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肿瘤的一场“海啸”,能带来多少“海货”?

2022-01-31 21:30

为何两项研究的PFS差异如此巨大?

GEMSTONE-301研究是继PACIFIC研究后第2个在局晚期放疗与化疗结束后,证实免疫维持治疗有效的III期随机对照研究,研究数据已经于近期发表于《Lancet Oncology》杂志。作为两个重磅研究,两者的研究设计、人群特点等有哪些不同?本期临床随笔,笔者与大家一起分享GEMSTONE-301研究与PACIFIC研究的差异。   

一、前情回顾 

首先,先来大概了解一下两项研究。关于PACIFIC研究,笔者既往曾经专题推送。简而言之,该研究探索的是对于局部晚期且同步放化疗后未进展的患者,给予不超过1年的PD-L1抑制剂——Durvalumab巩固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2:1的比例进行随机,Durvalumab的剂量为10mg/kg,每2周一次,治疗上限为1年。放疗剂量为常规的54-66Gy。强化治疗期间出现2度及以上不良反应且随机化之前未解决的患者不允许入组。除此以外,排除标准无特殊。研究基于性别、年龄(以65岁为分界点)及吸烟状态进行分层。研究的PFS及OS数据均登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数据显示,免疫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6.8个月和5.6个月,将疾病进展/死亡风险降低48%,两组的中位OS分别为47.5个月和29.1个月,HR=0.71。两组3度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9%26.1%其中最常见的还是肺炎,两组分别为4.4%和3.8%,两组分别有15.4%和9.8%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导致治疗终止。

39681642634292376

PACIFIC研究的PFSOS GEMSTONE-301研究则探索的是给予同步/续贯放化疗后,未进展的患者给予2年的PD-L1抑制剂——舒格力单抗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公布时,两组中位PFS分别为9.0个月和5.8个月,HR=0.64;其中,接受同步放化疗的患者,两组中位PFS分别为10.51个月和6.37个月,HR=0.66,而接受续贯放化疗的患者,两组中位PFS分别为8.0个月和4.07个月,HR=0.59。两组中位OS尚不成熟,3度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其中,最常见的分别为肺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和<%,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和10%。

78111642634292798

GEMSTONE-301研究的PFS   

二、两项研究的比较 接下来,笔者将按照临床研究设计中的PICOS原则,简单介绍两项研究的差异:

  P(Participant,研究对象)两项研究相同的一点是均不对PD-L1表达水平做要求,哪怕PD-L1表达水平未知也均可以入组(这一点为两项研究结果的解读带来困难,稍后详细说明);而两项研究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两方面,GEMSTONE-301研究均为中国人群,且不允许驱动突变的患者入组;而PACIFIC研究以高加索人群为主,携带EGFR或者ALK融合的患者允许入组(为何这样做,稍后解释)。

  I(Intervention,干预)两项研究给予的干预均是针对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且在入组前均需要接受至少2周化疗,具体化疗方案也相似,包括紫杉醇、培美曲塞、长春瑞滨及依托泊苷等。但是,干预措施有几点不同:GEMSTONE-301研究给予24个月的治疗,而PACIFIC研究给予1年的治疗;具体治疗剂量而言,GEMSTONE-301研究中的舒格力单抗给予固定剂量1200mg治疗,而PACIFIC研究中,度伐利尤单抗为10mg/kg,而不是参照1500mg的固定剂量;治疗周期而言,舒格力单抗每3周一次,而度伐利尤单抗为每2周一次。

  C(Control,对照)两项研究一致,均以安慰剂作为对照。

  O(Outcome,结局)GEMSTONE-301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独立评审委员会基于ITT人群评估的PFS;而PACIFIC研究则是双终点设计,分别是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PFS及OS。

  S(Study Design,研究设计)考虑到对照组是安慰剂,因此,两项研究均是以2:1进行分组。而两项研究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GEMSTONE-301研究允许接受序贯治疗的患者入组,但是上限不允许超过40%,而PAFICIF研究则仅仅入组同步放化疗接受后未进展的患者;此外,GEMSTONE-301研究基于PS评分、放化疗联合的形式及放疗剂量(以60Gy作为分界)作为分层因素;而PAFICIF研究则是基于年龄、性别及吸烟状态进行分层。

  其他差异:此外,两项研究在很多重要的基线变量,包括分期(GEMSTONE-301研究中,IIIa-IIIc期的比例分别为29%、57%和13%;PACIFIC研究中,未入组IIIc期患者,IIIa和IIIb期患者的入组比例分别为52.9%和44.5%)、组织病理类型(GEMSTONE-301研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鳞癌,占比为69%,而PACIFIC研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非鳞癌,占比为52.9%)。两组详细基线资料如下:

99821642634292910

两项研究的基线资料比较 

  三、为何PFS差异巨大 重点来了。为何两项研究的PFS差异如此巨大?GEMSTONE-301研究和PACIFIC研究中,两组中位PFS分别为16.8个月和9.0个月,可能有读者会觉得,因为GEMSTONE-301研究纳入了序贯放化疗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入组较快且疗效相对同步放化疗的患者更差,但是,当我们把GEMSTONE-301研究中,接受同步放化疗的患者单独拿出来,中位PFS与全人群基本一致,为10.51个月,与16.8个月仍然具有一定的差异。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其一是PD-L1表达水平的差异,其二是评估方式的差异,其三是基线特点的差异。 在PACIFIC研究的亚组分析中,PD-L1<1%的患者是不获益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欧洲,度伐利尤单抗在这部分患者中并未获得相关的适应症,因此,在这两项研究中,PD-L1<1%的患者占比非常重要,而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却发生了严重的缺失,因为两项研究均不对PD-L1表达水平做强制检测,这直接导致了在GEMSTONE-301研究和PACIFIC研究中,分别有52%和37%的患者PD-L1表达状态不明,这对研究结果的解读造成了困难;此外,研究的评估形式同样可能造成了结果的差异。两项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均为PFS,此时的终点事件包括两类:疾病进展及患者死亡。后者好理解,但前者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针对局部晚期的患者,在完成放疗或化疗后,如果想要入组,疾病不能出现进展,这就意味着此时,患者不可能出现远处转移,此时,后续如何随访就成了关键。在临床试验中,对于骨、脑及其他非靶病灶所在器官,有些方案要求每次评估均要进行检查,以确认疾病状态,这种情况下出现疾病进展可以及时发现,对于PFS的评估相对准确,但是,过于频繁的检查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另一种方式就是针对脑、骨等部位,设置一个较长的检查周期(如,每年评估一次),期间,患者出现新发症状且有研究者评估有必要后才会安排相关检查,这种情况下,症状的出现必然晚于实际进展的时间,此时对于PFS的评估可能相对乐观,在PACIFIC研究的完整方案中,后续随访每个周期均采用CT/MRI进行评估,但是对于骨等非靶病灶的评估,并未详细说明(完整研究方案第83页);而在GEMSTONE-301研究中,笔者为并未看到详细的检查方法的选择。

10281642634293139

P ACIFIC研究中的随访方式 此外,由于两项研究在重要基线特点、治疗周期、研究设计等方面均存在众多区别,因此,在忽视这些区别就直接基于简单的中位PFS数值,得出某个治疗更优或者更差的结论似乎是不妥当的,尤其是两款药物针对的是同一个靶点,并无孰优孰劣的理论依据的前提下,得出这种结论更应当慎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PFS,海啸,肿瘤,研究,差异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