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方: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赋能医院运营机制“五大”根
秦永方: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赋能医院运营机制“五大”根本变革
秦永方:誉方医管创始人兼顾问
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医保发〔2021〕48号)明确指出,从2022到2024年,全面完成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任务,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特别强调,.支付方式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医疗机构改变当前粗放式、规模扩张式运营机制,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内部成本控制,更加注重体现医疗服务技术价值。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必将赋能医院运营机制“五大”根本变革。
1、 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后,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由三变为两个(卖服务所得、政府补贴),疫情的影响和冲击,医院运行成本大增,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给医院“粗放式”增收带上了“笼头”,医院增收遇到“天花板”瓶颈,倒逼医院必须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向管理和服务要效益。
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推行医院“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就要从观念上摒弃粗放式管理的习惯和想法,做到解放思想、精益求精。
医院管理者既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策划者,又是落实精细化管理 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精细化管理的成败结果和顺利推进。因此,管理干部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完全转变传统“粗放式”思维模式,在贯彻精细化管理理念中发挥带头人作用。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也是全过程和全面的精细,全体员工都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之中,精细化管理才能落到实处。
2、 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现行医保支付结算按照“项目后付费”制度,医院要靠多看病人和多做项目“数量”驱动,医院才能获得好的收益。医院绩效激励与医保支付相契合,激励多看病人多收入。
而DRG/DIP支付方式则不同,是基于“预付费”,结合不同病种的疑难风险程度,等于给每个病种设施的最高收入线。医院要获得好的收益,不能在靠收住患者的数量和做项目多少,需要靠医疗服务技术能力水平。 技术难度风险程度高的病种,给的医保支付结算水平高,倒逼医院从过分关注“数量型”驱动,转型县“内涵质量型”转变。
3、 从“收入驱动”向“成本驱动”转变
目前的医保参照“项目付费”,作为给医院的结算方式,医院从收益最大化角度,追求收入的增长。医院绩效激励与医保支付制度相契合,激励多收入,驱动收入的增长。
DRG/DIP给每个病种设定了收入的上线,病种增收驱动路径被切断,赋能医院必须关注成本控制的节省,在收入封顶的前提下,优化和降低成本,才能获得合理的效益。
4、 从“次均费用”控制向“病种结构调整”转变
目前医保“按项目付费”,通过次均费用考核,作为医院支付结算的方式。医院为了降低“次均费用”水平,医院降低门槛收治轻微小患者住院“抵充”,重大疾病不敢收治向上转诊,导致大医院虹吸效益,外转的患者费用较高,反过来挤压基层医保预算。
DRG/DIP则不同,等于给了病组支付的点数或分值,激励医院收住符合自己功能定位的病种,不在担心“次均费用”的考核,更加关注病种结构调整,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5、 从“项目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变
目前的医保“按照项目付费”结算制度,诱发医院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过度用材,不做项目就没有医保收入,医院绩效激励驱动多做项目,引发“看病贵”和医保基金压力重重。
DRG/DIP给病组设定了封顶线,向“价值医疗买单”,向“无效医疗、过度医疗说不”,为各家医院搭建公平竞争的环境,倒逼医院更加关注“医疗服务技术价值、成本优化价值、患者满意度”转型,提高医院的竞争优势。
总之,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公立医院改革顺应,赋能医院运营机制改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