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基层建功立业 | 高凌霞:32年坚守,只为将血液病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记者:孙丽红 来源:健康县域传播平台
曾几何时,血液病像一个黑夜幽灵,使患者看不到光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汉兴之地”的一隅,有一排被分割出来的房子,一天,有位姑娘来到这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为住在房子里的血液病患者打开了一扇扇希望之窗。
永城,因汉高祖刘邦在境内的芒砀山斩蛇起义而被誉为"汉兴之地",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结合部,面积206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57万,1996年10月撤县设市。
1989年6月,大学毕业的高凌霞被分配到河南省永城县人民医院再障科( 再障全称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衰竭综合征)。当时的再障科在当地百姓眼里是一个神秘的“研究机构”,土生土长的高凌霞对这个“研究机构”早生羡慕,当听说被分配到那里工作时,心中颇为高兴。
到了再障科后,高凌霞看到在此住院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且治疗时间较长,很多病人在治疗期间,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生性热情、善良的高凌霞在与病人诊疗期间给与了他们更多的耐心和照顾,渐渐地双方建立起亲密友好的医患关系。
“时间长了都跟亲人一样。病人回来复查就像走亲戚。”“有些患者特意编织了小的毛衣、围巾,手工缝制了鞋子送给我家小孩,我也经常带水果给他们。”高凌霞有着北方女子特有的直爽,说起话来快言快语。
说起再障科,时间要追溯到1975年前。那时,永城县人民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好几例再障病人,并在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上进行报道,附近县域的再障病人闻讯前来求医。1975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的扶持下,永城县人民医院成立了再障科,内设血液病实验室。
随着科室的成立,前来求医的病人逐渐增多。“永城县人民医院采取独创方式治疗再障”的消息跟随着病情好转的患者回到家乡,并像蒲公英一样传播开来,十里八乡的白血病患者相继慕名而来。
“再障病人会出现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的症状,白血病患者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只要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状的患者也会到我们这里来就医。医院通过检查确定病因后,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缓解了他们的症状。”高凌霞介绍道:“这些患者回去后又影响了周边患有血液病的病人前来就诊。由此,再障科除了治疗再障病人外,对于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骨髓瘤、淋巴瘤等血液病也陆续开展治疗。1995年,再障科改为血液科。”
病人康复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高凌霞也在忙忙碌碌中,由一个青春懵懂的“小”医生,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时间来到2000年,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凌霞为提高诊疗技术,来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为期13个月的进修学习,学成回去后不久,被提升为科室副主任。2008年,担任血液科主任。
为推动学科发展,高质量服务百姓,她先后多次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及交流,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室管理,并结合科室实际,制定出科室的发展规划。
她拿着“规划”找到医院领导,得到赵焕东院长的支持:“需要设备添置设备;需要人才招聘人才;需要与上级医院合作,院领导帮助联系上级医院商讨合作事宜。”有了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高凌霞放开手脚,从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满足病人需求三个方面推动科室的发展。
“血液科因为缺少设备导致有些危重病人需转院进行紧急治疗,在转院过程中,延误了病人的抢救时间。”因此,她添置了图文显微镜、血细胞分离机、床旁超声、流式细胞仪、生化仪等先进设备,为临床诊断和抢救治疗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为降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和重型再障患者被感染的风险,血液科还购置了层流床。
“添置了配套设备后,血液科对危重病人的救治能力明显增强,住院人数也逐渐增加。老院区的床位明显不够用,2012年我们科室搬进了人民医院的肿瘤院区。2015年,人民医院新院区建好后,我们又搬到了新院区。血液科占据了新院区一层楼的空间,核定床位74张,开放床位达到90张,医护人员49人。由于区域较长,血液科分成血液科一病区、二病区。邱莹玉主任负责一病区,我负责二病区以及血液实验室。实验室也添加了新设备,开展了相应的检查。”高凌霞向记者介绍了血液科的历史沿革。
闭环式医疗服务模式
2017年11月,永城市人民医院血液科被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授予河南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同年12月加入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2018年6月,永城市人民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全面合作,建立医联体关系。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专家定期来医院进行授课、查房、会诊指导工作,并派遣相关人员驻扎在医院,协助血液科做好疑难危重患者的检查和治疗。
