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小组平台|基于安全因素框架理论的ECMO支持患者院际转运安全模式构建
主题选定
基于安全因素框架理论构建ECMO支持患者院际转运安全模式。
模式构建
攻坚点
(1)加强院际转运团队建设;(2)搭建知识交流平台;(3)构建区域一体化协同转运体系;(4)规范安全管理流程。
最适方策实施与检讨
方策群组一:打造专业高效ECMO院际运转团队
(1)完善ECMO院际转运团队架构,由决策层、实施层、保障层构成,并明确组织架构。
(2)制定ECMO院际转院制度、职责2项、院际转运流程1项、应急预案5项。
(3)完善ECMO院际信息交流平台,借助“5G+远程会诊”技术实施ECMO远程会诊,利用微信实现实时互动沟通,并定期线上交流。
方策群组二:构建三位一体同质化培训体系
(1)以重症医学科为主导,联合120急救中心、转诊医院共同制定三位一体培训方案。
(2)重症医学科、120急救中心、转诊医院联合开展ECMO院际转运情景模拟演练。
(3)采用车轮式训练方法,强化重症医学科团队成员培训。
(4)重症医学科团队人员外出进修学习。
(5)重症医学科团队交流学习,精进专业水平。
(6)重症医学科与120急救中心联合培训。
(7)重症医学科赴转诊医院进行ECMO院际转运专项培训。
方策群组三:优化ECMO院际转运安全管理方案
(1)基于安全因素框架理论,全面分析ECMO院际转运中存在的高发、高危安全问题,优化ECMO院际转运安全管理方案。
(2)完善ECMO团队人力资源调配方案,建立微信、QQ、钉钉群等多种沟通方式,借助“手机+手环”实现实时定位,缩短集结时间。
(3)自行设计内部规格可调式、便于灵活转运、物品存取方便的ECMO专用多功能转运箱,联合ECMO院际转运物品核查单,有效缩短物品准备时间。
(4)采用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便携式)进行动态、可视化血管精准穿刺,提升置管穿刺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发明并使用改良后ECMO预充装置,简化操作步骤,缩短预充时间。
(5)采用自行设计的ECMO院际转运监测表,实时、动态监测血流量,及早发现血流量变化,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流量不稳定发生率;采用改良后穿刺点加压器(压力可调、加压时间可控),降低穿刺点血肿及渗血发生率。
(6)改良循环管路侧支接口固定方法,并通过手持式超声机动态、实时监测转运途中循环管道在位情况,防止管道移位,降低循环管路进气的发生。
(7)申购轻巧便捷、性能稳定的转运专用ECMO主机及主动抗渗漏膜式氧合器,提升ECMO仪器性能,预防膜式氧合器血浆渗漏,降低与设备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8)根据120救护车空间特点,绘制并张贴救护车内布局图,合理利用空间,优化ECMO转运中人员及设备位置。
效果确认
活动目标均达成。 同时,成功申报院内新技术新项目1项,院内急危重症护理专科科研项目1项;获批4项实用新型专利;主编/副主编书籍2部;成功举办ECMO高峰论坛,并定期面向全省开展ECMO规范化培训班。 此外,圈员在解决问题能力、积极性、团队精神、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和谐度、个人素养等方面均有所提高。
作者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桃姿 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