协和医院职能处室优秀服务奖、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优秀教师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以辛育龄、吴天一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卫生健康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健康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作为呵护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的一支主力军,北京协和医院护理团队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践行着守护生命的誓言——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1941年12月,日军侵占北平。1942年1月,协和医学院和护校被迫停止一切教学工作。1943年春,在协和护校校长聂毓禅的带领下,护校师生长途跋涉,冒着生命的危险来到重庆。后来他们将协和高级护校内迁至成都华西坝,为战火中的中国保留下唯一一所高等护理学校。
▲ 1947年6月,协和护校50名师生在聂毓禅校长带领下从成都返抵北京,10月正式复校。图为护校师生回协和后合影,前排中间为聂毓禅和协和医学院董事胡适先生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协和先后派出61名护士和护理教员奔赴救援。以苗文娟同志为代表的协和战地护士,跨过鸭绿江,在凛冽而肃杀的冰寒战地,穿过枪林弹雨的攻击,极尽所能地救护伤员。
协和公共卫生护理主任王琇瑛先生带领抗美援朝护士教学队,赴沈阳后方医院培训了五十余名优秀的护士长,并到鸭绿江边考察战场救护工作。
当时,医院在古色古香的老楼6楼2设立了志愿军病房,专门提供病床治疗志愿军伤员。一个个保家卫国的战士在这里得到救治与照护,重拾微笑与信心。
▲左图:一位朝鲜战场的伤员来中国治疗,图为1954年伤员与护士傅永昭合影;右图:1952年,李纯(右)和志愿军病房护士长李象棠(左)与志愿军合影
1965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协和护士跟随医疗队前往甘肃、西藏等地区,深入村社、高原牧区,从学习骑马开始,顶风冒雪为村民送医送药。自1965年至1977年的12年间,协和医院共派出94批医疗队共计1458人次。协和护士每到一处,就把协和对人民健康的深切关爱带到那里。
近年来,协和护理人以精湛的专业技术,出色完成了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保障工作。从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国际救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光明行”活动、“组团式”援藏……协和护理团队始终不负众望,圆满完成各项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任务。
无论是抗击SARS还是阻击“新冠”,协和护理人舍小家、顾大家,白衣执甲,“疫”往无前。2020年,135名协和护理人在医院的带领下逆行出征奔赴抗疫一线,用专业精神和过硬的专业素质,为重症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作为全院1900余名护士的领头雁,护理部党支部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注重党员教育常态化、制度建设体系化、队伍建设阶梯化以及护理服务精细化,凝练的“四化”支部工作法作为卫生健康领域唯一案例入选《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创新案例选》。
护理部党支部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在重大活动保障工作期间,党支部从认真细致的前期准备到反复数次的模拟演练,带领全院护士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责任心,全力以赴,全心守护。
作为全国党建工作的样本支部,协和护理团队时刻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让我们振奋精神、凝心聚力,以昂扬的斗志踏上百年协和新征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专业、更有温度的护理服务。
讲述/潘新伟
视频/党委办公室 宣传处
图片/护理部 宣传处
编辑/王敬霞 傅谭娉
主编/陈明雁
监制/吴沛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