“来医院看病的病人不仅能得到本院优质的医疗服务,还能享受到国家级和省级的优质医疗资源。”高凌霞向记者介绍了血液科闭环式医疗服务模式:“大部分血液病患者在我们医院都能得到很好的诊治,遇到疑难重症,我们会立即申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进行远程会诊,根据专家给出的会诊意见和治疗方案,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对患者进行精准治疗。如果患者有意向转院治疗,我们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及时得到医治。对待前来求医的病人,我们的服务宗旨是医生动而病人不动,因为有些病人在确诊后需要尽早治疗,如果病人来回奔波,会延误治疗时间。医生动而病人不动,还为病人节省了交通、住宿等费用,减轻了病人的家庭负担。”闭环式医疗服务模式不仅留住了病人,也为病人的救治赢得了时间。
血液科不仅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合作,还与郑大一附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建立起合作关系。“我们根据病人的需求,申请相关医院的专家进行会诊,以达到较好的诊治效果。”高凌霞介绍说。
科室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推出“将6S创新性的融入到医疗工作中,成立6S领导管理小组,制定6S管理责任与奖惩制度;针对科室内部的各种制度、流程、实施措施等制定合理的规划,细化至每月、每周、每天;每周定期举行科务会,运用PDCA循环闭环式管理、品管圈、头脑风暴等新模式进行学习”,这一系列措施打开了科室发展新方式。
据近几年的数据统计,在血液科诊治的病人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愈好转率达82%以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愈缓解率达95%以上。“只要是能来得及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不管成人、儿童基本上都达到95%以上。目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采用靶向药物治疗后,基本上可以带病生存,甚至结婚生子。”高凌霞很有把握的说。
培养人才,引进人才
高凌霞每年都会根据科室需要,按照医护人员的申请进修顺序,安排他们到大型三甲医院进修学习。“比如科室要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就选派想学习此项技术的骨干医生到天津血液研究所进行学习;有的医生想主治多发性骨髓瘤,就推荐他到相关的大型医院进修。”
“我们除了不断提高常见血液病和疑难杂症的综合救治能力外,还要开展一些新技术,像造血干细胞移植,因为有些血液病,靠药物治疗很难达到治愈的目的,只有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达到根治;生物免疫治疗技术在全国来说属于先进技术,我们也正在准备开展。虽然开展这些新技术的风险较大,代价也较高,但我们还是要做。”高凌霞坚定地说。
据了解,目前,高凌霞已经派出四名骨干医生、两名护士到天津血液研究所学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河南省肿瘤医院移植团队的两骨干医生已驻扎医院开展帮扶。同时与科室上级医院建立专科联盟,引进优秀人才,为两项新技术的开展做足准备。临近新年,高凌霞说出自己的愿望,愿所有患者都能治愈出院,愿世间再无病痛。
人物介绍:
高凌霞: 永城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学科带头人、二病区主任兼血液科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医师、商丘工学院兼职副教授。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现为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会员、河南省血液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免疫学会员、河南省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慢粒联盟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商丘市医学会首届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淮海经济区白血病、淋巴瘤联盟委员会委员等。 从事血液内科临床32年,擅长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其它血液病的诊治。 荣获中国医药科技成果奖2项,商丘市科研成果奖2项,永城市科技攻关项目2项,发表国家级及省级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
记者手记:
高凌霞从医32年,经她手救治的病人达数千人。她最快乐的事就是看到住院的病人痊愈出院。她的语言中没有华丽的词汇,只有纯朴的“病人的康复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她给记者讲了很多病人的故事,其中一件印象特别深刻。“那时我参加工作没几年。一天,科室收进来一个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六岁男孩,他病的很重,昏迷了三天三夜。我们奋力抢救,终于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在治疗期间,我给了他很多关爱,男孩的病情慢慢好转。后又坚持治疗了两年多,身体状况一直很好。再后来孩子停了药,跟随父亲外出打工。打工期间,他们在附近医院做了相应的检查。男孩长大后事业有成,结婚生子。他每次开车经过永城,其父亲都会给家人讲他小时候的经历,遂萌生了寻找我的想法。由于科室早已搬到新院区,于是他四处打听,历经三年,在他30岁时,我们在市人民医院新院区见了面,当时都不由自主的流下了眼泪。在那一刻,我深深感到没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孙丽红 审核:汪言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